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能力即依据善性而展开伦理行动的能力

实践能力即依据善性而展开伦理行动的能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表现为能够依据自身内在的善性进行伦理行动,这种看法根源于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德性实践哲学。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经康德发扬光大的实践哲学,成了西方实践哲学的显学,至今西方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主要使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原意,将实践界定为依据人自身所固有的善性而展开的伦理行动。

一、实践能力即依据善性而展开伦理行动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表现为能够依据自身内在的善性进行伦理行动,这种看法根源于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德性实践哲学。“在古希腊,‘实践’一词最初是指最广义的一般的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方式。亚里士多德首先把这个‘实践’变成一个哲学的概念。”(1)亚里士多德在多种意义上使用实践一词,最为确定的一种用法是其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行为分为理论(theoria)、创制(poiesis)和实践(praxis)三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既不同于求索事物本质的理论思辨活动,也不同于将物变好的创制活动,实践是指与善恶有关的政治伦理活动,是将人变好的伦理活动,是引导人过理性生活的伦理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要想成为万物的尺度,就必须有道德德性,就必须过理性生活,即用自身的理性引导非理性,并使二者处于和谐之中。(2)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对西方的实践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康德的实践哲学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康德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建议,将自己的实践哲学建立在道德实践而非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康德认为人之所以应该如此行动,不是因为这种行为会产生好的结果,而是因为这样行动符合普遍的道德律令——自己的善良意志。人所固有的善良意志构成了人行动的内在命令,依据这种命令行事虽然并不能保证行动者必然可以获得幸福,但行动者却必须这样行动,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与人的幸福相比,人的善良意志应该成为人行动的最高依据和无条件准则。(3)

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经康德发扬光大的实践哲学,成了西方实践哲学的显学,至今西方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主要使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原意,将实践界定为依据人自身所固有的善性而展开的伦理行动。(4)相应地,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为学生自身所固有的善良意志所生成的伦理行动。虽然善良意志为学生所固有,但仍需要教育,这主要因为学生所固有的善良意志只不过是一种善端,这种善端很容易被自身所具有的欲望、嗜欲等非理性因素所遮蔽,进而使自己成为非理性的奴隶,依据非理性的命令而行事。学生之所以容易受“气质之偏”、“物欲之蔽”的影响,是因为学生自身所固有的善端生来不够强大,难以抵挡非理性的诱惑,因而需要发扬壮大。将学生自身所固有的善端发扬壮大的途径就是践行,即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善性进行行动,并在行动中扩充自己的善质,这一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按照这一说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去过德性生活,就是让学生的行为听从自身固有的善良意志,并在行动中将自己先天的善良意志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