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线上教学备课教师典型做法

线上教学备课教师典型做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带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在以往的小班化教学中我校也尝试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班化引发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导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积累与提炼小班化教学中高效实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具体的策略与方法。

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

虞耀东

一、课题的提出

(1)小班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实施着小班化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亚洲等国家也开始相继开展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国家与社会向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作为非选择性获得公平教育的形式,向国民提供优质教育而获得广泛发展,因而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2)小班化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上海是我国开展小班化试验较早的地区,推行小班化实现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当今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均衡发展的体现,让学生更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小班化教学是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带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形似”。小班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小班的优势需要更好地发挥,即“最优化”、“最大化”这两个现实问题。尽管小班化教育已经实施十余年,但是在小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以促进小班化教学真正走向“神似”。

(4)近年来,本校生源稳定在250名左右,班级平均人数在25人左右,已自然形成了小班。在以往的小班化教学中我校也尝试过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最大化,如何切实提高小班化课堂的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小班化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还缺少系统性。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对我校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进程具有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本校提出了“基于小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班化引发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导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积累与提炼小班化教学中高效实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同时积累农村地区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经验。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研究过程

1.项目预研究阶段(2009.10—2009.12)

(1)确立《基于小班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研究项目,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完成本课题的架构研究,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2.项目实践研究阶段(2010.1—2011.5)

(1)按照研究方案,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2)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究,对教案的设计、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提炼,形成可以共享的教案范例。

(3)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研究,进行分析、提炼,形成有效经验。

(4)组织阶段性研讨、展示活动。

3.项目最终成果形成阶段(2011.6—2011.9)

(1)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文集。

(2)组织有关的研讨交流活动。

三、研究内容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结合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行为方式紧密相连。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即教学组织的活动结构)、课堂教学组织形态(即课堂教学物理空间排列结构)。基于小班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均等性(教育均等、时间均等);主体性;充分性;差异性。小班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按照教学组织的活动结构分可分为三种:

1.全班教学组织方式

小班化教学的全班教与学是以合作教与学作为主要特征。这样的小班化教育为师生互动的增强,为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创造了大班不可能的条件。

小班化教学采用全班教学组织方式要注意:

第一,充分考量有利条件精心设计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内容、时间、空间及人数等因素。

第二,教师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小班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每一位学生多一份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第三,把学习过程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展开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学生参与机会,指导学生参与方法,展现学生参与效果,形成全班参与的局面。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的锻炼中,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全班学习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和人们交往,例如,学生朗读的机会应该远远超过大班、参与发言的次数远远多于大班、游戏活动的精彩远远热闹于大班。

2.分组教学组织方式

小班“小组合作学习”,与大班相比,师生互动空间更大了,每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有针对性辅导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充裕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辅导,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变成了实现。

小班化教学采用分组教学组织方式要注意:

第一,固定与临时灵活编组。班内小组教学是把一个班暂时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其特点是: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班级仍然保留。小组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临时性的,主要为具体的教学活动而组建。

第二,组数与组员人数平衡编组。教学中,班内组数少教学资源容易满足需要,教学组织相对简单,但是组内人员多,小组学习优势相对减小。如果要减少组内人数,就必然组数增加,会导致教学活动空间相对减小,组际交流也减少。因此,在一定班额之下,组数与组员人数获得平衡,发挥出最大效用,这是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以4—5人一组,全班分5—6组为宜。

第三,按照学科课型不同编组。应该根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科性质进行编组。适合采用班内小组教学的教学情境多种多样,例如,理科教学中的实验课,外语课上的听说训练,体育课上的技巧练习,劳技课中技术问题的设计等。不同的学科,对分组要求不同,例如英语学科,小组人员应该少一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不同的课型编组也要做变化,例如,数学学科的测量课与一般概念教学课,前者小组要小,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

第四,异质与同质机动编组。各小组的人员也不固定,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条件或活动能力进行同质或者异质编组。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各有优势与弱势的地方,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做出合理的抉择。

第五,小组学习任务要明确。教师在采用分组教学时,必须考虑是否要采用分组学习,不要“无事找事”搞形式主义。但是尽可能运用分组学习是方向,因此要设计好如何在小班中进行小组学习。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学生分组学习的任务,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作业,包括教师的问题,都要考量学生如何分组学习以及促进分组学习。

第六,小组学习要充分。学生分组学习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不要在学生的讨论还没有展开时就匆匆收场,把小组学习当作作秀。在小组学习时要鼓励与养成每个组员能真正参与学习,要有明确的小组学习分工与合作,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竞争”关系。

