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事业随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这个通知的下达,使中小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有了一定的保证,推动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相反,在这10年中,中小学图书馆事业不仅没有发展,而且遭到巨大破坏。国务院和教育部转发的文件给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部分省、市教育厅、局先后颁发了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在这一阶段,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节 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事业随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下面我们以普通中学发展为例,进行较具体说明。

(一)1949年到1966年,为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为恢复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前3年对中小学图书馆进行了恢复调整,主要是对旧中国留下的中小学进行改造、整顿和调整,中小学数量没有增加,有的反而略有减少。普通中学1949年为4045所,到52年减少为3300多所,图书馆的数量也略有下降。后5年,即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得到健康发展,藏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调整。在这5年中,中小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数量也有较大的增加,1957年,普通中学已达到11 096所,是1949年的2.7倍多。在一些原有的和新建的部分中学和小学建立了图书馆(室),部分中小学采取了各种方式,在部分教学班建起了图书角。第二阶段,是1958年至1966年,为曲折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近9年时间,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1958年大跃进时的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小学数量增长太快,普通中学一下子增加到28 931所。有些学校是大跃进的产物,一夜之间就放卫星放上天的。二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即1959年到1961年,中小学图书馆数量难以增加,经费产生较大困难。我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以后,1960年中小学数量有所减少,普通中学减少到21 805所,下降了7100所。但是中小学图书馆数量不但没减少,反而有增加。1962年以后,我国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又有较快的发展。到1966年,中小学有较大幅度增加,普通中学已增加到55 010所。1963年8月31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购买教学图书问题》的通知。通知说:“各厅、局与财政厅商量,注意今后经费中小学多安排一些图书经费(在杂费收入中也可适当调剂一部分),尽可能按用款计划拨款,使学校能有计划地订购各种必需的图书。”这个通知的下达,使中小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有了一定的保证,推动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这一阶段,又有一部分中小学建起了新的图书馆(室),大中城市的重点中小学大都建立独立的图书馆(室),藏书量又有一定的增长。

(二)灾难的10年

1966年至1976年,是“文革”的10年,为中小学图书馆事业遭严重破坏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小学入学人数最高峰,为了解决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上学读书问题,中小学校数量急剧增长。普通中学从1966年的5.5万所,增加到1970年的10.5万所,1976年的19.2万所,1977年已超过20万所。相反,在这10年中,中小学图书馆事业不仅没有发展,而且遭到巨大破坏。主要表现:一是正常工作遭到破坏,有些中小学图书馆干脆关门;二是馆藏文献遭到破坏,批判所谓“封资修”,原有藏书被禁锢、处理,无新文献入藏;三是工作队伍遭到破坏,有的调作他用等。

(三)1976年至现在,是中小学图书馆事业高速发展时期,是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

在这20多年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76—1990年为健康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至今,为高速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标志着中小学图书馆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1976年至1979年,经过整顿和恢复,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又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普通中学由1977年的20多万所下降到14万多所。图书馆已经恢复了正常工作,已经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小学也和中国整个社会迈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1981年5月,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了“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会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给国务院的《关于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报告中提出:“各地要加强领导,从当地情况出发作出规划,分期分批进行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恢复和建设。建议各地在分配普通教育经费时,应按学生(或班组)数目,安排一定数量的图书购置费。”随后,于1981年6月,教育部又转发了《天津市中小学图书馆(室)暂行工作条例》,这是建国后经教育部批准转发的第一个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的章程性文件。国务院和教育部转发的文件给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部分省、市教育厅、局先后颁发了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在这一阶段,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单一发展(单一由国家拨款)模式变为多种办馆模式(为群众办馆、多方资助办馆等),图书馆的数量迅速增加,到1990年,已建立图书馆(室)的,中学占40%左右,1987年,普通中学为92 857所,约有中学图书馆37 000余所,小学占20%左右。有许多中小学新建了图书馆,馆舍面积增加较快。各中小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入,藏书量有了较快的增长(湖北省麻城市作为一个贫困县市,全市中小学藏书已近20万册)。

