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的教育事业调整

年的教育事业调整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各方面进行调整。3月初,市教育局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制订调整方案。在市委的领导下,宁波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整,尤其是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综上所述,经过调整后的宁波各级各类学校数大幅度下降,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稳定。浙江省在教育调整阶段就已经注意到学校教学问题,并制定了《浙江省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第三节 1961年的教育事业调整

1958年以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明显地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农业生产水平的负担能力,也超过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各方面进行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全面贯彻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制订并试行大、中、小学校的“三个条例”,迅速扭转局势,使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教育事业的调整

3月初,市教育局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制订调整方案。月底,从各级技校、农业中学中整编出3407人,从农村小学14足岁以上的超龄生中整编出2566人,以及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95名教职工,共计6088人支援农业生产。[21]同时,宁波各级各类学校遵照党政部门的要求,对“大跃进”、“大革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省,基本形成以下几点共识:(1)全日制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2)学校要注重劳逸结合,全面安排教学、生产劳动和休息时间;(3)对教师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等等。并认为贯彻“八字方针”,需要着重把握两个根本问题:一是适当控制学校数量;二是着重提高教学质量。在市委的领导下,宁波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整,尤其是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

1961年,一批在小学、初中上戴帽的初中、高中纷纷下马,城、乡农业中学全部停办。至1962年,全市[22]境内中学仅保留中学129所,其中老市区20所。[23]同时,“大跃进”时期上马的若干县级师范学校也在1961、1962年停办,仅留宁波师范学校。各类中等技术学校除了保留农业学校、卫生学校,航务学校迁杭并入省交通学校,以及会计学校改为训练班之外,其余的也都撤销。“大跃进”时期创建的技校在1961年3月,除了市劳动局工人技校、动力机厂技校改为培训基地外,其余技校全部撤销。当时来自农村的665名学生全部回乡支农,来自城市的545名学生由市统一分配到手工业系统和饮食服务行业。[24]

1961年,宁波4所大专院校也相继进行调整。宁波工学院因专业教师、仪器设备缺少,于1961年3月从4个系精简为2个科,8个专业减为2个专业,并更名为宁波工业专科学校,但最终于1962年7月停办。宁波农学院于1961年4月改为宁波农业专科学校,但在8月,撤销溪口分部,大专停办,立即改为宁波农业学校。宁波医学院则于1961年改为宁波医学专科学校,不久,在1962年6月,因师资、设备等原因撤销专科身份,所有教师及仪器设备并入宁波卫生学校。宁波师范学院也于1962年停止招生,8月,始改组为宁波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此外,小学的调整主要通过将农村的公办初级小学转为民办的方式进行,1962年5—6月,宁波郊区农村7个区(时含镇海县),只剩190所公立小学,另有463名教师转为民办(生产大队办)。至1962年底,全市小学精简为3200所。[25]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显著降低,对此,宁波市、县在1963年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时,通过兴办耕读小学等给予了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宁波还注重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宁波市四眼碶小学、宁波第一中学、宁波第五中学、镇海中学、樟村中学、邱隘中学、余姚一中、宁波师范学校等皆被列为省重点学校。

关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知识分子,1962年2月,中共宁波市委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决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3月13—23日,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市委会议精神,对1958年以来在反右倾、“拔红旗”、整风整社等政治运动中,因“左倾”思潮而受到伤害的287名[26]干部、教师进行甄别、平反,并对1960年因非共产党员身份而被免职的部分学校领导恢复职务。

综上所述,经过调整后的宁波各级各类学校数大幅度下降,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稳定。至1962年,全市有小学3200所,中学129所,中专保留5所,大专院校和技工学校全部撤销,幼儿园剩下62所,成人初等学校学员减至1960年的8.3%。[27]调整后,教育事业规模与国民经济水平大体持平,教育内部的结构也得到改善。同期,对在历次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的一些干部、教师进行甄别、平反。

二、三个《条例》的实施

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期间,中共中央在1961年9月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之后,在1963年3月又批准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这三个《条例》总结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学习苏联过程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和1958年、1960年“左倾”错误等方面的教训,对于学校教育的规范化作出相应的指示。

三个《条例》重申了教育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高等学校要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的教育体制,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加强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

浙江省在教育调整阶段就已经注意到学校教学问题,并制定了《浙江省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据此,宁波早在1962年2—3月,就由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研究实施《浙江省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4月,中共宁波市委文教部召开贯彻《浙江省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试点工作座谈会,交流试点工作情况。

至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原省颁的中小学工作条例停止执行。时中共宁波地、市委制定了分批试行中央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规划。各校则根据《条例》总结经验教训,纠正许多“左”的做法,明确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时市、县确定了一批教改试点学校和重点学校,以点带面,使学校教育工作健康发展。例如,镇明中心、江北中心小学、宁波一中、宁波五中等皆被定为教改试点单位。在农村,则针对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兴办了一批耕读小学,提高了因前期调整所带来的学龄儿童入学率降低的现象。1963年,市教育局还特别调查郊区乍山、半浦等公社初等教育普及率不高的原因,总结出“流生多,而导致农村学校普及率不高”的弊病,对症下药,试办牧童班、半日班,从而使初等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

各中学根据《条例》,实施教育任务、培养目标。规定中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语文、数学、外国语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此外,各中学的课程设置执行部颁的新教学计划,主要是对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两课进行一定的调整。政治课按照年级分别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时事政策教育;初三设生产知识课,讲授农业生产知识;高三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选修课。为了避免历史、地理、生物三门课的重复,生物课的安排如下:初一设植物,初二(上)设动物,初二(下)设生理卫生,高中设生物学;地理课的安排如下:初一设中国地理,高一设世界地理;历史课的安排如下:初二、初三设中国历史,高三设世界历史。

1963年,市教育局还进一步要求各校努力改进和摸索适合各学科各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认真贯彻执行理论与实际统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语文课要处理好文与道、讲与练的关系,精讲多练;数学课要讲清概念,锻炼思维,加强练习,把住“关口”;外语课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时各校均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宁波女中的语文课加强字音、字形的辨认和正确书写教学,学生作文中错别字因此明显减少;数学课则注重概念、定理、法则的讲解,并加强课外练习。宁波四中特别注重教师的基本素质训练,以及数学教师教学的正确性、技术性。

其他中等学校也进行类似的改革。例如,宁波师范学校要求运用直观教学原则,加强讲课语言的形象性,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要求运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加强辅导,狠抓“中下游”学生。

1961—1963年,宁波教育通过对三个《条例》的贯彻,纠正了过去学校任意停课的做法,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得到落实,教学秩序逐渐稳定,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得到强化,教学质量有所回升。但是,应试教育现象有所抬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