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管理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还发明了“艺友制”的教学方式。[20]因此,在陶行知那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管理实际上就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手段,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统合学生活动与教学活动,进而达成教学目的的过程,其内容与边界远远超越了当时新式学校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更为广博与丰富的特征。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管理

陶行知向来反对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认为教与学是合一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而且“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就先生教学行为本身,也是一个一面教一面学的过程,必须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先生学生才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11]其后,他又把“教学合一”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即“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这其中,“做”是居于中心地位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可以在做上得到统一。[12]

可见,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做合一”,其实质就是通过“做”把教学的过程统一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生活过程中去,教学活动和师生共同的生活实践成了本然统一的整体。这里的“做”不是盲目的做,而是指“在劳力上劳心”,[13]“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14]陶行知所说的“做”,实际上是思想与行动的融合与统一,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行动见诸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见诸行动的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不断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陶行知曾以种稻为例解释“教学做合一”,他说:“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15]这样的教学过程立足于儿童的实践与生活,并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实现儿童生活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这一点在陶行知对育才学校教育过程的表述中有很好的概括。育才学校的教育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以儿童为行动的主体,在教师之知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行与知不断联锁的过程”;随后是在此基础上,“以儿童为行动的主体,同时以儿童自身之知为领导,所发展之行与知不断联锁的过程”。而“育才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从第一种过程慢慢发展至第二种过程”。[16]在这里,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完成的,“做”是教学的基础与核心环节,而“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学的过程。

因此,在陶行知看来,对教学的组织与安排实际上也就是对“做”的组织与安排,而这里的“做”又是同生活与社会紧密关联的。以晓庄学校的课程安排为例,那里的教学过程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先生教、学生学的样式,学生通过与指导员共同参与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招待教学做”“烹饪教学做”“洒扫教学做”“科学的农业教学做”“基本手工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在做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还发明了“艺友制”的教学方式。所谓艺友制,就是“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陶行知认为,学习劳动技能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师傅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中学,只有师徒双方“共教、共学、共做方为真正之艺友制,亦惟艺友制始能彻底实现教学做合一之原则”。[17]除此之外,陶行知还主张学生到工厂、农村去,为工农服务,拜人民为师,把教学活动推及到更广的范围中去,使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可见,陶行知倡导的教学模式完全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是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广泛、更为灵活的教学。他把教学置于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并通过生活活动来达成教学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传生受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18]“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19]基于这样的认识,陶行知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担当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小孩也可以教小孩,他甚至认为“小先生”是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样,农人最好的先生“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工人最好的先生“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通过生活来教学,不仅是教学的良策,同时也是普及教育的有效手段。[20]因此,在陶行知那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管理实际上就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手段,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统合学生活动与教学活动,进而达成教学目的的过程,其内容与边界远远超越了当时新式学校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更为广博与丰富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