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智力活动引导七法

课堂智力活动引导七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诱发”、“引爆”作用。引导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智力活动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机制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进行逻辑性引导。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同时各种引导又往往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只有灵活地、巧妙地将各种引导交叉或综合在一起进行,才能收到“引导”的预期效果。

第三节 课堂智力活动引导七法

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诱发”、“引爆”作用。引导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一、示范性引导

在学生百思不解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要有见地有深度,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源于学生而高于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不仅要从已有水平出发,又要高于现有水平,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得学生听讲后,不仅在知识上得以释疑,更重要的是在如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等方面受到启发,在自学中可供仿效和借鉴。

教师讲整理知识结构的方法,做专题总结的方法,阅读数学书籍的要求和方法等,都应注意对学生起示范性引导的作用。

二、例证性引导

为了使学生具体理解某些概念、定律、法则,启发学生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认识。这种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具体化”能力的发展。

三、展望性引导

展望性引导是对问题的前景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对它发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而把达到这一前景的途径、方法、依旧等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当然这是力所能及的)。

四、逻辑性引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智力活动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机制(形式逻辑的或辩证逻辑的原理、法则、结构等)进行的,因此教学中应进行逻辑性引导。例如由因导果,即根据条件推测可能产生的结论;执果索因,即根据结论探察所有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除要求学生掌握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规定(下定义),对已知与未知数学条件的合理判断,以及针对数学的逻辑性强,概念之间互相联系并组成一定的结构;各种知识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也形成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结构的特点,整理一节、几节,一章或几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五、反驳性引导

学生在作业或议论中,常由于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或误解、曲解、片面理解,或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思维训练,考虑问题欠周密细致而出现失误。对此,让学生通过举反例给予反驳,说明原先的概括“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因而是错误的,进而启发学生产生寻找正确完善的答案的要求。

六、诱误性引导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选编一些题目,制造一些“陷阱”,即含有易错的因素,让学生错了,吃了“苦”头后,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诱发”学生进一步思维,以达到获得深刻而又正确的概念的目的。

七、探究性引导

当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某一点上出现停滞时,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矛盾现象或线索,提出一些设想,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富有激情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它,思考它,直到有所发现,不断地由原有思维水平提高到新的思维水平,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常用的几种方法。同时各种引导又往往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只有灵活地、巧妙地将各种引导交叉或综合在一起进行,才能收到“引导”的预期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