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上,却缺乏创新,踯躅不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将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兴起的质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语文教育研究中,试图使语文教育研究获得新的视野。在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背景下,量的研究成为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研究方法。然而,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祛魅始发于后现代主义思潮。

质的研究_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野_反思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_反思型语文教学

质的研究——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野——反思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

桑志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促进了语文教育实践的发展。然而,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上,却缺乏创新,踯躅不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将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兴起的质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语文教育研究中,试图使语文教育研究获得新的视野。

一、质的研究方法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

(一)质的研究方法产生的背景(www.guayunfan.com)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社会物理学的兴起,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被推向极端,他们对科学方法无限推崇,试图无条件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所有学科,提出科学方法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例如,他们认为科学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的实证、理性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等。由此,产生了科学主义思潮。

在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背景下,量的研究成为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以一个理论假设为前提,设计一个人为的实验情境,系统地操控变量,从而使人们可以很好的找到变量之间的精确关系,通过各种实验数据去验证假设。量的研究遵循的是以演绎为主的假设检验逻辑,对假设的论证是量的研究的核心目标,通过实验找到可重复的、具有可逆性的原理和规律,并将其推广到特定的情境中去。量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应该在研究的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不得带有研究者的个人情感,并独立于研究过程之外。

毋庸置疑,量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它是对科学方法有效性、科学理论正确性、科学社会应用价值的一种绝对肯定,这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一定作用。而且,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在教育上,量的研究方法的出现给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研究带来了曙光。使得教育从朦胧混沌非理性的状态走向了理性道路,使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然而,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祛魅始发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反思,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中心”、“视角”,是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相对于崇尚科学理性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而言,后现代推崇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叙述,主张文化的包容性、对话性,倡导直觉式、解释性、整体地理解世界。作为现代性理论的批判者,后现代主义理论迅速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后实证主义、现象学、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这些理论范式从不同角度催生了质的研究方法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质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究领域获得认可。这一社会学领域所兴起的质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教育领域,教育科学领域开始由探索追寻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

(二)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由上可知,质的研究方法从开始之日起就是对量的研究方法的质疑。

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目前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实物搜集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研究方法(1)。“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2)

布瑞曼(Bryman)则将质的研究方法的特征归纳为: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然探究;以整体的、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对研究的背景和情境保持敏感性,否定超越时空的普遍规律的存在;以研究者为研究主体,并要求研究者融入研究情境;直接从个人观点与经验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设计等。(3)

科瑞斯维(Creswell)认为,质的研究是一种以社会和人文问题研究中的不同方法论传统为基础的理解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要建立一种复杂的、整体的画面,分析文字,知情者提供的详细的场景和观点,并且在现场进行。(4)

对质的研究的认识虽然不同学者侧重有所不同,但还是形成了一些共识:

自然情境下的“田野式”研究:把研究的对象放到丰富、复杂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深处情境之中,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教育活动。

思维方式重视归纳式:遵循广泛收集资料,自下而上地建立理论的架构,质的研究认为理论的形成不是采用验证假设的方式,而是从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结论。

对研究结果的重视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不同于量的研究,在研究结果上不关注形成普适性的理论,不是试图去验证一个可以反复的程序或假设,而是试图用开放的态度去研究对象的实质,研究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意义,去了解研究对象的情感,对研究对象的生活故事、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的理解”。

对研究对象重整体性分析:质的研究重视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景式的整体分析,认为社会现象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的割裂分析会使研究对象背离事物的原貌。同时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原汁原味地呈现社会现象的本来面貌,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对研究关系的重视:质的研究重视建立良好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强调对被研究者内在情感生活的体验,实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体现了质的研究对人的独有特性的重视,使人的个性和人的社会活动的独特性、丰富性得到彰显。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质的研究不同于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基于研究者的哲学思辨、整理文献资料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我国学者陈向明提出,定性研究和量的研究一样,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两者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客观的绝对真理,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寻找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本质或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也没有像质的研究要求的那样,在自然情境下和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基础上建构研究结果或理论(5)。因此,定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一样,都属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而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质的研究。

二、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困境

就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而言,比世界的教育潮流则更慢了一步。传统上,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更习惯于用哲学思辨的定性方法研究问题。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6)。建国以来若干次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一次次讨论就体现了这一研究范式的典型特点。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量的研究方法在语文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并渐渐形成一种趋势。这一趋势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同时由于对量的研究的崇拜,使我国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也同样陷入了“唯定量独尊”的境地,许多不适合量的研究的问题也试图量化,试图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建构“井然有序”的语文教育体系。例如,语文课程长期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语文教育要建构严密的教育教学的线性内容课程体系。另外,一些量的研究做不了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这种实证主义语文教育研究观,由于它对“科学”的过于偏执,表现出其片面之处:强调将研究对象分解,忽视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从概念定义出发,着眼于逻辑上的严密,重视形成演绎推理系统,忽视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片面强调技能方面的知识内容,忽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运用貌似科学的手段去对待审美,对待优美的文学作品,用带有自然科学特色的所谓科学方法指向了审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7)在这种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观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迷信于众多蹩脚的教学法与教学模式,把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堂弄得呆板、枯燥、死气沉沉。

就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研究而言,是到了该对研究方法进行一些反思的时候了。

三、质的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质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研究具有诸多启示,使当前处于迷茫状态的语文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抹曙光:

