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封建教育的衰败

封建教育的衰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受到巨大冲击,清末的封建教育也呈现出衰颓之势,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教育内容空疏无用,科举考试弊端丛生。清朝末年的封建教育制度与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义理是以程朱理学形式表现的儒家学说,清初将理学列为儒学正宗,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占绝对优势,也成为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统治思想。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受到巨大冲击,清末的封建教育也呈现出衰颓之势,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教育内容空疏无用,科举考试弊端丛生。

(一)官学教育有名无实

清朝末年的封建教育制度与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相当完备。官学在中央有国子监,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贵胄学校;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和社学、义学等。除此之外,还设有大量官学化程度不等的书院。私学大致包含私塾和经馆等。

各级各类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大多是徒具虚名,名存实亡。作为中央官学的国子监,监舍年久失修,生徒“坐监”制度因之无法执行而取消,“考课”流于形式,连监生都可用钱捐买。八旗官学也积渐废弛。至于地方官学更是衰败不堪,府、州、县学教学活动也几于停废。教师大多年老昏庸,对学生考课也只是点点名,收取学生的“贽币”,极不称职。正如严复所说:“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1]

(二)教育内容空疏无用

清末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且范围更加狭窄,人们热衷于义理、词章和考据等,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更显空疏无用。

义理是以程朱理学形式表现的儒家学说,清初将理学列为儒学正宗,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占绝对优势,也成为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是教育的绝对法典,各类学校使用的法定教本,是程朱学派注释和阐发的儒家经典。词章以标榜古文复兴的桐城派古文为代表,强调道学的思想内容和固定的文学形式。考据又名“汉学”、“朴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最初是为了“经世致用”,克服宋明理学流于主观的弊病,后来因为清廷的文字狱,大多数学者为逃避政治,开始专心致力于考证、训诂、校勘,且往往下极大工夫于不必考之地。这些学问在封建政治相对稳定之时尚能装潢门面、粉饰太平。然而对于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来说,这样的教育内容崇尚空虚、清谈心性,对内忧外患无实无用,愈加愚昧和陈腐。

(三)科举考试流弊丛生

科举制度产生之后,封建教育尤其是官学教育便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无不受制于科举,科举考试既是统治者的一种检验教育的方法,又是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到了清末,科举考试更加僵化,内容空疏,形式专制,在字体、格式、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命题上也常出一些偏题怪题为难考生。因此,应试士子不得不死记硬背朱熹的《四书集注》,苦练小楷和八股文。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层出不穷,“通关节”、“顶替”、“倩枪”、“联号”等都是常用手段,虽然清政府防范打击严厉,但科场舞弊已成公开秘密。可见,清末的教育十分空疏腐败,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适应当时内外交困的中国社会,难以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也难以维系封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