1981年到1987年,重庆、天津、上海、吉林、四川、浙江、哈尔滨等省先后制定了中小学图书馆条例(草案、试行)。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若干意见》,这些文件对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起了很大推动和指导作用。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进展,有少数中学图书馆有了本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原有队伍得到了大面积培训,对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人员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许多高校和相关的机构开展了多种教育形式,如开办本专科函授电大、夜大、业大、职大和各种各样的短训班、培训班等,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整体业务水平上了新台阶。业务研究也很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90年至今,是这一时期的第二阶段,为中小学图书馆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正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阶段。1989年1月,由国家教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和研究了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急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交流了工作经验,并对《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暂行条例(讨论稿)》进行了讨论。这是建国39年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的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是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大事。1990年,国家教委成立条件装备司,该司下面设有图情处,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大、中、小学图书情报工作。不久,又在该处建立国家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小学图工委)。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管部门。1991年8月29日,国家教委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对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性质、地位、作用、规模、办馆标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向高速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是一个里程碑。从此以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市(地)和县(市、区)都相继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图书馆(室)主管部门、装备部门、图工委,有的地方还成立了相关的学会、协会或专业委员会。采取制定相关文件(如细则、条例、标准、规划、制度等)、检查验收、评审、评估等措施,推动了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全面高速发展。1993年9月,国家教委条装司和国家教委中小学图工委创办并公开发行《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承办),这是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又一件大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园地,大大地促进了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信息交流和学术研究。1997年4月7日,国家教委又颁布了《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规程》,使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图书事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在信息化的道路上也在不断前进,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1997年7月,经过国家教委主管部门批准,《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编辑部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计算机管理研讨会”,来自全国的管理部门、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信息公司等200余名代表交流了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从目前看来,这已经成为中小学图书馆事业迈上现代化管理的标志。适合于中小学图书馆(室)使用的管理软件相继研制成功和使用,全国基础教育网络的开通,以及在2000年11月14日,国家教育部同时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两个文件,为中小学图书馆(室)实现现代化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目前,在近70万所小学中,有50%—60%建立图书馆(室)或图书角,有少数已经实现计算机管理。在9万多所中学中,重点中学、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100%建立了图书馆,初级中学也有70%左右建立图书馆(室),绝大部分重点中学、高级中学和一部分其他中学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中等专业学校100%建立了图书馆,绝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开创性的成就。

二、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1990年后的10多年里,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就。其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理顺关系,完善了管理系统,保证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1990年,国家教委单独组建条装司,主管包括图书馆在内的装备工作。不久又成立了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委员会。其后,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组建装备处室、装备站、图书仪器公司、管理所等,成立各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协会、学会、专业委员会等。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基本职责相同。1998年后,各级国家机关相继实行体制改革,在行政上,教育部撤消条件装备司,在基础教育司组建装备处,各地各级教育厅、局也作了相应变革,原有工作仍有相关机构负责,整个管理系统虽然有所变化和调整,但是还能正常运转,使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改变了过去40余年无人管理状态,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协调,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1990年以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①制定和颁布相关规程、规定、细则、条例、标准等。国家教委于1991年8月29日颁发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3月又进行了修订,并重新颁发。1997年4月7日颁发《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规程》等文件,为了贯彻、执行、落实这些文件,各省、市、自治区都先后相继制定颁发多个相关规定、条例、细则,以及建设达标、合格、示范县市和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达标学校等的条例、标准和验收、评估、评审办法等。这些文件,对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经费、面积、藏书量、生均册数、阅览座位、工作人员数量及文化水平等,甚至连学科藏书比例,现代化进程都作了规定和量化,使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②理顺了关系,提高了地位,发挥了作用。1990年以前,中小学图书馆(室)大都在其各校的教务(导)处或者总务处领导下,地位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991年《规程》发布后,各地都按照《规程》的规定和要求,逐步理顺了关系,中小学图书馆(室)直属校长领导,实行馆长负责制,馆长与教务处主任、总务处主任等同等地位,直接向校长负责,图书馆(室)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这样,不仅激发了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高涨的热情,而且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