3.个别教学组织方式

小班教学中的个别教学应该是一种个别化教学,不仅是指与班级教学相对,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个别教学,而且更应该是在小班化群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应并注意个体发展的教学,它介于个别教学和班级教学之间。以个别教学组织方式实施小班化教学,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面对面的个别教学,例如,作业面批、个别解答疑惑等;二是个别化教学,可以不是一对一,也不是小组,只面对几个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有共同需要个别化指导的问题,例如,小群体的答疑、个别作业反馈等。

小班化教学采用个别教学组织方式要注意:

第一,要因材施教,突出个别化教学的针对性。要利用小班的特点尽可能把握应该予以个别辅导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与进度上有差异,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要特别关注困难学生与资优生。个别化教学在全班教学的基础上面向班上的学习困难生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通过个别化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困难生不致失去学习信心,资优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活动中受益。

第三,把握课内外的个别辅导。课堂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巡视中发现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及时帮助,在全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反馈,例如回答、面部表情等巧妙地予以点拨。在课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时间段给予个别辅导。

第四,个别辅导要精心准备。个别辅导不能随意,更应该有充分准备,了解辅导对象学习情况,需要什么。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的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

第五,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结目标。一般来说,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是缺乏学习能力。因此个别辅导不能仅以提高学业分数为唯一目标,而要追求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学生的学习由开始时完成教师为之规定任务而逐步向完成根据自己的能力而确定的任务过渡,并逐步带有独立钻研的成分。

第六,个别化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个别化教学要努力克服与消除由于班级教学带来的对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抑制的现状。在个别化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意。

(二)小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方法首先应该立足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其特有的优势来创设与运用小班化教学方法。本课题基于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主体(师生关系)、教学载体(作业)、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建构小班化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活化的教学方法

“活化”是指教学目标的活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其制约着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是把教师目标设计的预期转化为学生学习变化的结果,实质上就是教学目标活化的过程。

小班化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抄袭大班化教学目标,必须“活起来”。小班化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活化在本质上就是教学目标要利用小班化的优势,使教学目标体现因材施教,更富有针对性、更具有可检测性、更强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活化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以及落实教学目标时要具有正确把握课程标准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主动精神,其要义是多元理解,而不是一元化的解释,从而使普适性的课程标准“活化”为具体班级,甚至具体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

在操作上,“活化”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活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一定地区一定阶段内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它还不是具体教学目标,更不是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首要的任务是把课程目标活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2)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以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合自己学生的二度开发。充分考虑小班化的优势条件,综合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使教学目标活化为学生学习发展目标。

(3)有差异性地“活化”目标。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才是小班化教学的价值所在。同一教学目标在不同教学班级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教学目标确定时必须考虑目标的水平程度与学生的适合性,即某一学习行为变化的可能性,区别学生的学习差异。

(4)“活化”的核心是创新。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必须转变大班化教学的思维,克服大班化教学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运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设定教学目标。活不是“热闹”、简单地翻花样,而是改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2.教学过程趣化的教学方法

“趣化”是指趣化教学过程,也是趣化学习过程。只有当学生对所从事的学习和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的情感时,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发展进入良好状态。我们通过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趣化要求教学过程要细化,粗糙的教学会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厌恶。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和环节,可以产生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达到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要精细安排,不搞花架子、不追求形式主义,而要使教学环节合理衔接,紧凑、流畅,促进教学的趣化。

在教学“趣化”时要注意:

(1)教学过程有趣生动。要通过小班化教学组织形态的变化,安排丰富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好问、好动。

(2)教学过程感受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而不是仅在书面测验或者考试卷上看到分数。学生学习成功体验越多,学习的兴趣也增长,学生常说:“听懂了就有兴趣”,“作业做不出来就没有兴趣”。这都反映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3)教学过程感受愉快。学习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在教学中要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学习活动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强烈。

3.师生关系情化的教学方法

“情化”是指师生关系的情化,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有着良好的环境、有着一种激励师生的情感氛围,也就是教学过程充满着情感、充满着情趣。

学习的软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教与学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具体表现:一是师生的教与学应该充满热情,情绪高涨;二是师生互动良好,不仅是知识上积极交流,而且心理上融合;三是人际关系上融合,特别是学生有一种学习的安全感。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民主平等,有充分的发言权、质疑权和学习的选择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比较简单,常常以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势。但是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引发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是多元、丰富的。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者,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帮助者、情感的支持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小班化教学的丰富性决定了学生角色的多样性,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挨训者,而首先是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又是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这个学习者时而是游戏者、时而是聆听者、有时还是反对者,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争辩,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是教师的伙伴。

本课题通过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运用,利用小班化的特点,发挥小班化的优势,促进师生关系情化。在“情化”师生关系时要注意:

(1)在教学情境中实现“情化”。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情境,这种学习情境宽容学习的失败,鼓励独立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这种学习情境是宽松的、民主的,可以畅所欲言的。

