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浸润于感悟

美浸润于感悟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学生”身上的这些习惯化了的偏差被带进班级集体后,如何对这些头上有刺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所谓“育人为本”就是指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促进“问题学生”尽早回归社会,这是我们学校的最根本的管理指导思想,也是班级管理的根本方针。能否一碗水端平,能否让矛盾双方接受批评和调解方案,既是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和能力的考验,又是班主任在问题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考量。

美浸润于感悟——当我涉足班级

教育如同审美,是一种感悟,一种对教育的感悟,一种对教育所涵盖的一切教育行为的感悟。

班级是教育学生活动的基础单位,提升班级的管理方法是教育活动至关重要一环。针对我们学校的学生是行为或心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偏差和失调的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班级的管理应该遵循美的教育,实施美育渗透。为此,在实践中,我们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用美育渗透的教育思想方法来进行“问题学生”的班级管理,以期收到提高班级管理绩效的教育管理目的,促进学生认识美、接受美,以美纠正自己的行为或心理的偏差和失调,促其尽早形成回归主流的行为规范,尽早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人生价值观

一、李秉干《“问题学生”班级管理美育渗透的探索》

班级是学校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了整个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集体风气和精神面貌,包括班级集体舆论和有普遍倾向性的集体行为。

班级集体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和无声的行动命令,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和不成文的心理契约,其通过集体舆论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品行做出权威性地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良好的班级风气能陶冶学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并能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有效的班级管理和积极的班级群体心理能使每个同学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同班群体又能以群体规范约束每一个成员。同伴同学在日常班级交往中形成的强烈归属感使每一人学会如何以班级群体规范调节、控制自己,做出从众行为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觉观念和行为。

班级同伴同学既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每一个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偏离班级集体规范,就会产生不安、羞愧等心理,并要求自己作出改正,以回到群体规范上来。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学校这级组织的一个大的细胞,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班主任作为其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责任重大。班主任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生龙活虎、心理状态不同、情绪波动性大、性格及品行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大的青少年学生。这也就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难度大、任务重。班主任工作不是简单具备“管教”学生职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在教育目标下,遵循教育规律开展,发挥教育自身美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美育观渗透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的特点,以美的品行,情感和语言来启迪、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用美育思想渗透班级管理,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行为上存在程度不一的偏离社会规范的情况。根据刘明芳、干明赞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问题学生教育对策研究》一书中的调查,这些问题行为依次的“经常说谎”“经常与人吵架”“经常与人打架”“毁坏别人东西”“随便拿走别人东西”“经常逃学”“经常与人赌博”“随便与他人发生性关系”“骗取别人东西”“经常离家出走”“抢占别人东西”“倒卖别人东西”,所有这些问题行为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规范格格不入;同时,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失调,依次表现为“不容易控制情绪”“与同学不能友爱相处”“与老师关系处理不好”“时时想离开学校”“对学习太厌倦”“学习能力差”“自尊心好胜心过强”“个性脆弱经不起挫折”“意志力越来越薄弱”“进取心差”等;这些学生反映在道理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品德问题则更为普遍。

“问题学生”身上的这些习惯化了的偏差被带进班级集体后,如何对这些头上有刺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学校的平安建立在班级的平安之上,学校的和谐建立在班级的和谐之上,学校的进步和发展更是建立在班级的进步和发展之上。

美育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说的“美是主宰教育过程的神”。如果说艺术美育重在教育熏陶功能的研究,以期提高“问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科美育重在感染功能的研究,以期提高“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班级管理美育则重在教育改造功能的研究,以期达到“问题学生”的行为重塑的目的。

(一)我们的探索对班主任的要求

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工作方法、人格特征是问题学生班级管理的方向标,对整个班级和问题学生起着领航作用和榜样作用。在以美育思想指导下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要在下列因素上努力进行积极的自我建设。

1.班主任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美育人的班级管理是在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班级管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审美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双方,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最有效地促进问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具体地说应该是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1)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所谓“育人为本”就是指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促进“问题学生”尽早回归社会,这是我们学校的最根本的管理指导思想,也是班级管理的根本方针。

(2)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班级管理成败的核心是班主任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班主任的管理观直接制约其管理行为。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说明管理既是科学更是艺术。对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班主任而言,应建立服务学生的理念,发扬民主,尊重和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

