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职业情境,体现学做合一

营造职业情境,体现学做合一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的前身是汉中卫生学校,自1958年建校伊始即开办中专护理专业。2011年《母婴护理》课程获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我院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得到了中、省、市多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体现护理专业为核心,突出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实行教师、企事业专家和领导三结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教学中增加护理综合技能

营造职业情境,体现学做合一——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

一、我院护理专业的现状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的前身是汉中卫生学校,自1958年建校伊始即开办中专护理专业。2000年起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办护理专科教育。2005年学院成立后开始自主招生高职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护理专业设有临床、社区、急救、康复等专业方向。

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护理系以她悠久的历史办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1年获得卫生部-香港华夏基金会护理教育项目资助,建成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护理实训中心; 2003年获省级骨干示范专业称号; 2009年获陕西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称号; 2010年护理实训中心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同年护理实训中心被命名为省级职业教育建设实训基地。2011年《母婴护理》课程获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母婴护理》网络课程获全国信息化课程比赛陕西赛区二等奖,同年,《母婴护理》多媒体课件获全国第12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我院护理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教师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28人,其中省级职教名师1人,院级教学名师2人,骨干教师16名,“双师素质”教师29名。还聘请有24名来自医院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护师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形成了一支校企合作,院校共建的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我院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先后得到了中、省、市多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新校区护理实训中心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约370万元,设置有模拟护士站、模拟病房(内科、外科、儿科、母婴)、模拟ICU室、护理技能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产科护理实训室(涵盖模拟产房、婴儿室、母子急救及婴儿重症监护)、康复实训室、老年护理及临终关怀实训室、社区护理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多个实训室及与其配套的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设施。

目前我院护理实训中心,除为本院学生技能培养服务外,还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在职教师资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和辐射性的现代护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模拟病房

模拟ICU室

多媒体教室

护理技能实训室

学院有二级甲等附属医院一所,同时拥有校外稳定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实训、实习基地30个,主要分布在汉中、西安等地,能够完全满足学生见习、实习的需要。

现有护理、助产两个招生专业,共计在校3625名学生,生源遍布关中、陕北和陕南,并辐射川、甘、宁、青、蒙五省(区)份。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均达到100%,近三年学生平均报到率为90%以上,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4%,学生就业率达99%,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在各级各类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从事护理、保健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

二、专业定位和目标

我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在对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社会需求构建护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通过国家从业资格考试,达到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减少印证性实验,增加实践技能型实验实训,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体系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是我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开发的主导思想。体现护理专业为核心,突出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实行教师、企事业专家和领导三结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岗位真实项目,建立模块式学习情境,实现课程与岗位无缝衔接。

例如在护理课程体系中按人的生命周期理论重构课程体系,将原有的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重构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将《基础护理》内容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整合为二十一项护理任务;并根据护理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人服务的特点,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如《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社会学》《人际沟通与交流》《卫生法规》《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内容选取根据护理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充分遵循“必需”、“够用”、“针对性”、“适用性”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依据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能力目标,教学内容涵盖“基础能力”培养到“岗位能力”培养,从“单一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岗位适应性,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依据工作情境,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增添人文素质的内容,训练学生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能力,仪表举止修养,慎独修养,促进学生认识专业价值,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学生的关爱能力。通过“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向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转变。教学模式:以临床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

课程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引导,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任务驱动贯穿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每节课都是从布置任务开始,学生通过参与任务而学,通过具体的护理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未达标,需再次重复该任务。

2.实施高仿真模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充分利用院内高仿真护理实训室,创设仿真或模拟的工作情境,实施“做中教”和“教中学”、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中增加护理综合技能模拟实训,实训内容和考核评价紧贴行业岗位的要求与标准,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专业综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最终使学生从学校的实训室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这种循序渐进的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素养的形成。

高仿真教学模式

示范性操作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四个有利原则

“四个有利”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高仿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临床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以及“过程情感化”等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教学活动围绕项目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而展开,通过岗位分析及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决策分析,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通过学习不仅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2)课堂演示:课堂上通过实物、示教模型、多媒体进行示范性操作,边演示边讲解来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演示教学法形象、具体、生动,将知识与实物、想象等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

(3)角色扮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与病人,创造仿真教学情境,通过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五个环节,使学生们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锻炼了学生们与病患的有效沟通与表达能力。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感受到病人的特殊心理。培养了爱伤观念,体现了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了学校与医院的无缝对接及深度融合,使我校培养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4)仿真模拟:针对课程的难点,采用先进的仿真模拟系统,实现“让外行看是医院,让专家看是教学”的模拟实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手段组合应用的序贯式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解决了存在的见、实习困难的实际。

(5)案例教学(PBL教学) :采用以病例和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讨论等教学方法,病例的导入,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机理,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指导,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给教学中枯燥乏味的重点、难点抹上了色彩、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高涨,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探索护理未知领域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活学活运用,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护理道德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仿真教学

模拟实训环境

五、工学结合与实践教学

(一)“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随着我校院结合专业开发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原则,实施“校院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医院资源组织教学,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适应”。

(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依据护理行业设置标准,建设校内护理仿真实训中心,打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护理专业依托汉中,辐射省内,走向全国,不断开拓、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截止2012年6月,已有30余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成为我系护理学生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校企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医疗机构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四)校院共建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各实习基地共同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实习学生在实习医院实习情况定期检查、考核,加强与医院护理实习管理人员交流及各类人员的调查问卷,加大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力度,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人才培养特色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一)生命周期,重构课程

运用人体生命周期理论,将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为母婴、儿童、成人和老年护理四大模块。按“先正常、后异常”的认知规律,序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三位一体,知行合一

“校内教学”、“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力求以“早期接触临床,突出护理技术”为特征,加强人文及道德素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合一、知识与技能合一、技术与医德合一,体现从“基础”到“岗位”,从“单一”到“综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要。

(三)仿真模拟,贴近岗位

贯穿“外行人看是医院,专家看是在教学”的理念,设立了标准化护士站、模拟病房、多功能一体化教室,代表的高仿真模拟实训设备,与医院环境紧密联系,实现教学与临床零距离结合。

(四)就业导向,双证并举

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贴近执业资格考试。如护理毕业学生2009年以来,当年对口就业率达99%,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4%。

七、我院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效果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后,无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是对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均发挥了良好作用。

(1)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操作训练课时。项目建设前,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独立操作练习的时间平均为210学时。项目建设实施后,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达到300学时以上。

(2)强化了临床实习环节的技能训练,得到实习医院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为陕西省乡镇基层卫生岗位在职人员提供了专业培训和技能提高的场所,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先后承担护理人员的资格考试培训及技能训练,并为各医院急诊科和临床护理部的部分岗位工作人员提供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规模达到350人次/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