③组织或协助相关验收、评审和评估等工作,推动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自从《规程》发布后,各省、市、自治区制定一系列落实《规程》的文件。为了使相关文件落到实处,各级主管部门组织或协助相关验收、评审和评估等工作,促使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重视图书馆(室)建设,加快建设力度和速度,使之尽快上规模上档次,这些工作已成为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强大动力。例如,合格图书馆验收,示范图书馆评估和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评审等,图书馆(室)不符合要求,达不到标准就上不了,可见评估、验收的作用是巨大的。

④组织评审和发布“必备书目”“推荐书目”,改善了藏书质量和结构。针对中小学图书馆(室)原有藏书量不足、质量低、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国家教委条装司从1992年开始,征集全国各家出版社已出版的相关图书目录和样本,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各类型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参加,评审出适合于中小学使用的图书馆的《必备书目》(后改为《推荐书目》),并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上公布。后来有部分省市也开展这一工作,如江苏、湖南、辽宁等省。这一工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质量,改善藏书结构起了较大的作用。

⑤组织和提供装备用书,促使中小学加大经费投入。在评审《必备书目》的基础上,对适合中小学使用的部分图书,由于销售过期断档,或者原发行数量少,市场上难以提供的图书,有关部门与出版商、供应商合作,进行重新出版,或者组织力量重新编辑出版装备用书。各装备部门(如各级装备站等)组织实施相关图书供应,并采用多种措施,如利用批量供书的高折扣进行低价供书来吸引各校加大经费投入,有的采用配套经费政策(俗称“钓鱼政策”)来吸引各校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量、藏书质量,改善藏书结构。这一措施,在特定的历史条例下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⑥组织实施图书扶贫项目,改善了部分贫困县市中小学图书馆落后状况。扶贫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扶持贫困地区,走共同富裕道路,奔小康的一项政策。在图书资料项目中,其经济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拨扶贫款;二是世界银行扶贫贷款;三是组织相关地区对口支援;四是发动机关、团体、个人捐赠。这一政策都是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装备部门组织实施,对改善部分贫困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落实状况起了较大作用。例如,青海省国家扶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项目的图书配备费就有1023.18万元,购书169.2048万册,平均图书达10册以上。湖北省麻城市是个贫困县市,共有人口110万人,各类学校(含中专)817所,在校生20万人,1994年由世行贷款110万元,国家拨扶贫款130万元,附加拨款160万元,购书30万册。贵州省20个贫困县,1996年世行贷款1100余万元,购书295万册,使这20个县5000余所学校生均图书达2—3册。