2.班主任应贯彻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

班主任的管理面对全班学生,要一碗水端平,贯彻公平原则,使“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全班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那么,学生就会对班主任教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产生信任感。

在班级集体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或纠纷,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况经常会发生。班主任教师每每是矛盾双方首先求助的对象,此时的班主任承担着类似仲裁法官的责任。能否一碗水端平,能否让矛盾双方接受批评和调解方案,既是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和能力的考验,又是班主任在问题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考量。

3.班主任应具有广泛渊博的学识系统

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贯彻“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知识、能力决不能停留在书本。要了解“问题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班主任教师就必须拥有除书本知识之外的更多的信息,甚至是社会流行的、青少年学生热衷的诸如“歌星选秀”之类也要略知一二,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容易找到交流的切入点。曾经有一位班主任面对学生所“请教”的生僻字,板着脸说“查字典去”。这位故意找茬的学生私下对学生说:“字典谁不会查,我就是想听班主任说一声‘我也不认识’。”这说明该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班级驾驭能力。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说明班主任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4.班主任应是用心沟通学生的朋友

班主任是学生交往最多、影响最深刻的教师,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同时又应是朋友关系。加拿大心理学家相恩指出,师生关系有三种形态,即父母态、儿童态和成人态,其中只有A态关系最正确、最恰当。这种形态的师生关系交往中师生双方平等,以诚待人,理智客观、大方得体,双方既有父子之秩,又有兄弟之谊。这类管理风格的班主任往往是“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扰第一个最知心的求助者。

5.班主任应做学生真挚仿效的美的榜样

“问题学生”,就其年龄阶段来分析,正是“迷乱性和同一性”冲突的发展阶段,此时学生在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占上风时,他们常常把老师特别是相处最久的老师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以形成相应的社会行为。所以,此时班主任教师优秀的人格品质和权威的形象对班级管理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班主任教师积极的人格特征,如自尊、创造力、努力勤奋、宽容、勇敢果断、坚持不懈、热情善良、正直友爱、合作助人、自制力、感恩虔诚等都是学生仿效的优秀品质。用人格魅力去影响班级、影响学生的教师要远远超过喋喋不休和苦口婆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

班主任重视自身的素质修养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著名教育家符·赞可夫说:“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这种品质。”

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接触最多的教师。中学生阶段学生的性格及品行尚未定型,教师一言一行是学生最直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的高尚人格和丰富知识对学生行为美、鉴赏美的养成起了很大作用。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用美的行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美的化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理解美,追求美的目标。

与之相反的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师生关系中扮演不当的角色,则难以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问题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常见的不正确管理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错位。这主要是由于师生双方,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时缺乏该角色的行为规范。例如,学生间发生矛盾冲突时,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或偏袒一方而批评另一方时会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矛盾乃至公开的冲突。

第二种,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的滥用。从教师任教之日起,从班主任进入教室开始就有了权威。何谓权威?恩格斯认为“权威是别人的意志强迫他人接受,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从中可见权威的核心是服从,在师生关系中的服从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命令指挥、教育管理。然而问题是班主任或老师发出的权威指令的内涵,是地位的还是人格的抑或是两者的完美结合。如果班主任教师的地位权威用得太多太滥而人格权威严重不足,那么班级管理的效果都难以为继。

第三种,班主任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教师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不可能逃过学生的眼睛。学生对有的班主任教师尊敬有加,乃至终生不忘师恩,而对有的班主任教师则不以为然,甚至耿耿于怀,其原因概由其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人格所致。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有些班主任教师为了班级“好名声”,对学生施加重重学业压力,将班级管理聚焦于考试的指挥棒,使师生关系异化为流水线上工人与产品间的无情的生产加工关系,这不能不引起学校、教师的反思。

(二)我们的探索是教育的艺术化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使人笑,一句话说得使人跳”,说明教育管理中充满着美育的思想方法。作为班级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方法是多种的,对学生采取直接批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最常用的。批评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是苦口的良药,它与表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批评也应该讲究“艺术性”,要有的放矢,收效才大。若是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批评要留有余地,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批评教育符合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有对教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批评要刚柔相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恰当地运用刚柔相济的批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刚,即批评不是用剑拔弩张之势,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刚,是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柔,不是一味迁就学生,而是要讲感情,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迂回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独特教育的效果。

