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高考新课标历史卷特点分析及反思

年高考新课标历史卷特点分析及反思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1800年前后,西方崛起并超过了领先的亚洲国家。中共成立90周年虽然没有出大的题目,但选择题也命了两道试题,从一个侧面进行了考查。1910年6月首届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今南京)开幕,各地及海外华侨纷纷将农工产品送展,评选出获奖产品。南洋劝业会当时号称远东博览会之冠。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

2011年高考新课标历史卷特点分析及反思

冯 慧

一、政治史和经济史仍然是考查重点

从分值分布看,必考题85分,政治史为45分,约占53%;经济史为16分,约占19%;文化史和综合均为12分,各约占14%。可见,政治史和经济史仍然是考查重点,所以,我们的日常教学还是应该以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主,一般也是高一上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会在高二上完必修三后再上一次。结合2011级的情况,我觉得这一届学生的整体素质比我以往教过的两届学生要高,而且,绝大多数笔记记得很完整,包括普通班的同学。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一届学生到高二分了文科班以后,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应该不需要再把课本重新讲一遍,直接按课标讲就好。不要再讲一遍课本,那样会影响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

二、侧重于中国史的考查

按通史分类标准,必考题85分,其中中国古代史为27分,约占32%;中国近现代史30分,约占35%;世界古代史4分,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24分,约占28%。这也似乎是这几年的共性,所以,日常教学中还是应该侧重于中国史的教学。

三、提高了对能力的考查

试题所考查的基础知识更加细化、更加艰深,试题提供材料更加隐晦。如选择题中的得分率最低的第25、28题,均分分别为1.08和0.8,其材料与答案,与现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学生要想做对必须具有相当于高校历史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相当高的分析能力,否则,就只能靠运气了。另外,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更加隐晦,如32题,要想拿分,需要相当的时间品味。

四、加大了对学科综合知识的考查

2011年历史高考试题中,只有三幅图,而且全部是地理地图,说明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所以,在史地不分家的说法之中,学生对地理地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对学习历史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如:25、32、47题。特别是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47题15分,全省均分只有1.01/4.68分(含零/不含零)。选做此题的学生并不多,因为考生感觉此题很难,当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也不是江西省的必选教材。但如果考生的地理知识丰富一些,会读图,就可通过对“示意图”及“图例”中的时间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找到答案。所以,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和分析历史事件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和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上的图与图片,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历史之中。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看、读、分析历史地图,把学生的单科知识与思维转换为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思维。

五、比较题增多,使试题在平稳中提升难度

2011年历史高考试题,在平稳中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相应试题的难度有所提高。而整套试题可以成为高三在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中,最典型最好的比较类例题。如:

29,洪秀全对“皇上帝”“反孔”“尊孔”思想的演变过程,就是对三者在起义、创立政权、巩固政权的过程中,进行前后对比发现,在中国“上帝”没市场,“尊孔”才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所以决定——“尊孔”。

30,“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相比,找不同。

31,清政府向列强宣战与地方势力和列强签约保护……相比,找不同。

35,将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相比,找共同点。

40题,第(1)问,找出秦至唐官员选拔中“德”“才”观的不同。

第(2)问,找出清末对“德”“才”认识的新变化,对比第(1)问后,找不同。

41题,以1500年前后,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无论在制度、经济、科技、航海、贸易及探索方面,都遥遥领先,并对西方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1800年前后,西方崛起并超过了领先的亚洲国家。进行对比,找不同。

45题第(1)问,比较: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46题第(1)问,比较: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第(2)问,比较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的不同。

48题第(1)问,比较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可见,比较题在2011年的试题中的比值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把历史知识讲透和拓展之外,还要加强历史的纵横对比,以加深和理解历史事件,最终掌握历史事件的目的。

