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题型的地理试题编制有哪些基本要领

不同题型的地理试题编制有哪些基本要领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由于试题类型不同,它们的编制要领也不同。尽管B项叙述的本身不错,但此叙述是关于地幔的情况,而不是关于地壳和地质构造的叙述,因此也不符合题意,这样本题就没有正确答案。与约翰内斯堡不同,在开普敦举行的一些场次的比赛可能会在雨中进行,由图可见,这是由于开普敦属于__________气候,其冬季气候特点是。

1.不同题型的地理试题编制有哪些基本要领?

地理考试的题型是比较丰富多彩的,通常有选择、填空、配对、改错、简答、论述,再加上填图、绘图等,但按照应答的方式及评分手段的性质归纳,一般可以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所谓客观性试题是指其试题答案只能从事先给定的一组答案中选择而得的试题,其主要形式是选择题、配对题等。所谓主观性试题是指其试题答案主要由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提供的试题,主要形式有简答题、论述题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由于试题类型不同,它们的编制要领也不同。

案例1:选择题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下40℃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回答:

(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北极地区  B.喜马拉雅山  C.漠河  D.南极地区

(2)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

A.红壤    B.棕壤     C.灰化土 D.砖红壤

(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龙眼    B.荔枝     C.芒果  D.柑橘

(案例来源: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山西省卷)

●下述关于地壳和地质构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和铝

B.地幔物质以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

C.地表形态的凹凸是识别向斜和背斜的主要依据之一

D.两条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堑

(案例来源:1987年全国地理高考试卷)

一般认为选择题的设计要掌握以下一些要领:

(1)应注意选择最适合用选择题来测试的地理内容,作为编制选择题的素材。试题每题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或主题,题肢与题干内容须属同一范畴,不能使每个选项各自构成互不相干的命题,致使该题成为四个互相独立的正误判断题。

(2)题干表述应力求精炼、准确、清楚,包含解答试题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但不能有过多的叙述或不必要的修饰语。题干应尽量避免使用否定的陈述,否则,最好在否定词下加点或划线标出。

(3)选择项的文字要简短、扼要,其文字长短和语法结构要大致相同。各选择项都有相同的词语时,最好把它置于题干中。当题干是不完整的陈述句时,每个选项都应与之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4)正确答案在形式或内容性质上不要显得过于突出,应避免在正确答案中使用与题干中相类似的词,应使正确答案有较大的隐蔽性;编题时不能只留心题干与正确选项之间的搭配和表述,而忽视与干扰项的搭配,使考生得到某种暗示。

(5)干扰项不能错得太明显,否则形同虚设,反而使考生比较容易地利用排除法找到正确答案。干扰项应该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那些似乎合理的答案是教师从学生的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和平时的观察了解等方面得到的有关学生地理学习中常见错误的信息,如较容易混淆的地理名称、概念以及原理等,以使干扰项有足够的迷惑性或似真性。

(6)正确的选择项要避免使用“可能”、“一般”、“往往”、“通常”等具有提示性的的词语;干扰项要避免使用“永远”、“所有”、“决不”“总是”等具有提示性的的词语。避免使用“以上皆是”或“以上皆不是”作为备选答案。因为学生只需要发现有一个错误选项,即可排除“以上皆是”这一备选答案,从而增大了猜中答案的机会;使用“以上皆不是”作为备选答案,相当于采用了否定式的陈述,仅能测量学生识别某些错误的能力,但识别错误不能代表掌握了知识。

(7)正确答案出现的位置应随机排列,整张试卷中各题正确答案出现的位置要大致均衡,以避免猜测因素影响。每题所列答案数目应该一致,一般以四个为宜。

“王教授日记”一题以日记为情境切入点,提供了有关季节、天气、风向、气温以及家乡的地形特征等信息,综合考查我国自然地理的区域差异,如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作制度、土壤类型、水果品种,考核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日记”中提供的关键词“江南丘陵、收割早稻”,暗示了时间信息,即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在确定时间条件的基础上,再根据“早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40℃以下”等线索进行推断,此时王教授肯定不在漠河,因为漠河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也不会在清晨天昏暗;王教授也不在喜马拉雅山,因为这里夏季不刮东风;北极地区虽有东风,但此时应在极昼期间,早晨的天不应该是昏暗的,而南极地区却值极夜,东风强劲,寒冷刺骨,故(1)题选D。比较而言,(2)、(3)两个选择题难度不大,凭记忆也可判断出(2)题正确选项为C,(3)题正确选项为D。本题从构思立意到情境设置都颇有特色,显现新意,既有人物又有情节,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开辟了一条新的命题思路。

“地壳和地质构造”一题正确答案为B。其实,B项也不能算是正确答案。尽管B项叙述的本身不错,但此叙述是关于地幔的情况,而不是关于地壳和地质构造的叙述,因此也不符合题意,这样本题就没有正确答案。

案例2:填空题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0年6月11日至7月11日在南非共和国举行,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南非。

(1)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于当地时间6月11日14时20分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我国中央电视台于北京时间11日20时20分(东八区区时)进行了现场直播,由此可以推算约翰内斯堡位于__________时区。开幕式表演了刚劲粗放的鼓乐和舞蹈,这突现了__________文化圈的文化特色。

