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关系

独立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习惯的关系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由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品质中都强调了学生的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所以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成为独立思维品质建立的载体和重要途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是指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我们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就像我们每天回家,一进门换鞋洗手,睡觉前的刷牙、洗脸、泡脚一样,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说当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时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将是巨大的。由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品质中都强调了学生的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所以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成为独立思维品质建立的载体和重要途径。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是指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这其中要包含学生课前预习中的“质疑”,课上的“讨论和思辨”,课后的“延展和创造”等这些独立思维品质的形成。

案例一:高中学生政治学科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及应用

(一)课前预习打基础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难度大,仅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实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课前预习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研学教材”。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完成知识点填空,同时在教材中标注重点知识,明确本节知识目标,由此改变了学生原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是要“勤思善想”。预习的要害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还有哪些疑问”等,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搞好预习必须有决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课前预习”这个起始阶段搞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贵在坚持。

(二)课堂探究重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提高成绩和培养能力的瓶颈。我们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给予的,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动和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情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给予和创设的。

在整个的给予和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要大胆放手,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动口,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的生活化,知识的简单化特点,更多地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通过多种活动设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把握概念、把握知识,从而实现新课标在探究活动中总结理论观点,这样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

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堂生活化,善于创设情景。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考虑到情景在形式上要新颖,更应强调情景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例如,在讲《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时,我设置一个“说说我与班集体”的环节,引发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归纳、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思考问题的观念,重视部分作用,用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小组协作,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解疑、答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2.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注重学法指导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个性表现会越来越突出,对一些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不同于他人的思维角度、思维形式。比如,对政治教材的某些观点、对相关学习的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当他们看到、听到不同于自己的做法、观点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出要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的强烈要求。这是主体意识转变为主体能力的最关键之处。作为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争辩,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求索的精神。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在保证学生自学探究有必要的时间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认知、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掌握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

课堂导学案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并提出本节课还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恰当地呈现出来,查缺补漏,找出学习中的问题。

(三)课后提升重能力

导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训练案和高考链接。刚开始,有些同学对平时做作业抱无所谓的态度,漫不经心,思考不深,正确率非常不稳定,但他个人都觉得无所谓,因为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但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时,他会很当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过多过细,往往把问题想复杂了,自然做错的多,或者反复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对的又改错了,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答题习惯和态度。应当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熟题生做,生题熟做,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考场上的大家风范不是一日之功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平时用心训练才能积累、形成。因此,我在平时下功夫,让学生利用自习课写作业,我随时走动,监控学生答题,慢慢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认真答题的习惯。还有,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来解决,最后老师再把问题汇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案例二:《等差数列习题课》导学案设计及反思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性质等内容。

过程与方法: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变换,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各公式的掌握。

难点:各公式的应用。

教学环节一:知识点回顾

教学环节二:典例精练

【题组一】

A层 求集合M={m|m=2n—13,n∈N,m<48}中元素的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B层 求等差数列—11,—9,—7,…,47的各项的和。

C层 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Sn

(1)a 1=—11,d=2,n=30 (2)a 1=—11,a 30=47,n=30

【题组二】对于上题中的数列

A层 求Sn的最小值。

B层 求该数列所有负项之和。

C层 从第几项开始变为正数?

教学反思:独立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仅包含“质疑”的能力,还应该包含“释疑”的能力。面对班级中学生情况经常的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等严重的现状,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更重要地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得、有所提升,得到更好的发展。

首先,学生要分层。

要分层教学就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练习等情况,把学生分成A,B,C三层。A是那些对数学感兴趣,学习主动,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优等生,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B层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学习基础都一般,占有二分之一的比例;C层则是能力特别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没有自觉性的学生,有些学生属于贪玩,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差,他们是最需要得到教师关注的一部分学生,占有四分之一的比例。

其次,教学内容要分层。

数学题目的难易要取决于给出的条件,是直接应用公式型的,还是几个知识点综合型的,或是含有字母抽象型的,亦或是分类讨论不定型的等。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把同一题目进行变化,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数学的大题往往含有几个问,这几个问之间多半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根据这一特点,在设置题目时,可以把每个问分别设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数学的大题经常会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这时可以由基础学生完成具体数值的题目,好的学生完成分类讨论的题目,以实现分层。

一题多解也是体现分层教学中很好的方式。对于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采用的解题方法往往会有很大差别。基础学生可以采用基本公式解题,也就是数学中所说的“通法”;好的学生可以灵活的应用性质,公式变形等解题。

再次,作业要分层。

为了全面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作业过程中能有所收获,就要提供给学生“自助餐”式的作业。

最后,评价要分层。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定期进行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三种不同的测试卷:A卷偏难,题型较灵活;B卷难易适中;C卷偏易,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教师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分层评价,及时肯定各层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调整已超标和不能达标的知识,并及时制定新的教学目标。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预习、研讨甚至分层教学等方式打破教学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现状,以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为载体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并逐渐形成“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的良好独立思维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