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教育不再如此功利,让学校真的享有自由

让教育不再如此功利,让学校真的享有自由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人的看法是面向未来,就应该有新的学校,这个新的学校就是自由学校。我们以英国的自由学校为例。英国提出的自由学校,是指由家长、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等独立运营的、享受国家拨款但不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学校。自由学校政策得到了各类学校的热烈响应,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把彻底改革的精神重新引入教育体制,力图通过自由学校的创办,给积弱已久的英国公立学校注入活力四射的新鲜血液。

教育界谁都知道:改革开放,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基础教育成绩显赫。

教育界谁都知道:当下中国教育陷入了困局,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陷入了僵局。

谁来破局?

如何破局?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应该是所有国家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共识。

但是,如何解读这个命题值得我们关注,毋庸讳言,中国教育的现状存在如下几种错误的解读:空心化解读——教育要面向未来,到底核心思想是什么,几乎没有非常具体的分析、解读,导致核心内涵缺失,核心精神缺失,价值理性缺失;功利化解读——教育要面向未来,到底面向未来的什么,有的人理解为,面向未来的高考、中考,“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顾有限的时段,不考虑教育的终极目标;口号化解读——务虚不务实,停留在面上,只是空喊,没有行动,没有落实在课程上,没有体现在教学上,没有表现在课堂上。一旦“面向未来”成为一句漂亮的口号,问题随之就产生。

俄罗斯的做法是“创建我们的新学校”,一种创新、全纳、拥有“新”教师、拥有新功能的新学校。英国人的看法是面向未来,就应该有新的学校,这个新的学校就是自由学校。新加坡人的观点是学校需将价值观和品格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他们的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的价值观、关爱家庭和同辈并深深植根祖国的年轻一代。日本的做法是创建“学习共同体”学校,消除空间、时间和人际间的隔离,学校建立“活动体制”,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

我们以英国的自由学校为例。英国提出的自由学校,是指由家长、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等独立运营的、享受国家拨款但不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学校。其核心理念是“自由办学”,主要模式是“政府拨款,独立运作”。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政府负责拨款、社会力量自主办学。自由学校政策得到了各类学校的热烈响应,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把彻底改革的精神重新引入教育体制,力图通过自由学校的创办,给积弱已久的英国公立学校注入活力四射的新鲜血液。自由学校的不断推进意味着数以千计的公立中小学可能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控。迈克尔·戈夫说:“这等于对学校校长、校董事会和老师们说,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自由学校和公立学校转型的城市学院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减少官僚做派、促进学校发展。

为什么会得到热烈响应?关键在于学校有了办学自主权,有了办学自主权,就可以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纪律严明,学校办学有秩序,教学有秩序;学校不大,管理方便,校长的教学管理能够做到精细化;班额较小,学生能够享受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教育。这样,学校的教育质量就有了保障。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通过这样一种措施能够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改变薄弱学校的教育,改变教育不公的现象——富人享受优质教育,穷人只能接受糟糕教育的现状。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虽有花费,但代价并不是很大,而最终取得了想要的效果。主要策略是放权,通过放权调动民间力量即社会力量、家长力量、教师力量参与学校办学。

芬兰基础教育变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他们认为“教育不应当是只为政治服务的附属品”;同时,他们也认为“教育不应当是商品社会的附属品”。于是芬兰人开始默默探索“专业人士主导教育”的发展道路。学校享有极大的自主权,校园日常生活几乎不需要国家管理机构介入,学生的种种问题都有专门制度去解决,各类专业人士也职责分明,总能及时提供学生所需。芬兰教改40年,创造了一种多元、信任、尊重的文化。从高度中央政府的集权化、强调外部统一考试测评的教育体系,转为更具本地化、国家标准非常简约、由受教育程度很高的教师来设计课程的教育新体系。这样变革的思路,让芬兰的学校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不足300名学生,班级规模也普遍为20多名学生,但设施都齐备。学校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和提供关怀,因此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免费用餐、医疗、交通、学习材料、学校辅导等。没有了任何来自校外的测评考试,芬兰的学校得以广泛开发基于本校实际、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任务和开放式课程,这反而成了芬兰孩子在国际考试中成绩取得第一名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是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改变我们教育的弊端?我以为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可以借鉴是指给一些民间的理想的力量以办学的机会,冲击一下当下封闭的、千校一面的、应试教育的、功利化的办学模式。