无论是采用表扬或是批评,从美育的角度来说,应该用下列多方面入手,方能收到积极效果。

1.满足“问题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需要则是学生一切行为的内驱力。

青少年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并怀有欲穷其尽的探究欲。这种好奇就是兴趣,这种欲望就是需要。青少年学生自打童年开始就对世界上所有的未知之事物抱有兴趣,即使成了问题学生,行为和学习出现了偏差,但我们的班主任教师千万不要误以为他们不再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问题在于教师们用何种方法、何种班级管理艺术和教育方法激发他们、满足他们。班主任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兴趣,并将其引导到积极的班级集体活动之中,为班级集体建设服务。

2.陶冶“问题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情感是人对各种事物及事物关系的主观评价及相应的心理体验。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利用群体的荣誉感,学业的成就感陶冶“问题学生”,使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是指学生心理上的幸福感、满足感、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审慎、谦虚和幽默等。”对“问题学生”来说,情绪有着特别明显的“信号交际功能”“动机发动功能”“群体适应功能”和“个性改造功能”,所以,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关注“问题学生”的情绪外显表现,做到“早晨上学看脸色,中午吃饭看胃口,上课学习看精神”,这样则可以及时发现他们情绪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努力控制“问题学生”的积极情绪,特别是集体荣誉责任感及学习中的理智感,促其取得不断进步。

3.引导“问题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相应的行为倾向。态度在解释“问题学生”的社会行为方面始终处在主要地位。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方法和对“问题学生”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并作为或积极或消极的不同的行为反应。

在“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大量的逆社会态度及衍生出来的逆社会行为,这些态度是在以往长期的挫折失败的积累中滋生出来的消极态度,如不能在青少年时期有所改变,及至成年,则可以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特征,届时再想改变则十分困难了。所以,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突出积极态度的美学意义,使“问题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班级群体态度和社会规范态度。

4.培养“问题学生”的意志与能力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行动体现在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进性等方面,而且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在“问题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意志力薄弱,在其行为、心理问题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其意志品质的负性演变过程——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行事、任性和怯懦、动摇和顽固等消极品质滋生蔓延,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差,一碰到挫折,其意志方面就会表现出消极失败的焦虑、攻击、退缩等心理特征。所以,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培养“问题学生”的意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1)加强“问题学生”回归社会的目的性教育,重视培养其正确态度和积极情感。

(2)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班级实践活动,让“问题学生”在积极活动获取尽可能多的意志锻炼的机会。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事件中的教育契机,以精辟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力和巧妙的组织力,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每逢放假,家长会来校接学生回家。开学不久后一次学生放假日,那天天下着雨,学生的家长到学校,在寝室忙于帮子女整理衣物,学生站在旁边若无其事,仿佛与他毫不相关,或是忙于与其他同学说说笑笑,等待家长整理完毕。离校时,家长大包小包地冒雨拎着走,孩子自顾撑着伞跟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场景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之后,在“三八”妇女节前夕的一节班会课上,我们用一段很煽情的话语去感染学生,让付诸行动:“同学们,在这春意浓浓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一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节日——“三八”妇女节。这是全世界所有女性的节日,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妈妈的节日。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妈妈给了我们最无私、最纯洁的爱。作为儿女,我们习惯了接受父母给予的无微不至关心和呵护,可是我们给过父母什么,这个问题你想过吗?”我们再创设情景,表演学生放假时的情景。同学看到模仿的情景从开心的笑到学生之间相互指责,说明学生们能明白事理。我们抓住时机引导教育,场景中的事令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这种做法很不好,父母工作一天很辛苦,我们学生应该学会为父母分担,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努力完成。“三八”妇女节到了,给学生们提出的要求:让我们向辛勤操劳的妈妈说一声:“妈妈,祝您节日快乐!”也许这一声简单的祝福就会让妈妈感动得眼睛含着泪花。让我们给妈妈盛一次饭,给妈妈洗一次脚……这一切都是我们爱的表达。为妈妈做一件事情,让她开心快乐地度过她们自己的节日!

