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型学校当治矣

巨型学校当治矣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巨型学校实质上是政府推动和学校逐利这两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学校发展“巨型化”必然导致学校组织的过度“科层化”。在巨型学校,“科层化”特征的凸显弱化和侵蚀了学校组织的“教育性”特征。首先是“效率”成了巨型学校办学治校的“元价值”。其次,在巨型学校,学校管理缺少对“人”的关注,尤其缺失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组织在改革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巨型化”现象,即个别学校的在校生数在短期内成倍增长,办学规模急剧膨胀。学校发展“巨型化”所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各地的“巨型学校”[2]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这些“巨型学校”先前大多是一些地方的实验小学、示范初中、示范高中等名牌学校,但它们凭借其掌控的社会资源而乘隙扩大了办学规模。现在有些小学的学生数已超过5000人,个别初中和高中的在校生几近万人。我们曾著文指出,巨型学校既容易出现过度负债经营,也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还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学校发展不均衡,对此,全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3]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发展“巨型化”缘起于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不然。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会被“稀释”,巨型学校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因而巨型学校根本不可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巨型学校实质上是政府推动和学校逐利这两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学校发展“巨型化”过程中,政府是“主谋”,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各种办法来促使学校发展的“巨型化”:一是多头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扩大办学规模。譬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紧随其后,教育部据此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该文件中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挖掘潜力,进一步扩大现有公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显然,巨型高中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的这种发展方针和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二是政府部门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纳入工作日程,亲历亲为,具体督办。粗略考察近些年来教育部的年度工作安排,不难发现教育部始终重视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譬如,《教育部2001年工作要点》就将“积极扩大普通高中规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教育部200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并通过布局调整、资源重组,扩大优质高中的覆盖面”;《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仍将“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作为工作要务之一。显然,教育部的这种工作取向对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产生了巨大的榜样示范作用。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上行下效,将学校“做大做强”纳入行政工作日程。譬如,四川省内江市政府就在《内江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意见》中提出:“在区(市)县范围内,要适当集中师资、设备等优势,确定一定数量的、基础条件较好的高中,实行规模办学。”[4]此外,在学校发展“巨型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政府还与学校“合谋”。我们知道,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总是要牵涉到教育资源的重新安排,人、财、物、事的协调配合。单个学校很难单枪匹马地面对和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和工作,只有政府出面牵头、统筹协调,学校才有可能扩大办学规模,巨型学校也才能建立起来。在学校发展“巨型化”过程中,政府为名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许多政策上的便利。政府不仅为名校不公正地占用十分有限的国家财政拨款提供机会,而且允许或者默许一些名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来收取数额巨大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政府的推动助长了学校的逐利行为,这些学校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巨型学校。

学校发展“巨型化”必然导致学校组织的过度“科层化”。虽然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存在“科层化”现象,但在巨型学校“科层化”现象却被过度地放大。由于巨型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和班级数不断增多,教职工人数也不断增加,学校的管理幅度也相应地不断增大。当管理幅度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学校就必然要增设管理层级,加剧学校组织的垂直分化。在大部分巨型学校,“年级组(部)”成为承担管理工作的基层管理组织;在有的巨型学校,由于学校规模超大或者学校有几个校区,学校还增设了“分校”或者“部”这一管理层级(比如有的巨型学校将学校分为“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每一个“部”都配有一套管理班子)。于是,巨型学校的管理层级就由过去的“校长-处室-班级-教师-学生”五级演化成为“校长-分校校长(部长)-处室-年级组(部)-班级-教师-学生”七级。在学校组织垂直分化加快的同时,巨型学校组织的水平分化也开始加速,学校中上层管理层级的副职不断增加,同一管理层级的管理部门也开始增多。结果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逐渐增多,整个学校组织的“科层化”、“形式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学校俨然成为了一个“科层组织”、“官僚机构”。在巨型学校,“科层化”特征的凸显弱化和侵蚀了学校组织的“教育性”特征。