不能照搬,是指我们不能把突破今天教育僵局的希望寄托在当下的民办学校。当下中国虽然有不少民办学校,但尚未进入教育家办学的阶段,而基本停留在企业家办学阶段,企业家的根本追求与教育家的根本追求相去太远,他们基本摆脱不了借办学以求经济回报的思路,说得重一点,媚俗是其基本表征。所谓媚俗,就是以大量的操练,获取分数,提高升学率。通过媚俗从而换取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增加招生的人数,增加经济的回报;否则他们将血本无归。这不能责怪他们,因为整个社会尚且处在初级阶段,投资办学的企业家们的文化抱负、经济实力以及当下的相关政策,尚不足以让他们摒弃赚钱、把投资办学作为一种慈善行为,这是现状所决定的基本办学思路,指望他们破局,不切实际,最后只能是南辕北辙。

突破今天的教育僵局不能寄希望于重点中学,即所谓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或者是初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示范校。政府一贯的工作思路就是手中有一支王牌部队,遇到攻坚克难的时候,总是想到自己的嫡系王牌军。政府在教育界的王牌军就是重点中学,今天虽然改头换面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或者是素质教育示范校,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不是这些学校的硬件不好,政府早就开始对他们重点投入,在中国,凡是示范校、重点校都是占有教育资源最充分的学校;不是这些学校的校长、教师不好,这些学校的校长、教师都是好中选优、几经选拔、几经淘汰的佼佼者。但是这些学校承载了社会太多的功利性需求,来自家长的、政府的、社会各界的,都毫无例外地对他们寄予教育质量的高要求,即升学标准的高要求,所有的期望像一条条沉重的锁链,把他们的双翅捆得死死的,他们已经习以为常,飞不起来了,他们已经容不得半点闪失,容不得半点所谓的失败。不是他们不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中间有的人也会因为憋气、胸闷、心悸而呐喊几声,但喊过之后,一切就会回归原样,回归不正常的常态;不是他们不想改革,他们中间有的人也会捶胸顿足,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但整体不变,他们的所有改革都注定仅仅是小打小闹,小修小补,装装门面,赶赶时尚,做做应景文章。

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界都在谈论教育家办学,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永远出不了教育家,永远实现不了教育家办学。那种教育家评选,那种政府像颁发优秀园丁证书一样颁发教育家证书的做法,那种教育家培养工程、教育家短期培训班、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且毫无例外的都是搞笑、滑稽的做法,都是和真正教育家产生之路背道而驰的做法。

应该允许有些人跳出来,跳出功利教育的囚笼,去寻找新的自救之路;应该允许有人从急速行驶的、踏上不归之路的、极端功利教育列车上跳下来,去寻找别样的目标,去体验别样的幸福,他们可以漫步行走,欣赏一路美景,他们可以骑上骏马,自由自在地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

能不能给一部分真正的有识之士——或者家长,或者校长,或者教师,或者慈善机构,或者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以自主办学的机会,像俄罗斯的“我们的新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自由学校一样,办一个个微型学校(之所以要办微型学校,是因为便于实验,易于成功,即使失败也影响不大)。他们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功利主义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给他们自主招生的权力,给所有对他们产生兴趣的学生、家长选择这类学校的权力,给他们经营自己特色的权力,给他们自己部分设置课程的权力,给他们颁发毕业证书的权力,给他们自己管理学校的权力,给他们自己设定教师工资标准的权力,给他们独立招聘教师的权力,给他们不参加任何评比(政府只保留对他们督学的权力)、检查、考核的权力。

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理想,追求教育的真谛,追求学校的特色,或者数理高中,或者科技学校,或者人文高中,或者艺术学校,或者商务高中。他们唯一的共性就是不唯功利办学,不唯升学办学,而唯师生的人生幸福、促进社会进步办学。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设置自己的课程,他们可以把阅读名著作为必修课程,他们可以把研究讨论作为常态教学方式,他们可以把社会考察作为学习的必要方式。

