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线上教学中的好的做法

教师线上教学中的好的做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履行教师职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师的能力素养三个方面。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工作方向,更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履行教师职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师的能力素养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首先,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它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其次,教育事业是造就人、培育人的事业。它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都应感到光荣和骄傲,都应准备为之而献身。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二)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

第一,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儿童生来就有爱的需求。在家里,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爱,在学校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在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自信;在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勇气;在成功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鼓舞。总之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魔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师爱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罗素说:“凡是缺乏教师的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便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情感需靠情感去陶冶,爱心需靠爱心来熏陶。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到他们对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感受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相反,厌恶学生,使学生得不到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教师的谩骂、讽刺和打击,就会使他们过早地体验人生的残酷,人情的淡薄,就会滋长学生冷漠以及仇恨的心态,产生恨他人、恨集体等不健康心理。发展下去则有可能培养出厌恶社会,甚至反社会的人。

第二,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教育的影响往往是由情感的伴随才起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教师的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慕感,他们愿意与教师推心置腹地交谈,也愿意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听其言”。如果教师对学生冷若冰霜,教师的表扬会被当做讽刺,教师的批评会被当做整治,学生会紧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教师的教育,纵使教师才华出众,招数高明,也无济于事。

教师的爱可以换来学生的爱,而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去学好它。教师的爱还可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向上的心理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爱学生?

第一,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师爱是有原则的爱,是出于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不会因为爱而迁就、放纵或溺爱学生。

第二,将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严格要求学生,有效地教育学生。因此,教师爱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要相信学生都有上进心和发展潜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

第三,要全面关怀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要关爱全体学生。师爱具有普遍性。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教师可以因教育需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但不能偏爱某些或某个学生。

第五,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来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不能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三)团结协作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事业,人的培养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全面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为此,要求教师做到:

第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校内,教师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其他教职员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在校外,要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和人士建立联系,与他们统一认识,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以便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第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与各方联系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局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人格,讲涵养、讲风格。

第三,弘扬正气,摒弃陋习。教师之间要形成互帮互学、进取向上、互通信息、共同进步的风气,要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的陋习。

(四)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特点以及学生具有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第一,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

第二,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必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一)政治理论修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教师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工作方向,更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为此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领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为了搞好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通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为此,要求教师:

第一,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凡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掌握。

第二,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所教的内容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不过时,能够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教师必须注意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新知识。

(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

首先,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教师应适应这一趋势,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不但要跨学科学习临近学科的知识,而且要跨领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其次,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应是综合的,而不应仅限于某一个领域。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学生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当今的青少年,他们生活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求知欲望强烈,如果教师只精通本专业,知识面狭窄,很难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四)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工作有它自身特有的规律。人们通过数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揭示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一)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主要有:

第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教师的发音要规范,用语恰当,表述确切,通俗易懂,不讲废话。

第二,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推理严密。

第三,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第四,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巧妙结合。教师要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配合语言手段,增强教育效果。

(二)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要在班级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体地说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教师要组织管理班集体,要能根据班集体的具体情况,提出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和计划,将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培养成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良好的班级作风、有强大的凝聚力的核心队伍,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其次,有引导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

(三)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驾驭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预见性、有序性。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再次,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

(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所以要求老师要能适应各种变化,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在教学当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要求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有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把自我表现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表现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调控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表现监控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学生活动的促进、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省。

教师的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主要表现为:

首先,教师具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

其次,教师具有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调整自己的预定计划,适应变化的能力。

人们通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形象地揭示了教师劳动的性质、特点及其作用。教师劳动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但又与一般的精神生产不同。正是教师职业劳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培养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