学生们,通过给妈妈过一个愉快“三八”妇女节实践活动,还在每周小结上畅谈实践活动后的感受和感想。

活动后,学生们说的最多的感受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看起来很平常,只有当自己亲自去做的时候,才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持恒心、努力去做,才会有结果,才会有成功的快乐,才能体会父母的爱是那样深沉,那样伟大。

在后面的日子里,每逢放假,学生自己整理好衣物,帮着父母提重物,回家路上和父母亲亲热热有说有笑。家长反馈,孩子在家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多了,与父母交流得更多了,与父母亲情感加深了。

(三)我们的探索是创设美的环境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的学校,班级学生全天24小时的大多数时间相处的环境是教室、寝室。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充分重视教室、寝室等环境的管理和建设,以优美的环境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室、寝室的整洁、卫生是首先必须做到的。教室里要着力于搞好环境布置,黑板报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班级黑板报要结合教育主题定期出刊,有时事宣传,也有班级热点问题学生发表看法的论坛,摘录一些名言佳句,用来勉励学生。教室的墙壁布置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制成的图表,表扬优秀者再接再厉,鼓励后进者迎头赶上。也可以在墙壁上布置一些美丽的风景画,使教室显得更加温馨。

创设环境美,班主任是领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操作者。通过劳动加强了师生关系,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美、自我劳动成果赏识美,通过劳动学会集体生活相互合作美,集体环境整齐划一美。劳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对劳动的感情,养成劳动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自觉维护好环境,形成良好的美学意义上的班级文化。

建设和管理好班级美育文化,必须要从“以美育人”“以美促德”“以美启智”等功效着眼,从“求真、立善、创美”入手,构筑起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使每一位置身于优美文化氛围中的问题学生心中催生向上的力量,向往健康的明天。

我们学校的班级管理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每位问题学生的回归。这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大计,丝毫不可懈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应渗透美育思想。美育不是孤立的存在,美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美育应与德、智、体、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运用“大”美育的观念,这样会使我们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更具有艺术性,更富有感染力,更有成效,能更好地促使问题学生改变,使之及早回归主流社会。

二、李红卫《浅谈班主任心中的美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班主任如果善做明眼人,在班级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审美的因素,从而指导学生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

班级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做到“以美育人”“以情感人”,将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注重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具有审美意境和价值的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

(一)端正美育思想

作为实施美育的老师首先要给予学生的就是作为教育者本身的美。学生都喜欢老师、崇拜老师,所以教师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和文明的言行是美育有效与否的关键。

1.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实施美育的前提

美育的灵魂是对主体的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弘扬。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每一个孩子又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班主任的工作不是将学生塑造为“千人一面”,而是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也就是说,班主任不仅要关注人的一般发展需要,而且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特点,根据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来给予受教育者以有效的帮助,帮助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2.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施美育的力量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学生正处于最具可塑性的人生阶段,学生行为美的养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的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美的。“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师德师风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的行为,无形中就会给学生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这是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教师自身追求完美的行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信服自己,使学生真正理解美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二)创设美育环境

1.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环境

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在美化教室这一创造美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美的愉悦心理和自豪情感,激发其热爱集体、努力学习的美好情感。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注意与学生共创具有亲和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优美环境,把美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及身心的和谐发展。

2.给学生一个温暖的集体

一个温暖、信任的心理环境和互爱、团结的教育环境,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沟通顺畅。这样的教育环境首先要求教师做到:衣着整洁、口吻亲切、目光柔和、话语温和、感情自然、举止大方、精神饱满;学生调皮时能与他们说说悄悄话,进步时能给予鼓励,生病时能给予关爱,让孩子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其次是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全班学生团结一心,达到教育环境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使班级学生积极发展个性,获得全面发展。

(三)树立美育风格

作为班主任,对班级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学情概况、学生个性等都应该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根据班级特点,构思美育方法,做到运筹帷幄、提纲挈领、有的放矢。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作为班主任,就要对班级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喜好、特长、优点,以及发现班级学生整体的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可塑性,制订班级建设风格。让学生个个以爱劳动为美,以懒惰为耻,树立良好的班风班貌。

总的来说,根据班级特点,在班级风格的建设中渗透“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的思想,方向明确,计划落实,是班级形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的关键。