他们可以自主招聘教师,按照自己的理想把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价值取向趋同,兴趣爱好趋同,能力差异互补,营造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不是今天的口号式学校文化。教师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对教育的由衷热爱,并且一直觉得教学是十分好玩而有趣的事情。

他们可以自主招生,改变当下的考试招生法,改变当下的证书招生法(看奥数竞赛证书招生),而代之以暑假学校招生法,通过办暑假学校让学生了解这所学校,让学校的教师了解学生,真正实现双向选择,他们可以允许学生自由流动。

他们可以自主管理学校,自主设置教师工资标准,自主设立评价方式,不再为评比检查考核而弄虚作假,不再为争创先进而赶制假材料。

在发达的沿海城市,已经存在着理想教育的社会基础,存在着教育的理性回归,存在着教育的人文价值回归。一些海归家长,经历过欧风美雨,对教育有新认识,对孩子的教育有新想法;一些虽非海归但文化层次很高,应该说对教育有新向往、新期望的家长,已经不在少数;教育内部也有不少有思想、有追求的校长和教师,他们对当下中国这样一种以应试为主的畸形教育,有着非常透彻的认识,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态度,这些都是成就理想教育的土壤。但我们知道,民间有识之士虽有理想抱负,却没有经济实力,办学几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念想。如果政府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的、经费的、空间的支持,允许一部分民间理想力量自由办学,办自由学校,或许将成就中国基础教育崭新的未来。

教育界谁都知道:改革开放,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基础教育成绩显赫。

教育界谁都知道:当下中国教育陷入了困局,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陷入了僵局。

谁来破局?民间力量,一种理性的、充满理想的民间力量。

如何破局?在政府支持下的自由办学。

附:

同行评价《让教育不再如此功利,让学校真的享有自由》

程院长:

您的文章我今天拜读了!写得真好!这是一位对教育发自内心热爱的教育者的肺腑之言!我读后很有共鸣。因为今天的平和正在实践这样一条“自由”的“新学校”的路径。

这些年来,平和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独立办学的路。我们无法依靠任何人,我们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一点不去争取职称的机会?那是因为,我早已知道,如果主动向体制靠拢的话,平和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体制的资源不是免费午餐,你一旦享有,便添上了枷锁,必定受到制约,于是不自由。这一点,程院长比我的感受必定强烈得多。当然,平和选择走这样的路,很艰辛。您也知道,民办学校的生存环境并不很美妙,对教育官员来说,“政策就是最大的资源”,而您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无奈与不满已经对这样的现状作了最好的评判。

正所谓有所弃,有所得。因为我们从不真的想要去得到政府的财政补助,因为我们从来不真的想去申请进入政府的职称系统,我们反而实现了一定的自由。今天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是对我们的选择的最好的肯定。读您的文章,我甚至感觉它就是为平和而写的。我们现在可以自主招生、自主经营学校特色、自主设置部分课程、自主招聘教师、自主决定教师薪酬、几乎不参加政府部门的评比,所有这些您在文章中的呼吁,平和竟然奇迹般地在践行着!真希望将来中国教育官员中能有越来越多像您这样的有识之士,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像平和这样的学校。这样,我们就不孤独了,教育也就有希望了。

下次您有好的文章或者您读过的好的文章和书籍,一定记得推荐我阅读。谢谢!

(万玮)

程院长:您在《上海教育·环球版》的那篇文章写得真好!很真实也很哲学!读起来很有冲击力和吸引力!非常痛快!谢谢您的智慧分享!

(刘友霞)

程校长:《自由》一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问题,概括得准确到位,简练切实,一针见血,确实是话不在多,要在点子上。更有价值的是你的破局之策,已经走向了真正的建设之路,仔细想想,你的设想在小范围内还是具有操作性的,可否把“自由教育”纳入我们基地五年规划中,在一到三期基地之中挑一些有能力的志愿者,小小地开发一块试验田。尝试一把?这应该会是比较好玩的一件事。

(张广录)

你的思考和行文比我更有宽阔的视野!

(李镇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