(二)提高了建馆率,扩大馆舍面积,改善了办馆条件

1966年以前,我国中小学建立图书馆比例很低,只有一些老校、重要的学校和少数中心校建有图书馆(室)或图书角,而且大部分没有独立的馆舍,多数是由教室或其他用房改建的,根本谈不上设立各种阅览室。“文革”10年中,中小学图书馆(室)不仅没有增加,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有部分图书馆(室)改作教学用房,图书被捆起来束之高阁。20世纪80年代,办馆方针作了重大调整,实行国家办馆和群众办馆相结合,除了国家办馆外,采取多种办馆形式,接受团体和个人资助办馆,如福建的华侨中学、集美中学、江苏的华罗庚中学、刘国钧职教中心等,馆舍面积成倍增长。到1990年,建馆率中学已达40%以上,小学已达20%左右。有部分学校建立独立的新馆,开辟了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或备课室。1990年以后,特别1991年《规程》发布以后,中小学建馆率大幅度提高,馆舍面积迅速扩大,办馆条件大大改善。江苏省1998年建馆率,完中100%,初中77%,完小58%;现有中学近5000所,已有90%以上建有图书馆(室),小学2万所左右,已有60%建立图书馆(室)或图书角。1996年,南京市有中小学1789所,建馆率已达到61%,现在已经达到90%以上。辽宁省盘锦市,1987年有395所中小学只有13所建有图书馆(室);1995年,有463所中小学全部建立了图书馆(室),近几年经过评审,全部达标。福建省1998年有中小学17 534所,建馆10 696个,占61%,馆舍面积达标的,小学占11%,初中占18%,完中占39%,中专占46%;厦门市2000年共有小学365所,建馆率达100%,平均馆舍面积达59.75平方米,市属小学平均达229.66平方米,最高的思明区平均达102.23平方米。湖北省麻城市是贫困县市,有各类学校817所,20世纪80年代末只有一中和师范学校2个学校有图书馆;1999年已建立图书馆707个,占86.54%,其中有6万册以上藏书的2个,万册以上藏书的95个,各村小学也大部分建立了图书馆。甘肃省中小学建馆率,完中达到100%,初中达68%。有许多中小学建立了独立的新馆,有些重点中学图书馆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如江苏的武进中学、金坛中学、泗阳中学,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河北正定中学等等。其中江苏省泗阳中学两次建新馆,总面积已达5000多平方米;河北省正定中学图书馆,一期工程面积达5593平方米,二期工程完工后,总面积将达到10 795平方米,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学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建馆率不断提高,面积扩大,办馆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三)藏书量不断增加,藏书质量逐步提高,藏书结构逐渐完善

①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逐步重视,加大管理和投入的力度,藏书量不断增加。长期以来,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得不到管理部门和相关各级领导重视,投入极少。1980年以前,全国中小学,平均藏书不足1册,1949年到1980年,中小学发表图书馆事业研究论文一共只有47篇,其中呼吁领导重视图书馆工作的文章就有8篇,从这里也就可见一斑了。1980年以后到1990年,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受重视的程度虽有所改观,管理和投入力度有所加大,藏书量有所增加,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有所转变,全国中小学生人均藏书也就在2册左右。1990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均藏书6册;有些贫困地区,如湖北麻城市,人均藏书仍不足1册,且品种单一,老书旧书比例很大,新书很少。1990年以后,尤其是《规程》颁布以后,各级领导提高了认识,逐步将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将其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了投入,藏书量逐年增加。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规程》规定是占学校教育经费的3%—5%,辽宁省1992年规定占教育事业费的1%—2%,后来增加到3—5%,但没有落实,一般都在2%左右。各地临时拨款较多,总的来说逐年有所增加。二是从教育附加、勤工俭学和学杂费中等提取一定比例。湖北省麻城市1995年一次附加拨款就达100万元,1996年在“义务保证金”中提取160余万元。湖南省岳阳市1999年从学杂费中按小学8—10元/生、初中10—12元/生、高中12—15元/生提取图书建设费。三是扶贫中设立的图书资料项目款,包括世行贷款和国家扶贫拨款。贵州省1996年获得世行贷款1100余万元,购书295万余册,完成20多个贫困县5000余所学校图书资料项目,使这些学校生均图书达2—3册。湖北省麻城市1994年获世行贷款110余万元,购书50余万册。青海省1999年获得国家扶贫义教项目图书配备费达1023.18万元,购书169.2048万册,生均达到10册以上。四是各种捐赠。湖北省麻城市1995年就获国家教委等赠书30万元,设备200万元;云南、青海、贵州等地的一些县市或学校都曾获得赠书赠款。湖南省1990年到2000年,投资2.2亿元,购书3467种共3818万册,全省生均藏书,农村初小10册、完小20册、初中20册,城区普高、职中25册、重点中学和高职中30册。辽宁省生均藏书,中学12册,小学8册;盘锦市1990—1995年投入5570万元,近几年每年投入都在110余万元,现在物均藏书量,中学30.1册、小学25.6册。江苏省中小学藏书1995年达到9313.77万册,生均藏书量由1991年6.74册,1998年增加到12.39册。重庆市1999年投入5800万元;2000年生均藏书:市重点中学50册,示范高中、完中40册,初中30册,普通初中和示范完小20册,城镇小学和乡中心小学15册,农村一般完小10册,村小5册。全国有一批重点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均达到8—10万册,甚至10册以上。