(一)质的研究使语文教育研究主体得到认同与回归,有助于广大的普通语文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

教育研究向来是被认为是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利,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一向是被排斥在研究之外的。语文教师往往把教育研究看作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对研究的结果也缺乏相应的认同。语文教育研究也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语文教育的实际,很多课题成为理论工作者纸上谈兵的成果。

质的研究可以使语文教育教、研合一。质的研究使语文教师对研究更有认同感,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教育的现象进行解释。这种自然状态下质的研究,可以使语文教师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研究的对象。质的研究可以增强语文教师的研究使命感、责任感以及成就感。纵观近些年在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他们大多能深入教学一线,深入教学,从语文教育实际出发。

(二)对语文教育的一些长期“剪不断,理还乱”许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质的研究尝试解释而非建构,并非要建构基础理论去指导教学“该如何做”,而是在教学的实践中去解释语文教育活动本身的合理性。

语文教学研究由理论建构到寻求解释,使语文教育研究者的行动方式产生了重大的转换——由外在走向内在,由裁定走向参与,由宣示走向对话。理论的建构是基于作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者有能力通过理性的“我思”,或者说能够通过观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把握语文教学过程这一客体的本质或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立法的,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发现语文教学本质或规律,然后以俯视的姿态去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解释”是从解决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对已经发生过和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思考,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批评性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借鉴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发现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之前理论学习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是“建构”所无法解决的,而“解释”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三)对语文课堂教学回归自然具有现实意义

近些年的语文课堂,出现了虚假的“作秀”现象,这些“华而不实”的语文课堂注重形式,例如过度强调“多媒体包装”;强化学生“表演”;过分注重讨论的形式;过分重视教学的“民主”……这些虚假“作秀”课堂的出现,不能说和之前的教育研究的方法没有关系——寻求一种预设的语文课堂情境来进行语文教育的研究。

质的研究注重事件发生的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注重在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了解教育教学发生的动态过程,从而达到促进语文课堂发展的目的。

(四)可以促进语文教育评价研究的实质的发展

当前语文教育的评价过于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过多地倚重定量评价方法,甚至以书面笔试为唯一方式的做法,只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或语文能力的评价,忽视了全面评价学生多元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更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从质的研究出发,上述语文评价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质的评价可以改变语文评价中过分关注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的状况,也可以改变定量定性评价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现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存的评价形式。

(五)扎根理论可以促使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我国的教育研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缺少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特别缺乏植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原生性创新。语文教育研究也是如此。课程改革以来,引入了形形色色的各种国外的教育理论,然而众多教育理论的移植并没有给语文教育带来预期的效果。

正像凯和沃森(Kay and Watson)所概括的:“教育现象中没有所谓‘法则’存在.跨国的概括命题是无效的,有关教育的理论陈述必须出自各国特殊的背景。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接近我们要研究的人的内部世界,尽可能地学习‘生活的语言’,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处境……整体地思考一国的教育体制就好比用审美的眼光从事艺术品鉴赏工作——完整的体验比讨论什么部件构成了这件艺术品更有价值”。(8)

质的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扎根理论强调以丰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来建构理论研究的方法,强调理论的可变性,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归纳法,强调理论来自对实践反复提升,而并非移植。扎根理论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可供借鉴的方法论意义。

(六)质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语文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整体性发展

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将研究的问题经过预设,以严格的操作程序为基础,然后将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然后再去探寻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对研究对象的人为划分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例如,研究学习方式就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基础、教师的素养,为了研究学习方式而研究,缺乏对语文教育研究的整体规划。

质的研究方法则以解释性理解为指导原则,力图将被研究对象与情境连通起来,将语文教育研究对象与一定情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因此,研究对象的任何表现细节都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与其背后潜在意义获得联系之后,进入研究者视野中的。

四、质的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

虽然前文列举了诸多质的研究对语文教育的意义,但并不是为了否定量的研究与定性研究对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定性研究与量的研究都各有所长,许多语文教育问题需要质的研究和定性研究、量的研究多种方法的结合。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特点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二)注意研究者情感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情感沟通有有助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使研究更为深入。但是,研究者也要注意这种情感会影响到研究时的价值取向,研究者价值取向会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三)质的研究发端于对科学主义的反动,但不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如同上文所述,质的研究的出现是对过于崇尚理性工具的科学主义的反动,科学主义教育观忽视了教育中人的因素,强调按照理性的法则构建通用的机械化模式,崇尚科学而排斥人文,忽视情感体验等。

我们要认识到科学主义与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是两回事,我们提出,语文教育研究要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语文教育研究者要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四)质的研究发端于国外,其本土化、“语文教育化”的过程需要研究者提高自身素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语文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质的研究发端于国外,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要创设出适用于我们自己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同时,质的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成果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研究可以照搬,语文教育研究有其作为学科教育研究的独特个性,如何将质性研究方法真正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还需要我们将质的研究方法“语文教育化”。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3.同(2)

4.Creswell.质的研究的传统与研究设计[Z].网络资料

5.同(1)

6.同(1)

7.桑志军.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J].湖南教育,2006.8:22-23

8.Kay and Watson.Comparative education:the need for dangerous ambition [J].Educational Research,1982,24(2):129-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