六、时事热点、周年大事仍受到重视

今年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重大纪念年等,结果选择题第28、29题就分别考查了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表文告的主要意图、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选做题第46题“民主思想与实践”就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且两段材料分别选自《孙中山全集》《中华民国法规辑要》。中共成立90周年虽然没有出大的题目,但选择题也命了两道试题,从一个侧面进行了考查。一是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表文件的规定在当时的作用;二是34题1985年《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的主要目的。

另外,40题考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德才观的变化及认识也呼应了换届选举的社会热点问题。

七、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尽量采用材料教学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试卷共14页,今年达到16页,主要就是因为历史试题必做部分主观题由一个题(40题)变成了两个题(40、41题),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题所提供材料的字数远远超过2010年40题所提供材料的字数。据统计,不计空格,2010年的字数为626,而2010年两题的字数分别是830、397,总计达到1227,几乎是2009年的两倍。不过,令广大考生更“纠结”的是,2010年第40题的材料几乎全部是文言文,这些毫无疑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障碍。所以,我们平时的教学就要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比如,在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时候有些材料就可以引用。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31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32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33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 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 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这条材料摘自《申报》1923年编辑《最近之五十年》中《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一文。作者介绍了清末中国政府奖励实业建设的概况。

1.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采取了诸多奖励实业的措施,如以爵位奖赏鼓励兴办实业、开办实业教育、举办博览会,等等。2.袁世凯在天津设立的直隶工艺总局,成为当地振兴实业的指导机关,由周学熙负责。工艺总局内设工艺学堂培养人才,又建立工厂试验制造,有工业售品所出售产品,开工商演说会劝导投资等。3.端方在出国考察期间,对西方博览会印象深刻,提出仿行赛会以振兴农工商业的主张,得到清廷的支持。1910年6月首届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今南京)开幕,各地及海外华侨纷纷将农工产品送展,评选出获奖产品。南洋劝业会当时号称远东博览会之冠。4.清朝的爵位,一般赏给军功显著的朝廷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之流。对于投资实业者以爵位奖赏,是一种开拓性的做法,改变了中国上千年的贱商传统。

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固为经营工业应备诸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或某一业而言,或指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国货与实业》1941年1月1日,创刊号

这条资料是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在一份名叫《国货与实业》的杂志上所发表的文字,谈及他个人对于国货运动的看法。

1.作者认为,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与整个国家民族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有差异和侧重的。2.作者认为,经营管理、计划技术、产品质量等因素,诚然是制约地区或行业或某具体企业发展水平的关键,但如果没有整个国家民族工业基础的确立,则其区域性、行业性、个别性的发展仍然是不稳固的,可能昙花一现,此消彼长。3.民族工业根本的发展则取决国家民族的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以提供原材料及消费品市场,这是旧中国无法提供的条件。

这条材料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社会,农村与工业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推敲中国工业发展畸形之原因,可得两端:一则由于中国社会形态之特殊,一则由于中国经济之不能自主,前者使现代工业在中国难于迅速发展,后者则促成中国工业发展之畸形,因之经济中心乃完全集中于劳工集中,资金丰厚,运输便利,市场广大及不受政治影响之区域。而于工业类别中,自然形成二大类型,一为易于模仿工业之发达,此类工业出产之物品,泰半均属已有之市场者,且制造之技术简易,如棉纱、面粉、卷烟、火柴等项是。另一种即为买办工业之蓬勃,此种工业完全为准备出口者,如缫丝、打蛋、打包、洗毛等项均是。其结果及演至凡需要高上技术,远离港口,而复需要与进口货相顽抗之工业,即无发展之余地,战前中国工业之特征,要不外此。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这一条史料摘自国民党经济部统计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3年5月),材料对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若干特点作了较为深刻的揭示。从地域分布来说,主要是交通方便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内地工业不发达,体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从产业门类而言,民族工业仍属于幼稚产业,在技术上处于模仿阶段,另一部分工业对于外贸出口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说明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较弱。北京政府、南京政府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但工业中心仍是受政治影响较少的地区。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国家工业的发展、布局有所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