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训的开始

培训的开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下来,笔者以《教程》为依托,简要阐述参与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如何开展,在培训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格外注意。在这一模块的开始让参与者分析比较案例《马老师巧用DVD》与《网络教学中的数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案例观摩与分析,初步体会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全国教育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教育信息化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接下来,笔者以《教程》为依托,简要阐述参与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如何开展,在培训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格外注意。

一、培训准备

培训准备在《教程》中作为模块1的内容。这一模块从引导学员阅读观摩案例出发,帮助他们了解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基本背景和本次培训的预期学习成果,并介绍了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光盘、网站等工具支持学习,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懂得如何利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资料,为以后的培训活动做好准备。模块1的培训流程见图6.8。在流程图中以矩形表示在活动室中开展的活动,以圆角矩形表示在机房中开展的活动,虚线表示该活动融于其他活动当中(下同)。

(一)研习案例

在这一模块的开始让参与者分析比较案例《马老师巧用DVD》与《网络教学中的数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案例观摩与分析,初步体会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参与者通过观摩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比较案例的过程,体会到教育技术不仅仅是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使用,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培训的最初采用案例教学,让参与者对教育技术产生感性认识,改变了以往培训一开始就介绍教育技术概念的套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图6.8 培训准备流程图

案例 马老师巧用DVD

(来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这是一个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古渡——我国西部的一座小城。相传这座小城是昭君出塞时的古黄河渡口,如今她已褪尽繁华,只是西部广袤大地的一座普通小城了。每年,只有防汛抗旱的时节,这座小城才会回到人们的视野。然而,边远并不意味着被遗忘。

在全国教育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教育信息化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校校通”“城域网”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重点要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支持下,教育信息化的春风,吹遍了广阔的西部,也吹到了这座小城。

马老师是西部这座小城中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今天,马老师要给她任教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讲《清澈的湖水》这一课。拿起课本,马老师不禁回想起以前讲这节课的情景:从没有见过湖水的学生们,很难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湖光山色,对课文中要掌握的十几个生字,只能机械地记忆,课堂显得十分冗长沉闷,对课文中“……像……”的句法难点很难掌握……可是今天不同了,马老师在上课前,认真观看了DVD光盘中远在千里之外东部某名牌小学中一名特级教师所讲授的《清澈的湖水》一课,马老师感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这节课学生们一定喜欢!”马老师胸有成竹地想。上课时间到了,马老师自信地站在讲台前,声音洪亮地说:“春天到了,我们大家都很想出去春游吧!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风光片吧!”说着,马老师按下了DVD机遥控器上的“播放”按钮。

一段风景秀丽、湖光山色的美丽画面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蓝天、白云、清澈的湖水、倒映的青山和在湖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这时有一家三口,父母领着孩子乘着一艘小船在湖水中荡漾,全家人都陶醉在这美丽景色中。不远处,也坐在小船上的一位小朋友刚想把吃剩的面包纸扔到湖里去,但她看到了清澈的湖水,不忍心打破美丽的湖面,就一直把废纸带回了岸上,放到了该放的地方。

马老师按下了“暂停”按钮,问道:“同学们,大家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美丽的湖水”“漂亮的大山”……大家纷纷道出自己所观看到的景色。马老师问道:“大家想不想听听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们怎么说的?”随着同学们急切的回答,马老师又按下了播放按钮。电视机里的小朋友们也是争先恐后地说:“我看到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宁静的湖水”“我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和它们在湖水中迷人的倒影。”“……大家想不想再说说,刚才看到了什么?”马老师启发道。于是受到启发的孩子们给出了很多美妙的描述。“碧绿的湖水中一条银色的小鱼游来游去,像是在给大家表演”“两岸的山峰有的像展翅的雄鹰,有的像可爱的小兔”……“大家想不想听听电视机里的老师怎么评价那里的小朋友的发言?”马老师再次开始了放映……

DVD光盘中的特级教师简单点评之后,就开始朗读课文。这可是马老师以前最头疼的环节。说惯了地方方言的她,有些字发音始终有困难,因此一提到朗读课文就发憷。现在,听着电视机里老师标准而优美的发音,马老师让学生们一起跟读。读完课文,马老师把画面停到生词上,向同学们说道:“这些啊都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字。其中有些大家可能认识,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大家想不想知道电视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马老师又开始了播放……