②转变藏书观念,提高藏书质量,完善藏书结构。中小学图书馆藏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藏书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文献体系,是一个人工文献系统。构成最佳的文献体系,才能在利用的过程中产生最好的效益。长期以来,在中小学图书馆中重视收藏,不重视利用;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这种思想观念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来。例如:在《规程》中,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其规模、人数多少,图书馆最低藏书量应该是多少,报刊种类是多少,生均藏书是多少,作为达标和合格县市、学校图书馆检查验收的标准,不达到这个数量指标,就不能算合格。在评审和评估重点中小学、示范图书馆、等级馆过程中,突出的也是这些数量指标和标准。为了应付验收、评审、评估,部分县市中小学和出版发行机构等就采取一些不恰当措施,如:(1)藏书大游行;(2)发动师生、校友、相关单位和图书馆献书、赠书、捐书;(3)有的花钱收购废旧图书;(4)突击购书;(5)出版发行机构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大量出版发行丛书、套书,套书多的达到几十册,甚至100多册,薄薄的本子,数量多,质量低下,粗制滥造;(6)不达标,不剔除;(7)有少数学校甚至虚报藏书量,反正检查人员不会去数的。有的学校图书馆藏书品种少,复本很高,一种书重复购进,有的复本多达几十本,复本最多的达到400多本。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1998年以后,中小学图书馆藏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逐步重视藏书质量和藏书结构。例如:湖南省1998年提出进书要把好质量上“四关”,即:书目关、坏书关、复本关、层次关,并规定了各类藏书的比例,中学和小学分别为:马列2%和1.5%;哲学为2%和1.5%;社会科学为60.5%和69.5%;自然科学为33%和25%;综合类为2.5%。重庆市1999年规定藏书的比例:工具书占2%—5%;科技书占40%;教育、政治、文艺等类书占50%;综合类占5%。北京市1998年制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室)馆藏文献配备标准”,并以文件形式颁发各个学校,其中中学和小学藏书比例为:思想政治类(A、D类)为6%、4%;社会学类(B、C、E、F)为8%、6%;文化教育类(G)均为25%;语言文字(H)为8%;文学艺术类(I、J)为25%、30%;历史地理(K)均为8%;自然科学类(N—X)均为15%;综合类(Z)为5%、4%。我们先不说这些规定是否合理、科学,毕竟注意到藏书质量和结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藏书质量,完善藏书结构。

藏书结构是个复杂的问题,它包括学科结构、层次结构、语种结构、时间结构、载体结构等。一个完善的藏书结构,是在长时间的藏书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目前,在中小学图书馆能够认识和注意到这个问题,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今后,其藏书质量会逐步提高,藏书结构会不断完善。例如,上海市部分中学针对装备供书造成千校一样,万馆一面,留有空白学科的问题,提出中学图书馆要改变单一渠道购书,要降低复本,增加品种,形成特色。华南师大附中图书馆重新认识藏书指标的问题,讲求实效和实用,1998年以后全面整理藏书,大胆剔除,馆藏由10多万册下降到8万多册,现在藏书基本上都是有效馆藏。目前,有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室)除重视收藏印刷型文献,同时也重视收集非印刷型文献,已达到一定的比例,初步形成规模。如河北正定中学图书馆,在藏书中,电子图书已达1万余种,音像资料已有3100余件。

(四)学术研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一支核心队伍

学术研究成果是我们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高,不仅可以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又进一步指导本行业的实践。它既是我们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反映,又是我们实际工作发展水平的标志。