学校组织的过度“科层化”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是“效率”成了巨型学校办学治校的“元价值”。科层制是一种基于法理的、以实现高效率和合理化为目标的、理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其中,效率是科层组织的最高目标。科层化讲究规则和刚性的制度管理,强调结果导向和任务导向,通常以量化管理为手段,以可评价的结果为管理目的。科层制的上述特点在巨型学校的管理中表现得异常明显: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上,巨型学校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评价,强调用可以量化的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工作的好坏,“效率”成为巨型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在学校的管理行为上,巨型学校偏重于制度管理而忽视“人性化”管理,巨型学校为确保实现高“效率”往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采用严密的监控措施,“刚性”管理成为巨型学校的主要管理手段。其次,在巨型学校,学校管理缺少对“人”的关注,尤其缺失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怀。如上所述,由于巨型学校的过度“科层化”,学校的办事程序变得复杂起来。随着学校人员的增多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增多使巨型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变得较以前复杂,个人和信息源之间的距离增加,教师和学生得到学校上层管理者关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在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们能够经常见面,教师有什么问题能及时求教于校长从而使问题及时获得解决;可是,在巨型学校,校长并不是对每位教师都熟悉,教师也很少有机会与校长交流和对话。在巨型学校,班级的学生人数动辄达七八十,教师连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困难,教师给予每个学生的关注明显减少;同时,学生得到教师帮助的机会也不多,学生很难与教师沟通和讨论;对那些弱势学生来说,他们在巨型学校的处境就更为不利。因为这些学生得到关注和帮助的机会更少。有关研究表明:学校规模过大对于那些“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学生高度集中的学校中的学生来说”,影响极其明显和关键。[5]此外,巨型学校的过度“科层化”还会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增加、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忠诚感下降等问题。

学校发展的“巨型化”必然导致学校组织的过度“科层化”,而学校组织的过度“科层化”反过来又加剧了学校发展的“巨型化”进程,两者裹挟在一起使学校越来越不像“学校”。在巨型学校,人成了“效率”的工具和手段,学校的“育人”功能被其行政功能、经济功能等其他功能所“淹没”和替代。学校发展“巨型化”不仅损害了学校自身的和谐发展,而且巨型学校的出现给基础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以及教育公平造成了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巨型学校进行治理。我们认为,遏止学校发展巨型化的势头和有效治理巨型学校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澄清人们对于学校的认识,并重新定位学校组织的功能和使命。

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的主要任务和主导功能是“育人”。“教育性”是学校组织的根本属性,也是学校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最大区别。学校既不是工厂也不是政府机构;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是一个类似于“家”的场所,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家园”、“乐园”。学校应以关爱为中心,应强调关怀和情感交流。学校的主要使命是满足学生、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的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不仅希望学校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希望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在家长眼里,学校不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一个教养和关爱的场所。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得到个别的关照和健康的成长。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校得到所需要的关怀。[6]学生上学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情感表达,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和正确对待他人、社会。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和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体验生命的意义、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工”和“贩卖者”,而是“教育者”。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为学生“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做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因而对学生的教育要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而这些都是不能用“效率”来衡量的。教师在学校不仅有工作的需要,也有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希望能在学校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工作、生活环境,希望能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受到重视和尊重。社会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心智健全的公民。因此,学校应当是讲教育、讲道德的地方;学校的发展不应只讲求效率原则,更应讲求道德原则。学校不仅仅要成为“有效率的学校”,更应成为“有德行的学校”[7]。“有德行的学校”强调要将合乎道德的关怀作为学校的首要价值,强调对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予以同等的关注和尊重。而这一切在巨型学校是难以实现的。

总之,巨型学校是有悖于“有德行的学校”的要求的,学校发展“巨型化”不应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巨型学校也断然难以担当起相应的使命和责任。以“巨型化”的方式来拓展教育事业,实质上是用行政的、经济的规则而不是教育的规则来管理和发展学校,它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曲解了学校组织的根本属性。学校发展“巨型化”及其“巨型学校”表面上看能够扩大整个社会的办学规模,但深层上却给整个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和谐发展,巨型学校的出现是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不相协调的。巨型学校当治矣!

【注释】

[1]本文第二作者为郑小明。

[2]张新平.质疑巨型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6—10—30(4).

[3]张新平.质疑巨型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6—10—30(4).

[4]尹朝全,李兵.县域普通高中规模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8).

[5]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4,445.

[6]古得莱得.一个称做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68.

[7]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8,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