仿佛一扇窗户隔开的两个班级,电视机里和电视机外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小朋友们在一起学习和一起操练,仿佛他们真的在一起上课了。电视机里的老师读音标准,字写得规范,教得高明;电视机外的老师,播得恰当,停得巧妙,教得实在。马老师不但用了DVD光盘中的美丽风光片做资源,用DVD光盘中规范的教学弥补自己的不足,她还特意让学生注意学习DVD光盘中的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马老师还让DVD光盘中的小朋友们和自己班上的小朋友们开展竞争学习,他们比发音、比认字、比造句,好像一个班里的两个大组一样。

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马老师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那清澈、幸福的光芒。马老师开心地笑了。

注:在《教程》“配套光盘:\模块1\案例1-1”有本案例的视频实录。

【专家点评】2004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为马老师所在的教学点提供了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一开始,马老师只会按DVD播放机的遥控器,通过一系列的“播放”“暂停”,“播放”“暂停”……操作就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马老师认为DVD光盘中的特级教师所进行的授课实在是太精彩了。前些日子马老师参加省里组织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后,了解到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思想,也观摩了其他省教师使用DVD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现场课,掌握了DVD机的多种操作模式和技术,真可谓大开眼界,对DVD光盘的作用也有了新的理解。

现在,马老师在课前,把DVD光盘看作是备课时的指导教师,她非常注意学习DVD光盘中特级教师所用的各种教与学技术,模仿光盘中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自己动手制作光盘中教师使用的简单有效的教具、学具等。在课上,马老师把DVD光盘看作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有时马老师利用其中的视频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有时马老师利用其中的课堂教学录像片段支持学生的学习,甚至有时马老师利用录像中的学生活动,使DVD光盘中的学生成为她所任教的课堂中学生们的“虚拟学伴”,开展双方的竞争学习。在课后,马老师把DVD光盘看作是反思、学习的支持工具。马老师经常会在课后还观看一遍DVD光盘中的课堂录像,然后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经过对比后写下许多课后心得。渐渐地,马老师开始把特级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多地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她边模仿,边思考,有了越来越多的好的教学设计方案。DVD光盘的作用也渐渐从传播知识的中心,变成了马老师的学习资源中心和教学支持中心了。

西部地区不论是教师水平,还是资源状况都有很大困难。但国家对西部的投入,尤其是对教育技术的投入,让教师们看到了希望。传统观念中只能用来单向传播的DVD,在正确的教育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可以成为资源中心和学习支持中心,DVD光盘中的教学录像片段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中产生多种完全不同的作用。DVD中“虚拟”的教师和学生,能够走出屏幕,走进西部的课堂。

教育技术专家已经总结出了运用DVD在欠发达地区进行课堂教学的五种模式。教育技术不仅带来了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变革,也为资源匮乏、亟待发展的西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运用DVD光盘资源的五种模式见“配套光盘:\模块1\参考资料\运用DVD光盘资源的五种模式”)。

案例 网络教室中的数学探究

(来源:上海市沪太新村第一小学胡澜老师)

胡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最为看重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胡老师教授的每堂课,课堂气氛都活跃得不得了,学生们可爱上胡老师的课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胡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过她从来都不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把数学问题用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发展数学思维。胡老师认为数学应该以现实生活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要让学生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发展数学能力,让孩子们明白数学不是公式符号,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爱钻研、爱学习的胡老师在互联网上阅读了不少关于数学教学的资料文献。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胡老师发现有一种探究型的教学设计方法非常适合小学高年级学段的探究型数学教学。在这种探究型课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一个真实复杂的蕴含了真实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学生要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真实的数学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借助网络寻找帮助解决问题的资源和线索,老师则更多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讲授数学知识。

胡老师根据这种探究型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堂课,叫作“我为新家来设计”。在这节课中,学生要学会根据教师展示的三维房型图,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计算各间房的面积大小;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房间进行设计。在房间设计中,学生们要经历自主选择装修材料并计算出装修房间所需的各项预算费用等多种挑战。

胡老师对学生们的基本情况早就有了深入的了解,她针对“我为新家来设计”这一主题对自己班的学生作了一个分析。她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图形的计算方法,但对三维空间的感性认识还不够;学生对电脑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不强;学生喜欢在电脑中画立体图形,但有创意的作品不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且口头表达能力较强。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胡老师明白了这节课除了要重点培养、锻炼学生的面积计算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装修预算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提高学生利用网络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的能力。胡老师想到:如何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三维空间的房型图呢?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装修的效果呢?怎么培养孩子们三维视觉空间感呢?……

带着这些问题,胡老师询问了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也到网上进行了查询。结果找到了“3D HOME”软件。“3D HOME”软件能够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改变房间的地板、墙壁的颜色、材质,增删家具等,在这节课上用再合适不过了。很快,胡老师就完成了详细的教学设计。