中小学图书馆界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66年为健康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共发表论文20篇,除了部分工作总结、讲话和介绍前苏联学校图书馆工作情况以外,主要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呼吁领导重视图书馆,反映当时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问题;二是提出和研究中小学图书馆如何为政治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问题,也就是对中小学图书馆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1966年至1976年,是遭受“文革”破坏的10年,为停止阶段。在这10年,仅发表论文3篇,基本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1976年至今,是学术研究蓬勃发展阶段,并形成两次高潮。在这一阶段,共发表论文2660余篇。1976年到1979年,文革后经过恢复和整顿,发表论文2篇,为以后的发展作好准备。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术研究欣欣向荣,发展迅速,并形成1984—1989年的第一次高潮。这10年中,共发表论文331篇,其中1984—1989年发表论文255篇。主要特点是:发展快,10年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过去31年发表论文总数的近14倍;涉及面广,几乎涉及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突出,重点研究了藏书建设工作(49篇)和读者服务工作(108篇),特别是对阅读辅导、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协作协调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1990年至今,共发表论文2100余篇,形成了1993年至今的第二次高潮(在这近13年中共发表论文2300余篇)。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发表论文数量大,是1949—1979年(30年)的近100倍,1949—1989年(40年)7倍以上。第二,研究内容比较广,几乎涉及到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小学图书情报工作与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上了新台阶,有了新的开拓,走上了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论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藏书建设和流通阅览等方面,近几年的研究内容有了较大的开拓,涉及到一些新的领域,如采访协作、藏书结构、文献资源共享、读者心理、读者特点、读者教育、情报服务、计算机管理策略、软件和数据库开发、馆员教育和队伍建设等。第三,加强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对中小学图书馆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各地重视和加强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投资多,馆藏量增长快,馆舍和设备有很大改善。二是重视藏书协作和资源共享,提出了改善馆藏结构,建立地区中心图书馆和学区图书馆。三是在书刊整理方面加强了分类法的研究,特别是指出《中图法·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版》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的收入人大复印资料,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中小学的分类方法和理论。四是在读者工作上,重视读者教育,介绍部分中小学上“图书馆利用课”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读者工作体系,加强了情报信息服务,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初步形成了阅读指导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五是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介绍了部分较完善的管理软件系统。六是提出了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学的建议和学科体系设想。第四,介绍了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图书馆概况和经验,进行一定的国际交流。第五,交流了一些出版信息和评书活动,推荐了部分好书,初步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和核心作者。到目前为止,研究作者已有2000余人,其中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中小学的领导和馆员、中等专业学校馆员、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的专家学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初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作者群体。

(五)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展多种多样读者服务工作

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整个图书馆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图书馆封闭的程度比其他任何类型图书馆都严重。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小学图书馆主要是向教师开放,每周只向学生开放1—2次,开放时间很短,甚至不向学生开放。有少数中小学图书馆是名存实亡,20世纪90年代以前,书刊打捆堆放在仓库里,直到要评审上重点学校时,才突击分编上架开放。读者服务形式单一、被动,基本上是实行闭架借阅,根本谈不上阅读指导和用户教育。虽然偶尔搞一点读书活动,主要是受一些政治因素影响和需要,形式单一,参加人数少。1991年《规程》颁发后,特别是“减负”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后,激发了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读者服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读者服务工作,使读者服务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上了新台阶。

1.延长了开放时间,实行开架服务

大多数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向读者开放时间都在60小时以上,有些馆每周开放时间达到70小时以上。许多中小学馆不仅中午开放,晚上开放,就连节、假日也向师生开放,被师生戏称为“全天候图书馆”。

在开放形式,基本上实行开架服务,少数实行半开架服务,读者可以在书库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书刊。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拒借率,提高满意率,方便读者,节约读者大量的时间。

2.服务形式多样灵活,积极主动传递文献信息

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除了传统的流通和阅览外,许多中小学图书馆还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服务。在宣传推荐图书上,他们创办墙报、黑板报和宣传专栏,有的创办读书社团报刊,传授读书知识、推荐馆藏和新书刊、读书笔记、读书体会和感想;在书刊外借上,他们开展送书上门,送新书刊信息到教研组、班组和读者,主张科学研究课题组和个人(包括教师和研究小课题的学生)开展检索服务、收集文献;帮助班组建立图书角并按时更换书刊;在阅览上,有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开辟了教师备课室、研究室,特长生、尖子生、研究性学习和毕业生等特色性的阅览室。