(四)创新美育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在关注班级主流的同时,班主任更应该关注一部分问题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者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充分挖掘,这是美育的灵魂所在,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同等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智慧与潜能。对此,就要求班主任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运用教育的艺术和智慧来使问题学生跟上主流、积极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理解教育的艺术的:“教育者同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热情。这件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他们在愈大的范围内复现教师自身的形象。”因此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教师要格外细心,要想办法走到他们心里去,才能保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感动、受到教育。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被惩罚着,也是美丽的”,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的教师的宽容、善良、真诚,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艺术性的教育方法,那么教师教育方法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为学生美好的人格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基础。

(五)乐于美育体验

美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体验,当他感悟到美,并且他所欣赏到的美得到大家的认可,他便会有积极的体验,更加激发起他的自信心,从而使他更乐于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请动作协调、姿势优美的学生做操给大家看,请学生观察衣着得体的学生,让学生感知着装整洁是美,搭配协调是美;还在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明白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为美……长期坚持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具体的榜样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学着去表现美。

(六)开展美育活动

美除了外在的美,还有内在的美,如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怀等,都要求老师细心发现、积极引导,利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达到在一个美好的育人环境中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熏陶。

美育效果是隽永的,一位哲人曾说过:“一旦学生成为会审美的人,其理性也就被挖掘出来,情操才可陶冶,品性才可砥砺,人格才可升华。”对于“问题学生”来说,只有让他们养成对美的追求,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转变自己,尽快回归主流社会。

他的行为在转化

郑敏杰

1.个案基本情况

小S,男,16岁,独生子女,托管生,平时在班级中有破坏行为,严重时影响教师的教学管理及其他学生的学习。

2.问题行为表现及分析

(1)问题行为表现

刚接触小S时,发现其主要有以下的班级破坏行为:

随意离座:常常在没有获得教师允许的情况下,随意离开座位,在教室内游荡,或擅自离开教室,上课要么睡觉,要么随便讲话,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在开学时,经常在上课时,故意提出要上厕所、丢垃圾、倒水、到寝室拿东西等理由,伺机离开教室。

制造噪音:小S常常会在课堂中随意大声地讲话,几乎每节课都会趁教师不注意时插嘴、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学习,给老师上课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打架旷课:学习期间经常欺负同学,纪律上自由散漫,学校生活管理期间喜好自由化、特殊化,开学初缺课旷课现象严重,逼迫家长写假条为其不来学校寻找借口,在校期间寻找机会背着教师抽烟。

(2)问题分析

每当S同学在班级中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往往会引来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而此时小S的脸上也会露出十分满足的表情,并且会望着我,希望我做出一些反应。我发现小S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班级破坏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

3.干预方法

(1)间隔强化

间隔强化,即如果目标行为在间隔时间内发生,一段时间间隔过后,再去进行强化。小S同学上课经常随意离开座位,不能专心上课,于是我对其提出上课时不能擅自离开座位,不能在教室内游荡,不随便插嘴,不影响他人,如果他能安静地坐5分钟,就给予奖励,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交给他做,给予他多一份的信任。由于小S长期受批评,不被人信任,所以渴望能转变教师对他的看法,但是又不能坚持,因此往往半途而废,由此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情结。所以当他在一节课中能达到我的要求时,我就兑现自己对他许下的承诺,安排一些轻微的工作,给予他一些机会。若他不能做到,则不对其进行强化。一段时间后,该生能够安静坐上5分钟,甚而延长至10分钟的要求,一段时间过后,守纪问题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教师对其的态度也从大声训斥转而一个眼色就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2)消退法

所谓消退法,就是对学生的不良或不适当行为有意忽视,不予理睬,使之慢慢地减弱甚至消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间隔强化效果不强的情况下,我在一段时间内采用了消退法来对小S进行矫治。小S在课堂上的一些破坏行为,往往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每当小S出现这些不良行为,他总是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似乎也希望我做出一些反应,而我这时则采用不予关注,不予理睬,漠视等消退法减少或消除他的这些不良行为。

4.效果评价

对小S同学进行干预时,先采用了间隔强化的方法,虽然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时间长了,这些强化的作用似乎降低了。于是,我改用消退法进行干预,虽然在采用消退法的初期,小S的不良行为会有所增多,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也自感无趣,于是这些不良的行为便慢慢地减少了。

经过三个月的干预,小S破坏班级行为的次数有了明显的减少,在课堂上基本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随意走动和破坏课堂纪律现象减少了,并且还能参与一些课堂的集体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