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能力的培养、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及自主规划学习成为一种可能与必然。光凭学校的被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每个人必须学会随时补充和更新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及规划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终身学习。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的培养

张 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究和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地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节奏快、容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自主规划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实际,自主设计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进度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即“主动参与,自主学习”。遵循“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能力的培养、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这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使学生具有自主规划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数学课程强调教学应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应提倡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势必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是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打好基础。

2.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轻视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数学经验和合作交流;忽视联系生活实际;忽视多维度地理解数学、做数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中国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学会用数学去思考,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3.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借助互联网上海量的资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现实。不仅给教师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相同知识不同学习角度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及自主规划学习成为一种可能与必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网络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上的丰富性、沟通上的交互性、信息传递上的快捷性等优势。这些都是以往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4.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光凭学校的被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每个人必须学会随时补充和更新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及规划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终身学习。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初始阶段,让他在这个阶段逐步培养自主规划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使其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生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进度,实现自身的自主性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法

(一)营造氛围,唤醒自主规划学习的意识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是自主规划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它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垂直关系,而是水平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统治者,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有学生说有三个角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教师及时捕捉住这句话,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形:问:“这也有三个角是三角形吗?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去自主地缜密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最后学会准确完整地表述数学术语。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使课堂有了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的可能。

img4

2.善于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正如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并在成功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当学生失败时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不轻易责怪学生。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我以故事情境入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吃。”小猴们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们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吃,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孩子们听完故事也笑了。这时,老师抓住机会问:“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也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当然,创设情境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规划学习的条件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即能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案例一:“体积”教学

1.感知固体都是有空间的

师:这是什么?集装箱可以用来干什么?(装货物)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的内部。内部怎么样?(很大)什么很大?(板书:空间)

师:空间很大。现在我们往里面装货物,装满了吗?还能再装吗?为什么?

(因为还有空余的空间)

问:现在还能再装吗?为什么?(因为空间都被填满了)

小结:货物占有一定的空间。

2.感知液体都是有空间的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段录像。你看到了什么?(水将盒子装满了)

还能再装吗?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将盒子的空间装满了,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3.感知气体都是有空间的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无处不在,知道是什么吗?(空气)

怎么能证明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呢?谁能来做一个小实验证明一下。

(学生讨论——请一学生上台吹气球)

问:为什么气球越吹越大了?

小结:说明空气也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板书:物体 空间)

这是“体积”一课的初始环节,由于使用了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因此学生一下就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通过抓住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看一看、辨一辨、吹一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感知不论这个物体是固体的、液体的还是气体的都是有体积的。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也激发了其内在求知的驱动力,使所学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始终处于情绪高昂的学习状态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享受了求知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三)创设机会,自主参与规划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提供操作的机会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案例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小木棍做棱长,用橡皮泥做顶点,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创设交流探讨机会

《新课标》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学习素材,效果会更好。

案例三:“长度比较”

教学中,我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1)师:听,小巧、小亚和小胖他们三人在为什么事情发生争执呢?(出示媒体)

  录音:小亚:我的绳子最长。

  小巧:不是的,我的绳子最长。

  小胖:你们都不要争了,是我的绳子最长。

  师:小朋友,他们在争什么?(媒体出示3根绳子)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比一比吗?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三根长短不一的“线”,比作三根“跳绳”,请你们同桌合作,尝试比较一下,并说说比较的结果。

(2)同桌合作,尝试比较三根绳子的长短。

(3)学生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

(4)归纳。

师:刚才几个小朋友比较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在比较绳子长短的时候,我们都是先一端对齐,再拉直,然后看另一端就能比较出长短了。(板书: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让学生自主尝试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3.自主选择学习空间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之一。同时,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教学时,我安排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了解多边形周长的含义;第二层次:探究多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第三层次,运用周长知识,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使学生理解多边形周长的含义和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是这节课的两个任务。学生在理解了多边形周长的含义后,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自己去解决“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因此给学生让出了更多的时间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也使学生对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一个更具体的感受,学得也更扎实。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也使学习优秀的学生能用另一种方法推导出周长公式,使各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进步。

三、小学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能力的注意点

1.开放课堂,营造自主规划的环境

开放课堂,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自主规划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地活跃和开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在自由、和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学习能力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提升。

2.开放思维,留足自主规划的空间

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在学生大量感知,形成丰富的表象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观察、思考、分析推理,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相互讨论,形成合理的猜想。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3.必要训练,保证自主规划的效率

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培养动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图形转化题,有分组讨论题,有课外资料查询,有计算和思维训练题,还有培养发现能力的集体探究等等。在课后练习中也融入了探究的活动,

四、结语

上述实践与思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真正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机会和空间,使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