3.开展用户教育,传授利用图书馆知识

许多中小学图书馆为学生开设利用图书馆教育课,有的列入教学计划;大多数图书馆利用新生入学或者专门活动,向学生介绍图书馆,传授利用图书馆知识。有少数中学图书馆,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还编辑专科性阅读书目,编辑图书馆利用课教材,作为校本课程教材正式出版。

4.积极进行阅读指导,开展多种多样读书活动

许多中小学图书馆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开设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可以分为:一是一般阅读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如利用图书馆目录和书目数据库,选择自己所需阅读的书刊,制订读书计划;阅读方法的指导,如何做读书笔记、摘录文献、写读后感等。二是专题阅读指导,选择某个主题,收集有关文献,然后进行阅读和交流,主要目的是对该主题的综合、了解和掌握,以及阅读后的感想。三是专书阅读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认识、理解和掌握该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技巧、主要的语言运用艺术等。开展了各种读书会、报告会、座谈会、讲座、书展、读书比赛、知识竞赛、交流会、征文竞赛、参观、读书夏(冬)令营等活动,组织读书社团。通过这些读书活动,使学生扩大了视野,陶冶性情,提高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六)重视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能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队伍

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不被重视,成了老弱病残收容所,转岗教师和教职工亲属及关系户的收容站。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不足,在岗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人员结构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95年,江苏省共有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26655人,有60%—70%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我国原有两三所高校设有图书情报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主要都分配到公共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三大系统,到中小学图书馆的寥寥可数。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很快,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52所高校开设图书情报专业;1985年,中央电视大学又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另外,还有部分图书情报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其中有一定数量毕业生到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但为数仍然很少。1996年以后,正规的图书馆情报教育开始萎缩,目前只有34所高校设有图书馆情报专业,招生人数大为减少。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向中小学分配有两难:一是毕业生本人不愿到中小学,出现分配难;二是中小学将图书馆编制留有余地,情愿安排转岗人员和关系户,不愿接收专业毕业生,出现接收难。所以,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由正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员仍然很少,比例不高,但比20世纪90年代以前,情况已大有好转。中小学图书馆专业人员主要是由函大、电大、职大、业大、夜大、自学考试和各种专业证书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出来,这部分专业人员要占所有在岗受过专业训练人员的90%以上,他们是主力。如:江苏省,通过函授已培养本、专科生近4000人,1996年以后,通过专业证书教育,也培养出3000多人;湖南省,1996年至2000年75个县市办了142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0 588人;辽宁省盘锦市,从1999年开始,所有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通过这些措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有较大提高,有85%以上受过专业训练,中学有70%以上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小学基本上是中等专业以上水平。近几年来,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大为提高,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有较大改善,并有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队伍。

(七)现代化发展进程迅猛,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比例逐步上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这对中小学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中小学图书馆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行计算机管理。

中小学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是从大中城市中小学开始的。1995年开始,有少数城市部分中小学图书馆开始实行计算机管理,如江苏省常州市等。1997年7月,经国家教委主管部门批准,《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编辑部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计算机管理研讨会”,成为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性会议。2000年11月14日,国家教育部同时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两个文件,对中小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个契机。从此以后,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迅猛,一批应用软件研制成功,一批中小学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江苏省常州市区、县市城镇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湖南省,到1999年,已有100所以上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近两年,正在推进大中城市市区、县市城镇中小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辽宁省,计划到2005年,全部高级中学、80%城镇初中、50%农村中学和城镇小学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

目前,重点中学、示范性中学、高级中学和大部分城市和部分小学图书馆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还有部分中学图书馆开设电子阅览室和音像阅览室,如华南师大附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有计算机50余台,河北省正定中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有计算机100多台。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在中小学图书馆之间协作、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规章制度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巨大进步,为中小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