(2)“情化”要结合教学内容。“情化”不是为了“情化”而“情化”,用轻声柔气作秀式的感情宣示,或者说为了增加有趣的环节(抓眼球)而“情化”一下。应该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需要,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展开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经验。师生关系“情化”是一种内在的教育的态度,充满对学生成长期望的情感态度,并且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

(3)“情化”更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的教师及时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教师在小班中对困难学生有更高的敏感,在学习上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

4.作业精化的教学方法

“精化”是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与运用要精细化。作业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利用小班化的教学时空的有利条件,设计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交互性强的作业,更要精心运用作业实施教学,使作业成为全班学习与小组学习的纽带。“精化”作业设计与运用重点在于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贯彻“精化”时要注意:

(1)作业设计要注意适切性。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价值,还要考虑如何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来设计与实施作业。我们可以利用U形组织形态设计学生展示的作业等。

(2)对教材中的练习要作选择。教材中的练习是普适性的,教师在作业运用时要解读这些练习,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作出适宜的选择。教师应该考虑对这些作业可以运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还要考虑改变、重组、补充教材中的哪些练习,以适应小班化教学。

(3)作业设计与运用有区别。在共性作业外,还要布置有针对性作业。可以让学生选择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4)以作业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思考,实施多元对话。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独立思考,善于质疑。

5.评价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多元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参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作出评估。多元不仅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也指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观念,在小班化教学中要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更要运用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对于小班化教学评价要注意:

(1)教学评价不仅要实施事实评价,更要关注价值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事实要做出对于学生学业意义的解释。这是大班教学中评价时间不充分局限性所不能做到的,小班化教学在价值评价方面要做得透彻一点。例如,成绩不高但是很努力;有的成绩较好,可是标准分不一定很高。在教学评价时特别要关注对事实评价的学习发展价值判断,即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所包含的对学生心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尤其是学会多元的价值。

(2)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小班化教学中组织形态变化使教师更容易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这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有利条件。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更能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并予以及时辅导。

(3)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书面考试、测验,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方法,对学生学业成绩、能力发展等进行考察。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容易实施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任务型作业等检测学生的发展。

(三)适应小班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

1.组际交互策略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后,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就启示我们在小组教学中应该重视小组学习中的师生互动。

组际交互策略是小组教学运用策略,是强调在小组内学生的学习充分交流后突出各组间也要充分互动。“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或者小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互动”的本质在于“活动中交流、交流中展开活动”,其目的是在活动的交互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激活学习潜能。

2.深度交流策略

深度交流策略就是利用班额减少带来的时空优势与心理优势,使师生、生生在教与学上进行深度交流。小班化教学相对于大班,教与学的时间增多,组织形态变化更便于面对面直接交流。但是优势条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并转化为现实。人际深度交流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参与层面上,而是环绕学习内容积极思维、发表自己见解,善于讨论敢于争论。

3.激发自主策略

激发自主策略是指教师依据小班化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促进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策略。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由于在学习中容易获得主体需求和客体对象(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等)的最大一致,对外界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约束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是一个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方式。通过这个策略促进学生在宽松的小班化学习环境中自发地学习、自由地学习、自律地学习。

4.灵活切换策略

灵活切换策略是指在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合理地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组织形态以及适时地转换地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实效。小班化教学是非线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应该是动态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适时进行调整,这就是灵活切换的教学机理。在小班化的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一节课自始至终全是全班教学,更不可能是小组教学一竿子到底,应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切换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较多的,在一节课时中往往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时会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换教学组织形式。

5.适宜匹配策略

小班化教学的关键——匹配,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适宜匹配策略是指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基于小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匹配,以达到教学实效最大化。

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哲学概念。小班化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只存在于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统一体中,即存在着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问题——匹配。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小班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冲突不是存在于一般的内容和形式之间,而是存在于旧形式和新内容之间,因为从大班化向小班化发展,其“内容”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新内容寻求新形式,并且趋向于新形式。原有的大班化教学组织形式——旧的形式,与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新的形式,有着极大的不同,已经不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小班化教育(教学)要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哲学理解。

四、研究初步成效

在小班化教学实践推进的过程中,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全部改变了秧田式座位排列,教师都能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切的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味道更浓了,教学效果更好。

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明显进步。在近三年的县小学生毕业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升。尤其是2010年五年级毕业考试,外语获得县第3名、数学第6名、语文第13位,学生平均总分位列全县第5名的好成绩,毕业生质量已经从2009年语数外三门学科全低于县平均分数,名列县26名,现在已经上升到县的前茅。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获得了较多奖项,其中包括不少的一等奖。学生也在市、县级比赛中屡屡获奖。

(作者系崇明县海洪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