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质的研究”

什么是“质的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是第一位把“质的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学者。笔者又问他们为什么赞成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孩子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他们发现,自己能学会知识。

1.“质的研究”定义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是第一位把“质的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学者。她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6]

虽然这个定义不是从方法论意义上下的,并没有“按照一种外在的衡量标准对其进行概念上的抽象和概括”[7],而是“对质的研究者从事研究的具体实践进行描述和总结”[8]。但是,这正是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行动研究之要义。

2.理解“质的研究”定义

理解上述“质的研究”定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9]。质的研究强调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研究者本人就是一个研究工具,需要在实地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当地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由于驻扎在实地,研究者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10]

例如:我们观察朝阳小学徐洁洁老师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从中发现她的导入新课方法与众不同,讲一讲、练一练、填一填,效果非常好,新授课像是复习课。于是,我们做出两个价值判断:其一,翻转课堂之后,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有效;其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第一个环节或步骤可以是检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顺便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11]。如果研究者本人(即微课程教学评价中的评价人)不是研究工具,就谈不上“自然情境”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即从评价者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寻找意义解释或理论的根据,定性评价将走向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的个人观点和主观感受的阐发。

(3)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12]

(4)结论或理论的形成方式:采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与理论假设[13]。质的研究受到现象学的影响,现象学中的“现象”不是人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而是人通过把自己的意识活动“激活”感觉材料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意向,在看到感觉对象的同时也就看到了范畴、关系和内在结构(张祥龙,1998)。

(5)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14]。比如,笔者在昆山培本实验小学,与4个实验班的12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各个班级的三个层次)交流时,征求他们的意见:“下学期我们是继续用新的方法(指翻转课堂)呢,还是用原来的方法?”结果,孩子们都希望继续用翻转课堂的方法。笔者又问他们为什么赞成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孩子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他们发现,自己能学会知识。这就是笔者在与学生(被研究者)的互动中直接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现象(资料)直接反映其质性:有“任务单”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所以,所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学生,都对微课程翻转课堂持肯定态度。这一结论与其说是抽象出来,不如说是直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映射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