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努力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因为高职高专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与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关,因此高职高专的投入主体主要来自地方与民间。上述种种现状,使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高职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努力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在高职教育呈现出大发展景象的同时,高职院校更是面临着进行大调整的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发展,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这里“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受到当代管理学领域“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的影响。其强调民办高职院校,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中日益复杂激烈的竞争,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培育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其应具有如下五个特点:其一,要具有用户价值性;其二,独特性,即要具有所独有的竞争能力;其三,一定的延展性,即核心竞争力必须能为拓展“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其四,可加性,即将多种具有相关性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组合,就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其五,可变性,即核心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笔者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放到就业市场上去检验,即检验培养出来的人才受不受社会欢迎,被不被用人单位接受。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市场化趋势,面对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等复杂局面,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者必须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入手,谋求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228所,比《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2002年增加了95所,增长了71.4%;在校生71.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9.1万人,增长了122.2%。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应该加大对高职高专的投入力度,调整政策,促进它们发展,使他们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因为高职高专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与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关,因此高职高专的投入主体主要来自地方与民间。所以,应该尽量发挥民间或地方力量办学的主动性。

着力打造民办高职核心竞争力,也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是“三补一改”转制或新办的,存在着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薄弱和办学经验缺乏等问题。招生中民办高职院校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如此情况下,招收到的相对较差的生源,严重影响了学院办学质量的提高。又有人把民办高职学院的学生概括为“三差二多”。所谓“三差”就是成绩差、自主能力差、行为习惯差;“二多”就是学生自身问题多、家庭问题多。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三差”,并非智力不好,而是“问题”缠身所致。不少学生进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情绪不稳定,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自觉性不强、主动性不够、缺乏远大志向,浑浑噩噩度日,而花钱却大手大脚,上课迟到早退,上网玩游戏没日没夜,寝室卫生和个人卫生脏乱差。其家庭要么是单亲家庭,缺少必需的亲情;要么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却没有精力过问,导致孩子放任自流。同时,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即年纪大、退休教师数量大,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青年教师数量大,而作为中坚力量的教育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缺乏。上述种种现状,使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并努力为之。

(一)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学院整体育人能力

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育人能力,那么,这种育人能力体现在学院不同层面的人员身上,具体可以概括为领导决策能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职员服务能力。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学院才会有较强的育人能力。

领导决策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中的主导因素。民办高职院校领导决策能力是领导者组织能力、决断能力、政策水平、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当今国际国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素质。高职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个好领导人,没有一个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好带头人,就不可能形成凝聚力,就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好的领导人(院长)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事业理想;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要有开拓进取、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有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要有真才实学,远见卓识。没有这种精神和胆识,是难于管理好一所高职院校的。

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是一个学院育人能力的基础。就目前的民办高职学院而言,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所在。民办高职学院的师资先天不足,存在着三多现象:一是不熟悉高职教育的教师多;二是非师范类的教师多;三是没有教育经验的年轻教师多。这样的师资队伍明显缺乏三种力:一是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二是缺乏一专多能的能力;三是缺乏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民办高职应该把抓教师队伍三种能力的培养,视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哪四种能力?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何谈起!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除了教书,还要担当育人重任。不会当班主任的教师,其能力是不完全的。四是研究能力。教师既要从事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理论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的应用性研究;还要从事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进行的教学研究。

学院职员要着重抓服务能力的提高。职员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三种能力上:即对各种政策的理解能力,对领导决策的执行能力,对特定对象的服务和管理能力。一个好的职员首先必须要正确理解党和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如此才能在工作中正确执行领导的决策,这是高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要重点抓好四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二是精干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三是学生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四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二)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要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从定位开始,对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审视。审视的标准是高职教育的定位与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所谓科学定位应包括以下四层涵义:首先是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淡化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其次是人才怎么培养。培养方式有多种多样,特别要注重订单培养。第三是每所学校要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第四是要科学地确定学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摆脱“小本科”思路的影响,尤其是主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进行广泛的调查,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现有的理论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适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突出技能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使学院的实践教学形成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读在职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要求青年教师发展自己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注册工程师、监理师、造价师等,成为“双师”型教师。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上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训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训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学院育人水平

核心竞争力是一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这种人才培养能力必须放到就业市场上去检验。就是说,要看你培养出来的人才受不受社会欢迎,被不被用人单位接受。这是最硬性的检验,也是我们办学的最根本目的。一所高职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学校的其他工作也应为此服务。要以就业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考核检验学院的育人水平。因此,我们又可以把人才培养能力概括为两方面四项指标:第一方面即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第二方面即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两项。其他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主要以与这四项指标的相关程度来确定。一所高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受不受社会欢迎,就业率是主要检验指标。就业率高,说明你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好。但这还不够,还要看你毕业生起点工资的高低。

总之,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发于《红旗文稿》,2006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