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德育浸润”

解读“德育浸润”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文中“德”的字形符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我们把浸润解读成一种方法,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一种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相互影响;由外至内,由内至外,相互融合,引领师生进行德育内化的方法。“德育浸润”就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围绕“真善美”这样一个核心的价值展开,并将这样一种价值追求渗入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之内化,逐渐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校园文化。

二、解读“德育浸润”

何谓“德育”?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

课题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汲取了营养,来丰富我们的思考,最终对我们课题中的“德育”一词进行了定义。

现代汉语中对“德育”的解释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的解释虽然正确,但是未免太过笼统。

我们又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去寻找对“德”的解读。

甲骨文中“德”的字形符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在西周金文中,“德”字添加了一个心的象形,强调了不仅要按目光直视,走通行大路的准则去行,而且必须这样去想,从而使“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正直,公开,去行,去想”这八个字把无形的”德”变得有形可触了。

中国的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内容。儒家的思考把“德”的核心价值呈现出来了,使“育”有了一定的目标。

我们再从国外的基础教育中去寻找: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

分析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觉得,虽然古今中外对于“德”的解释与理解略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德育就是教人做人,核心内容就是“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追求真善美”在今天的社会也极具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把德育定义为:教育学生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浸润”在汉语词典中解释是:液体渐渐渗入,逐渐发生作用。

我们把浸润解读成一种方法,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一种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相互影响;由外至内,由内至外,相互融合,引领师生进行德育内化的方法。

“德育浸润”就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围绕“真善美”这样一个核心的价值展开,并将这样一种价值追求渗入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之内化,逐渐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校园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