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沟通的五个层次

沟通的五个层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跟不同关系的人,有着不同的沟通层次。这种沟通层次就像孩子们爱吃的棒棒糖,从外到内分别为打招呼、谈事实、谈想法、谈感受和敞开心扉。这是沟通的第三个层面——谈想法。与和成年陌生人沟通不同的是,亲子沟通通常一开始是处于最内层——敞开心扉的层次。有一次,我到一个网瘾治疗中心做辅导,有位家长听我说完沟通的五个层次,难过地说:“我和孩子的沟通层次已远超过这五个,是水火不相容的仇人的层次。”

我们跟不同关系的人,有着不同的沟通层次。这种沟通层次就像孩子们爱吃的棒棒糖,从外到内分别为打招呼、谈事实、谈想法、谈感受和敞开心扉。

当你认识新朋友的第一刻,你所做的第一件事通常是打招呼:“你好!”这是第一个沟通层次,我们叫做打招呼。

接下来你会问一些问题:“你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等等,这是第二个层次——谈事实。

接下来你们可能会继续交谈:“你为什么来上课?”对方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跟他相处。”这是沟通的第三个层面——谈想法。

如果在谈想法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很赞同对方的想法,对方也认为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彼此就有可能产生好感,于是谈起更多话题,谈着谈着开始互相交流一些生活的感受,表达当时的心情,这样,你们的沟通就进入到了第四个层次——谈感受。

到后来,如果你觉得他比谁都更懂你,理解你,当你情绪低落、需要支持,或是有非常开心的事想与人分享,就有可能打电话给他。这样,你们就变成了真正亲密的朋友,能敞开心扉,达到心与心的和谐,你们之间的沟通就进入到了最高的层次——敞开心扉。

当然,相反的,你也可能碰到另一种情况:对方的想法和你很不同,或对方并不太愿意表达自己,不想和你交往,于是你无话可说,放弃了进一步交流,你们的沟通层次止步于谈事实的层面。

与和成年陌生人沟通不同的是,亲子沟通通常一开始是处于最内层——敞开心扉的层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开始渐渐变化,在有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层次会从最内圈变成最外圈,从最高层次变成最低的层次,甚至更加糟糕。

有一次,我到一个网瘾治疗中心做辅导,有位家长听我说完沟通的五个层次,难过地说:“我和孩子的沟通层次已远超过这五个,是水火不相容的仇人的层次。”他说这话时看起来是那么无奈,那么悲伤。要知道,为了帮孩子戒除网瘾,他已经花了几万块钱的积蓄。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回溯孕育生命的最初,孩子生命来自我们,孩子是我们的骨中之肉、肉中之骨,我们对他的爱就像对自己的爱,我们之间是多么的亲密!同样,孩子对我们也没有任何保留,他全身心地向我们敞开,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时候我们多么幸福!可为什么后来会越来越疏远,甚至于变得如同仇人?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护士们只会告诉你说你生的是个男孩还是女孩,而不会说你生的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还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是一样可爱,那到底是谁把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或坏孩子的呢?父母恐怕难逃此责。就想萨提亚说过的那句话——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是时候要好好思考了:到底我们做了什么,令孩子和我们之间的沟通变成了这样?

让我们来看一看。其实,变化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自然的、个体的生命被训练、被教导、被社会化的过程中,很多制约就开始进入到了他的生命中。如果当他哭泣的时候父母压制他说:“干什么哭哭啼啼的,不许哭!”在他大笑的时候父母又呵斥他说:“有什么好笑的,不许笑!”那么他和世界的沟通方式就会渐渐发生变化。他会渐渐得出结论:情感不能随便表达的,爸爸妈妈认为我不够乖,不够勇敢。由于他是如此的弱小,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开始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的感受、情绪,说一些父母亲爱听的话,如此一来渐渐就把自己的真心慢慢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感觉父母越来越不理解他,和父母的感受也越来越不一致,他会把和父母的沟通层次一圈圈往外移,由敞开心扉、倾诉感受,变成讲想法;如果想法也总是被否定,那就只剩下讲事实、打招呼了。

比如,有的小朋友在学校不开心,回家对爸爸妈妈说不想上学,可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却是生气地呵斥:“什么话?!居然敢不上学?!”孩子的感受就是被否定了。又比如,有的孩子会向父母表达自己对其他人的看法:“我不喜欢爷爷(或奶奶、老师等),因为他们怎样怎样。”父母当然会认为孩子是大不敬,多半会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想。孩子便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感受、想法都会被批评。如果孩子想吃薯条、汉堡之类的想法也总是被“没有营养”等理由给驳斥掉,他就慢慢地从不愿或不敢表达感受、情绪,变成不愿意向父母表达想法,剩下来的就只是谈事实了:“我明天春游要交80元。”“我的书包破了要买个新的。”甚至有时就连谈事实也不愿意,宁愿通过爷爷奶奶去跟爸妈讲。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到了只是打招呼的层面,甚至招呼都不打。

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呢?该怎么做,才能把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缩短、缩短,再缩短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