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如何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办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提高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职自身发展的必需。如此现状,使打造民办高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困难与复杂的课题。高职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就目前的民办高职学院而言,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所在。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目前,高职教育出现了大发展和大调整的景象,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如何发展,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职院校办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可迁移性。

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绝不是一种特色或某种资源优势,而是对院校的资源加以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创造能力。概括地说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所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这种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放到就业市场上去检验。就是说要看你培养出来的人才受不受社会欢迎,被不被用人单位接受。这是最硬性的检验,也是我们办学的最根本目的。

(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教育部2004年2月22日在京召开的部分民办高校负责人座谈会上的信息,目前,我国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228所,比《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2002年增加了95所,增长了71.4%;在校生71.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9.1万人,增长了122.2%。《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不断适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并对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么说,民办高职院校已经走过冬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应该加大对高职高专的投入力度,调整政策,促进它们发展,使它们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高职高专的投入主体应该是地方和民间,因为高职高专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与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关,所以应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民办高职要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必须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育人水平。

提高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职自身发展的必需。着力打造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也是民办高职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是“三改一补”(国家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转制或新办的,存在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薄弱和办学经验缺乏等问题。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认为,中国民办教育目前面临四大问题:第一,是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问题。民办教育究竟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性产物,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由于在这些问题上认识模糊,从而导致政策左右摇摆。第二,制度冲突问题。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提供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律框架,但它与《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存在与《民办教育促进法》不协调的问题。此外,在学校产权归属方面、在税收优惠和投资鼓励方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在民办学校教师身份认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清楚、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导致政策环境不稳定、政策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不公正,诱发民办学校短期行为。第三,市场竞争问题。民办教育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但是,只有当竞争环境、游戏规则是透明、公开、公正、公平时,竞争才能促进创新,促进整个产业进步,否则,就可能导致寻租和假冒伪劣。这种现象目前已经比较严重,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对教师一视同仁和对民办学校学生实施普遍财政资助两个问题。第四,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实现卓越管理问题。民办学校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家族化控制的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管理粗放、平庸、同质化倾向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民办教育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目前的民办高职普遍存在两个劣势:一是生源质量差。招生中民办高职放在最后一批录取,使它招收不到好的生源,严重影响其质量的提高。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民办高职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即年纪大的退休教师数量大,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青年教师数量大,而作为中坚力量的教育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缺乏。如此现状,使打造民办高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困难与复杂的课题。

(三)如何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1.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学院整体育人能力

既然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育人能力,那么,体现在学院不同层面的人员身上,就又可以分为领导的决策能力、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师生。要关心他们的吃、住、行,让他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舒心。二是服务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满足教学需要,服务要及时,保质保量)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学院才会有较强的育人能力。

领导决策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中的主导因素。民办高职院校领导决策能力是领导者组织能力、决断能力、政策水平、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当今国际国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素质。高职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个好领导人,没有一个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好的领导人(院长)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事业理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开拓进取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有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风,能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有真才实学,远见卓识。没有这种精神和胆识,是难以管理好一所高职院校的。也就是说,院校领导(院长)要有思想家的高度,教育家的功底,战略家的思维和企业家的精神。

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是一个学院育人能力的基础。就目前的民办高职学院而言,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所在。民办高职学院的师资先天不足,存在三多现象:一是不熟悉高职教育的教师多;二是非师范类出身的教师多;三是没有教育经验的年轻教师多。这样的师资队伍明显缺乏三种力:一是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二是缺乏一专多能的能力;三是缺乏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动力。

因此,民办高职应该把抓教师队伍三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具体到三种能力前面已有论述,不再展开。管理人员着重抓服务能力的提高。要重点抓好四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二是精干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三是学生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四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2.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从定位开始,就要对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审视。审视的标准是高职教育的定位与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所谓科学定位应包括以下四层含义:首先是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关键是重视实践环节,要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其次是人才怎么培养。培养方式有多种多样,特别要注重订单式培养。第三是每所学校要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第四是要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要摆脱“小本科”的阴影,尤其是主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进行广泛的调查,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现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适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突出技能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使学院的实践教学形成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学院育人水平

核心竞争力是一所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这种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放到就业市场上去检验。就是说要看你培养出来的人才受不受社会欢迎,被不被用人单位所接受。这是最硬性的检验,也是我们办学的最根本目的。一所高职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学校的其他工作也应为此服务。要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学院的育人水平。因此,我们又可以把人才培养能力具体化为两方面(四项指标):第一方面即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指标;第二方面即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两项指标。其他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主要以与这四项指标的相关程度来确定。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不受社会欢迎,就业率是主要检验指标。就业率高,说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好。但这还不够,还要看你毕业生的起点工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