胡老师在课前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下“3D HOME”软件。孩子们学得很快,一会儿就掌握了基本操作。上课这天,胡老师首先告诉学生,胡老师的一个朋友买了所新房子,目前正为了怎么装修房子而苦恼。她展示了这个朋友购买房子的房型图,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其中一个房间用“3D HOME”软件帮助她的朋友完成一个装修的设计方案,并且要估算出装修所需要的预算。胡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几个网站的网址,上面提供了很多装修的知识和材料的价格。

学生们在小组中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设计。他们上网查资料、在计算机上做设计、选材料,忙得不亦乐乎。胡老师则对大家的学习情况进行着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了困难或者偏离了学习内容,她就及时地加以帮助和引导。学生们在课堂的前半段时间内就完成了设计,在后半段时间内,胡老师组织各个小组开始了交流和讨论。大家纷纷举手希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结果展示给大家。胡老师通过教室网络把学生们的作品展示在投影大屏幕上。让一些同学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设计风格、理由和预算。这时候,胡老师开始抖开了“包袱”。“不同形状的地砖的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你们小组怎么知道要用三桶涂料?”……没有认真思考的同学卡了壳。于是,学生们又展开了一轮热烈的讨论。在整节课的最后,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探究体会。胡老师对这节课总结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会用数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课上完了,胡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心里高兴极了。胡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道:“在这堂课中,我看到了贴近生活的课堂的巨大生命力。但贴近生活的课堂,不应当成为教学的特例。”胡老师认为贴近现实生活而又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会建立起以人为核心的课堂文化。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蕴含的是个体内在的新旧概念互动和群体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互动。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这种文化的形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胡老师展开了新的旅程。

注:在《教程》“配套光盘:\模块1\案例1-2”有本案例的视频实录。

【专家点评】这节课胡老师从问题出发,设计了以解决问题活动为基础的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即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装修问题”引入,让学生认识房型图,自主、协作地完成计算各间房面积的任务;接着,通过样板房设计欣赏,培养学生初步感知美、热爱美、欣赏美的情趣,然后,师生共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预算金额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间房间进行设计,并计算出装修所需的费用。在这样的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了数学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合作意识。最后,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了交流与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作论断式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在互动式的交流讨论中,在运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经历和体验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以及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和制订学习效果评价等步骤。教学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显然,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将教育教学原理与理论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建立学习小组

1.小游戏

游戏名称:看图找伙伴

游戏规则:要求参与者同时打开配套光盘中的“看图找伙伴”文件,其中有九幅图,要求学员浏览每幅图,并在半分钟内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图,将图形编号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性格测试游戏,在学员选择完自己的图形以后,可以点击该图形,看看游戏编写者是怎么解释你的性格的。通过此游戏,一方面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观察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面的编组提供参照。

2.建立小组

因为培训中有许多活动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完成,所以需要组建学习小组。一般每组4~6人,可以根据前面游戏中的参与者编号分组。在分组时,培训者让参与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大字报上相应的图形后面,然后设计出一种巧妙的分组规则,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建议每组尽量由选择不同编号的学员组成。在本次培训中,我们把每个图形后面的参与者名字按1,2,3,4,5,6,1,2,3,4,5,6,1,2……顺序编号,下一图形接着上一图形的编号顺序往下,最后编号相同的参与者各为一组。

在分组时,还可以同时考虑:同一小组学科尽量不同、年级尽可能接近;老教师和新教师搭配;男教师和女教师搭配,并考虑技术熟练程度等。分组后,为了让小组成员更好地进行合作,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加强成员的归属感。比如推选组长和小组形象代言人;集体确定小组名称与小组口号;请小组集体亮相,展示风采等。这些活动一是为了加强小组的凝聚力,保证培训顺利开展;二是为了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

图6.9 学习作品文件夹

(三)管理个人资料

通过建立参与者自己的学习作品文件夹和网络资源收藏夹,让参与者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管理个人的资料,另外,参与者的学习作品文件夹(见图6.9)也是培训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初识教育技术

这一部分在《教程》中作为模块2,这一模块主要介绍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研习的方式,介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旨在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教育技术,如何开展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此外,学员还将学习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方法,并将自己对教育技术的初步理解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一模块的培训流程见图6.10。

