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课外阅读的积累中唤醒美感

在课外阅读的积累中唤醒美感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的文言诗文的考试中,隐含着一点“鉴赏”。鉴赏的范围是多方面的,包括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写作风格。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鉴赏时,抓住这些词语在表达题旨、适应情境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处,便可以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着一“轻”字,表明猎者对被鹰发现的猎物迅速追踪。

文言文阅读考课外短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过。从阅读和考试的关系来说,适量考些课外文言文,是完全应该的。《课程标准》提出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考课外文言文有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也就是说,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所考查的考点,绝大多数都是课内所学的,实际上是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放在一篇比较陌生的文章中让学生接受考查。因此,只要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课外文言文是没有问题的。从历年来中考的选文看,主题以弘扬古人美德,揭示人生哲理为主。

某些固定短语可以作为参考:如,甘于清贫、忠于职守、惜时如金、诚实守信;随机应变、浅尝辄止、主观臆断、轻信盲从。

目前的文言诗文的考试中,隐含着一点“鉴赏”。这里所说的“鉴赏”,是“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指的是在理解文言诗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章进行鉴别与欣赏,并做出评价,是对文言诗文理解的进一步深化。鉴赏的范围是多方面的,包括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写作风格。鉴赏诗文,对其语言、写法、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感情倾向获得进一步的体会,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培养语文能力和陶冶情操都很有益处。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鉴赏文言诗文的过程,正是培养语文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过程。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流传至今,深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言诗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好作品。从语言来说,都简练而又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堪资借鉴。从笔法来说,或叙述故事曲折,突出矛盾斗争;或刻画人物生动,思想性格鲜明;或写景优美,意境深远;或状物逼真,形神毕肖;或议论透辟,逻辑严密;或说明事物条理清楚,明晰精确,各具一些值得学习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或反映社会现实,或描绘祖国山川,或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或记写重要历史人物,或赞美雄杰志士,或鞭挞邪恶势力,或阐明思想观点,或抒发胸怀抱负,都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

鉴赏典范的文言诗词,要深入品味,反复思考,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思接千载,神通万里。这样,可以体会这些名家名作遣词造句之优美、写法之巧妙、结构之得当,以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鉴赏文言诗文呢?

1.不能忽略第一印象。一首优秀的诗词曲,第一次和读者见面,总会给读者留下新鲜而强烈的印象,这第一印象由于心理定式的作用,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读者以后对作品的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忽略了第一感觉,对作品浮光掠影草草读罢,事后可能一无所获;而错误的第一感觉,则更可能导致对作品的理解错误,想再纠正就得花费几倍的精力。我们也许有这样的体会:看见别人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特别对别人文章中精辟的分析或“独到”的见解,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自己在欣赏原作时也有相似的感觉,但并未抓住它,而是忽略过去了,一经别人提起,便深有同感。当然,捕捉第一感觉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也应该掺入积极的心理活动。它总是和理解相结合的,但是,要想进一步鉴赏、品味诗词曲的意境,捕捉第一感觉却是十分必要的。

2.注意炼字选词的原则。古人的诗文词曲中,尤其讲究炼字选词。在鉴赏时,抓住这些词语在表达题旨、适应情境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处,便可以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我们知道,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不是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如实地照搬下来,而是将生活中的诸多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加工、改造,但是,他们要表现的却是一个完整的意象,因此读者要把握作品完整的意象,就必须下一番组合的功夫。王维《观猎》诗中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句,这两句诗,字锤句炼,刻画精细。草不枯,则鹰眼为其所遮,不会见得快而清楚;“疾”字用得极妙,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雪不尽,则马蹄为其所陷,不能走得轻而快。着一“轻”字,表明猎者对被鹰发现的猎物迅速追踪。而“鹰眼疾”和“马蹄轻”与其说是表现鹰和马,不如说是展示猎者的轻快、敏捷、生气勃发的形象,同时透露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雄视一切的气概。所以,将两句诗组合起来,便是:冬末春初的季节,一位神采飞扬的打猎者,骑着马,带着猎鹰,驰骋在残雪初尽的原野上。

3.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阅读古代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可以联系或融进自己的各种经验知识去体验、补充,去鉴赏、品味作品的意境。比如,我们鉴赏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首先我们应捕捉初次的整体感觉:这是一幅水乡春汛时的捕鱼图,整个画面流动着一种怡然自得的情调。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类似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春游秋游时的喜悦,溪边垂钓时的闲适,登高远眺时的空灵,河中遨游时的舒畅……其次,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由做官而归隐的身世和历史背景,对作品进行分析。再次,我们可以将诗和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作比较,在比较中从不同角度鉴赏、品味诗词曲的意境。

(本文为东方有线电视台优化学习”讲座讲稿,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