(2)在约翰内斯堡进行的足球赛多在晴朗的天气下进行,这是因为当地属于__________气候,世界杯期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气流。与约翰内斯堡不同,在开普敦举行的一些场次的比赛可能会在雨中进行,由图可见,这是由于开普敦属于__________气候,其冬季气候特点是。

(案例来源: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

●一艘集装箱货轮从广州出发,经南海、__________海峡、印度洋、红海、地中海、__________海峡,即可进大西洋抵西欧重要港口

(案例来源:1998年上海地理高考试卷)

一般认为填空题的设计要掌握以下一些要领:

(1)填空题空白处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某个问题的关键性词语,如重要的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概念等。必须杜绝没有考查意义或测试价值的填空题,因为这类题只会降低测试的有效性。例如,“企鹅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这里气候严寒__________,很少,极度干燥。”这题的两个空格,命题者的本意是让考生填“南极洲”和“年降水量”,但考生也许会填“南极”和“居民”。这样阅卷时就会产生分歧:有的教师认为“南极”是一个点,企鹅主要生活在沿海,所以不能得分;也有的教师认为“南极”一词,现已泛称“南极地区”,可以得分。为使此题答案的唯一性更强一些,可以在此题的两个空格后面分别加上一个“洲”字和一个“量”字,情况也许会好一些。

(2)填空题要注意情境设计,尽量避免从教材原文中去掉某些文字而让考生进行填空。例如,某教材中有一段文字:“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如果简单地隐去“热带和温带”让学生填空,学生也许会填上“平原”或“土壤肥沃”等内容。所以,必须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文字,如改为:“从温度带来看,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__________地区”,才能引导学生填出正确答案。

(3)注意空白处与上下文的有机联系,使考生易于理解和作答,保证填空答案的唯一性,杜绝一空多解的现象。如果让学生填:“在一年之内太阳的直射光线在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那么空格中,可能会出现“回归线”“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26’”“南北纬23.5°”等几种答案,而这几种答案无疑都是正确的。

“世界杯足球赛”一题的特色在于结合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考查了时区、文化圈、行星风系、气候及其特点等知识内容,其实如果不以世界杯足球赛背景也可以命题设问,但是相比而言,有了情景的点缀,更很容易使考生沉浸在跨越时空、心驰神往的遐想中,让考生面临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解题情境,这种情境既可以使考生体会地理知识对现代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让考生展示自己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装箱货轮”一题与教材相比,文字信息被重新组织、重新排列过了,它要求考生的思绪随着一艘集装箱货轮的航行而展开,回忆出学习过的沟通南海与印度洋、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海峡的名称,既不重复教材上的内容,答案又有唯一性。

案例3:问答题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img99

苏州、徐州1990年—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

(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img100

1.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案例来源:2009年上海地理高考卷)

一般来说,问答题的编制有以下一些要领:

(1)突出地理学科重点内容。一份好的地理试卷,应当全面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这除了通过客观题和主观题中的部分简答题来保证试卷的覆盖面以外,还应当编制能够测量较高层次的地理学习水平的论述题,来突出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内容,使考查重点和教学重点基本吻合。要避免偏离地理学科重点内容,在一些无关紧要、零零碎碎的知识点上出题目。

(2)题意要明确无歧义,使考生易于了解答题的要求,设问不要过于笼统。要尽量选用适当的行为动词来陈述试题内容,以保证对复杂的认知目标的测试。要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在哪里”、“有哪些”等词语来编制问答题,因为这类词语通常只能测量较低级的认知目标。

地理高考试卷中曾有一问,要求考生答出海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试题的期望答案是从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河流水文特征、地形、气候等方面解释原因,即“水系呈扇形,下游排水不畅;流域内降水集中于7、8月且多暴雨;流域内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但由于在设问中并没有强调“自然”,结果许多考生写上了人为原因,不仅使问题复杂化,亦使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受到置疑。

(3)试题之间应该彼此保持独立,不可隐含任何与解答本题或他题有关的暗示和解题线索。严格地说,在试题中所提供的条件,也是一种暗示,是命题者有意安排的暗示。但是,这里所说的暗示,是试题中无意出现的,而且是必须避免的线索,因为这些线索恰恰是测试的目标。全国地理高考卷曾出了一道“有关日本的几个问题”的试题,题中第2问是“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第3问是“日本所需石油和铁矿石主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这样,第3问就为第2问的解答,提供了重要而又明显的暗示。再如有一道地理高考题,要求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回答问题,其中第2、第3问分别要求回答“煤炭比重变化趋势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和“石油比重从1950年到1980年变化趋势的特点及其原因”,由于煤炭消费比重、石油消费比重在相对变化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两题答案十分相近,在给考生答题带来提示的同时也给考生带来困惑。

(4)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避免照搬教材原文和使用成题。这类问题不能是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的,而应当是一些地理知识灵活而又有机的组合或新的应用,其内在联系是相对隐蔽的,需要考生在彻底弄懂弄通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地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有利于考查考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促使地理教学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

“苏州、徐州对比”一题的特点在于给考生创设了全新的问题情境,即使翻遍中学地理教材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第1、2问侧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资料获取地理信息,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的能力,第3问侧重考查考生分析、评价和反思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类活动,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能力。回答第1、2问可以说是回答第3问的铺垫,其意在于希望考生通过第1、2问的回答,发现和思考苏州和徐州两地各自存在的问题。对苏州而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耕地面积减少也较快。对徐州而言,耕地面积较少相对较慢,但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只有分清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不同矛盾,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