图6.10 初识教育技术培训流程图

案例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利用电脑呈现了一个底边水平的三角形,并显示了底边的高,然后电脑中呈现了一个小动画:从底边的两个顶点处同时形成了两条垂直于底边的线段,在另一个顶点处形成了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线段,它们相交成了一个封闭图形,细心的同学很快发现,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推算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电脑又呈现了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并重复了上述步骤,在让学生列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后,王老师要求学生比较面积的关系,并请同学回答。同学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组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王老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由底和高组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呢?”他又利用电脑呈现了一组动画,三角形的底和高保持不变,改变另一个顶点的位置,要求学生增加辅助线将其补充为长方形,并计算其面积,学生通过练习验证了这一结论。

案例 作文《感悟亲情》的三种教学场景

场景1: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感悟亲情》,向学生讲解亲情的伟大、可贵(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表现亲情。举例说明写作时细节很重要,可以通过细节表现出真挚的情感。

场景2:教师给学生看图片《父亲》(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父亲那沧桑的目光,刀刻般的皱纹),讲感人的故事《母亲》(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姐姐》(为了弟弟上学,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创造了动人的气氛,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写自己的亲情故事。分析图片的细微之处和故事的情节,说明表现情感时细节的作用。

场景3:教师首先借助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展示表现亲情的课件(表现母子情深),渲染气氛,使学生先感受亲情,并且说说生活中使自己有感触的亲情。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小品《背影》(对父亲的特写镜头:蹒跚地过铁轨,努力地爬月台),感受名家写亲情。结合影片的特写镜头对《背影》经典片段进行分析(文章中动词的运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知识点、方法的教学)。

【专家点评】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动画展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求解过程。同样是作文教学,且都是选择的《感悟亲情》这一主题,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技法却有很大差别,第一位教师直接用语言阐述了亲情的重要性,第二位教师借助了图片和故事来渲染气氛,第三位教师则利用了课件、电视小品和电影等方式组织了教学。

在谈及教育技术的应用时,一些教师也许很快会联想到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来支持教学,是不是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就标志着已经掌握了教育技术呢?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者等方面的差异,有效选择恰当的媒体或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是教育技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问题。

(一)回顾与分享

从模块2开始,以后每一个模块都是从“回顾与分享”开始。培训者可以视情况决定采取结对共享、小组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参与者对上一模块中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一起共享培训中的学习心得,为本模块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

在以往的培训当中,对于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往往采用培训者讲授的形式,参训教师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听得昏昏欲睡。在我们的培训中,概念的学习形式多样化,比如我们采取了让参与者头脑风暴提出教育技术的名词术语,小组讨论教学的一般过程等方式,让参与者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来。

另外,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参与者还要填写《教程》中所要求完成的相关记录表格,然后将填好的表格保存到“我的档案袋”中,方便参与者以后的回顾查阅,也为培训的评价提供依据。

(三)完成并共享演示文稿

对于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学习,在本次培训当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培训者在讲台上示范操作,参训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模仿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比如对于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学习,在培训者讲解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步骤和技巧之后,就要求参与者结合案例的观摩与个人的操练,制作“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演示文稿。让参与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软件的操作。

在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之后,参与者要将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与全班共享。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我们还会经常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学习作品与大家共享,采取的具体形式可以是结对共享、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共享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使参与者能挖掘到活动与自身工作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发现的共同要素,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3]

三、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

“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在《教程》中是模块3的内容,这一模块主要是让参与者结合案例(见附录四\案例1)研讨教学媒体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学习多媒体素材的加工处理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准确及时地搜索、获取信息资源,并能合理利用。图6.11是这一模块的培训流程。

图6.11 教学媒体与资源利用培训流程图

(一)游戏导入

游戏规则:从全班选出3人,其中一人扮演盲人,另一人扮演聋哑人,还有一人扮演瘸子,要求他们三人相互配合一起通过教室中的障碍。障碍包括三张凳子横排组成的一座“山”,一条大约一米高的“警戒线”,用纸铺成的宽约一米的“河”。通过这一游戏让大家体会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多种媒体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参与式培训中,我们在阶段培训的开始,经常采用游戏导入的活动方式。通过大家一起来参与游戏,一方面有热身作用,可以活跃气氛;另一方面,通过游戏,参与者在解决游戏中的困难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一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和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二)制定评价量规

在《标准》的“意识与态度”这一维度中,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都要求具备“评价与反思”能力。以教学人员为例,《标准》要求“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培训的相关模块中设计了关于评价的活动,比如这里的制定评价量规活动,模块4中的研讨关于评价的知识的活动等。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安排参与者自评、小组评价这样一些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参与者的评价意识,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