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主义科学观批判

历史主义科学观批判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库恩基于对科学发展的理性分析,指出科学的发展是范式的更替。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由于范式不可避免地会浸染着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结论并不意味着从自然中获取客观知识,它总是要通过科学共同体成员特定的文化背景与价值态度来起媒介作用的。库恩否定有本质的、大写的科学,而是通过科学家共同体的论述,来看各类科学解释典范的出现。

一、无根基的科学历史主义科学观批判

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正因为有中性的观察语言的存在,才给科学知识提供了经验性基础,它使科学命题与实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逻辑实证主义者指出,中性的观察语言是运用标示可观察的属性和关系的语词来描述可观察的事物或事件的,因而它是清楚明白的、意义固定的;理论语言则可以指称不可观察的事件、事件的不可观察的方面或特点,其意义必须借助于一个解释的语义规则系统,从观察语言来获得。解释的语义规则系统相当于一组词典条目,把观察词汇与理论词汇联结起来,从而使理论词汇及整个理论陈述系统得到经验的解释。通过语义规则系统,理论陈述系统就能够还原为由经验直接加以检验的观察陈述,这样理论语言就有了经验内容。

库恩在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对逻辑实证论的科学观产生了怀疑,库恩认为,这种纯粹的中性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理论的虚构”。在传统哲学观念中,科学是实现内在观念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领域,体现出观念的秩序和事物的秩序的真正一致。科学无疑以认识客观的自然为目标,然而,这种认识是由一个超然、普遍、公正的纯粹意识主体来执行的。认识对象真正说来就是构造对象:我们把纯粹知性范畴或者说认识框架、普遍观念强加给自然,一个类似于上帝的超然的认知主体赋予给自然以法则。这是一种典型的普遍建构主义理想,也因此典型地表现出客观的观念主义指向。其间明显缺少了作为中介或纽带的“处境中的人”,脱离了人所寓居的生活世界。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基本单位是“范式”。众所周知,对于“范式”,库恩本人有多种解释。然总体说来,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学派所接受的科学理论,一个研究传统,它决定某一传统的科学家怎样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它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决定了什么是一个他们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个证据、一个理由和一个可接受的解决。库恩基于对科学发展的理性分析,指出科学的发展是范式的更替。指出:“科学的发展不仅是关于世界的命题的变化,而且也依存于在论述它的时候的词汇转换。”(20)“各种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把世界说成各种各样了,而且我们没有任何道路去接近一种中性的亚语言的转述工具”(21),且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的拥护者,他们在不同的世界是从事各自的事业,不同范式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世界是实践着。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看相同的问题,而所取得的结果都是不同的。“范式”是如何被选择的呢?库恩范式的选择是非理性的、“暴民心理学”的:“科学变化即从一种‘范式’变为另一种‘范式’,是一种神秘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受,也不可能受理性规则的支配……科学变化是一种宗教变化。”(22)他认为,第一,“范式”选择依赖于主体未来的信念。他说:“问题在于究竟是哪一个范式将在未来指导研究,这种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是现有的竞争者还不敢夸口能完全解决的。在这些不同的从事科学的方式中必须作出选择,而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选择必然是要取决于未来的前景,而不是过去的成就。”(23)第二,“范式”选择依赖于主体的直觉。他说:“还有另一种考虑,能够使科学家弃旧迎新。通常这种考虑都没有表达得明白清楚,不过其要点是诉诸个人的适宜感或美感,新理论被说成比旧理论‘更灵巧’、‘更适宜’或‘更简洁’。”(24)

所以,在库恩看来,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过程,不能说它能为人类生活可以带来多少的幸福或痛苦。对于科学家个人来说,也只是个自娱自乐的符号与操作游戏,它本身与客观真理无涉。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由于范式不可避免地会浸染着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结论并不意味着从自然中获取客观知识,它总是要通过科学共同体成员特定的文化背景与价值态度来起媒介作用的。因此,科学研究活动不可能存在绝对的、静止的主体,如果说,存在着主体,那也是科学家给自己扣上的一顶帽子,主体是一个可以随着范式的转换而不断更迭的位子,也就没有所谓的中心。他说:“在科学中并不需要其他种类的进步,更加精确地说,我们可能不得不放弃这么一种不管是明确还是含糊的想法:范式的转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人越来越近真理。”(25)科学家并没发现自然的真理,也没有愈来愈接近真理。任何愈来愈接近真理的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必须放弃。科学理论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因而科学的进步也就不过是工具性的进步罢了。由于他拒绝从目标预设相联系的意义上谈论进步,所以在他的理论中,至多能够谈论常规科学有进步,却不能谈论科学由于革命而进步。那么,科学是如何进步的呢?对此,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在于,“通过科学共同体的内部冲突,选择出从事未来科学活动的最适宜的道路。为常规的研究时期所间隔开的一连串革命性选择的基本成果,就是我们称为现代科学知识的那一套适应力惊人的工具”(26)

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结构理论中提出,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应,而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信念。范式的更替不能说明是对自然认识的深化,而仅仅是一种心理信念的改变。库恩注重分析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家个人的信念、直觉与灵感等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克服了以往单纯从逻辑与理性角度来考察科学活动的片面性,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这种对科学进步的解释偏重心理学或社会学方面,这就不可避免地被指责为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库恩否定有本质的、大写的科学,而是通过科学家共同体的论述,来看各类科学解释典范的出现。科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自然中“读取”,它总是通过历史上特定的和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范式来起媒介作用的,理论或范式影响着科学家的观察与实验。库恩的范式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传统看法,人们逐渐接受了科学也同样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它与科学工作者的人生信念、世界观自然观等意识领域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范式”一词与“知识型”一样,其本身不是世界观或方法论,但却暗含着某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库恩看来,科学家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外在的世界,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其内容是由科学家们的共同信念所约定的,“‘科学进步’甚至‘科学客观性’这类空话也许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余的”。“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自然界真理,他们没有愈来愈接近真理。”“在范式选择中就像在政治革命中一样,没有比团体的赞助更高的标准了。”(27)范式改变了,科学家们所约定的世界也跟着改变了,世界随着范式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不是人们对同一世界认识的深化,而仅仅是科学家们心理信念的变化,这就否认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这显然不承认科学具有客观性,不承认理论选择的实践标准。库恩把社会、历史、心理诸因素糅合在一起,作为选择范式的标准,并以范式作为科学评判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崇拜客观性而轻视主观性的传统观念。但是,由于他主张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因此,就消解了科学的客观性,从而使科学失去了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