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师生关系,语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和谐师生关系,语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上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其融洽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妥善地尊重生成,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生关系和谐,从而为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因而,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的确,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意外,教师要善于导航,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创造和谐境界,带领学生驶进美丽的港湾。

和谐师生关系,语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宋建玲

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上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其融洽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标的实现。通过实践探索,我将语文课上那些真实的错误、那些蹒跚的思维脚步,那些细节中的种种意蕴收集整理后,变成思考,变成见解,以完善我的日常教学。与和谐预约在语文课堂,是我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谐”缘何而来,以下是我的一点想法:

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语文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素养,才能使教学生动活泼,情趣横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于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到鸿篇巨著,小到一诗一词,无一不是作家人生情感体验的高度结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要善于酝酿、倾注自己浓郁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正逢我校开展感恩月活动,班队会、早晨会我们讲了大量感恩方面的故事。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并在故事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受此启发,课堂上在导入课文时,我讲了李、汪二人间有趣的故事:大诗人李白到泾县游玩时,桃花村的汪伦写了封信给他:“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上写的景色如此之美,就随送信人一起来到了桃花村。汪伦用自酿的酒招待李白,并实言相告:“‘桃花’只是一潭水的名字,这里并无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是一姓万人家开的酒店,并非一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哈哈大笑:“说得好!”李白在桃花村与汪伦等人饮酒赋诗,度过了快乐的几天。临走时,汪伦和许多朋友在江边踏足而歌,为李白送行,深情的歌声回荡在山水间,让李白感动不已,于是他当即提笔写下了这首《赠汪伦》。一个小小的故事经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激起了朵朵情趣的浪花,同学们的脸上荡漾着会心的微笑。这样的插叙,不仅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使课堂呈现一派和谐场景。

实践中,我深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除了教师抑扬顿挫的语感外,还包括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用语。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这样的和谐境界:新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是体现创新的课堂……如今我们走进新课堂,就会不断听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用语,让人如沐春风。如“请选择你喜欢的……”这是在课改背景下的新课堂老师们常用的一句话。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细细品读;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初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学习方式等,这就把学生选择的权利还给了他们。这样的课堂,我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真正做了主人,课堂又怎能不和谐?再如“请说出你自己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这样的用语,体现了一种爱意和关怀,一种平等和尊重,一种期待和激励,从而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常态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营造氛围,尊重生成是语文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成功的教学不可能是对教案的机械的照本宣科的结果。一堂课上,面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总有些地方是教师即时的调整与发挥。它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各种因素的临场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妥善地尊重生成,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师生关系和谐,从而为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尤其是对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充满灵性的人文学科,容易触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世界,能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惊人之举、奇妙之言。因而,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做教师的每天都要面对家常课,所以我更加关注语文的常态课堂,我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场景。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问:读了课题,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学生拼命举手,被叫起来却说:“我读课题读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课题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我刚想脱口而出:听清老师问题再举手。可转念一想:是啊,他问的有道理。于是,面对这个读出意外收获的孩子顺势追问:为什么不加这个“上”字,读读老人的语言、动作描写或许有发现,结果这个学生自己读出了他独有的答案——那是因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了,他是大山本身的一部分。如果课题加个“上”,将天游峰与老人彻底分离了。多么精辟深刻的认识,正是因为语文课堂这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的确,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意外,教师要善于导航,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创造和谐境界,带领学生驶进美丽的港湾。

三、善于反思是语文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新课程对老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备课,要求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在设计上苦思冥想,而且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掌握学情上,尤其要做好课后的反思与研究。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长此以往,必将与“和谐”相约。有的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答问时常常出现尴尬。有时答非所问,牵强附会;有时离奇古怪,出现错乱。教师此时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巧妙联系前后课文,寻求答案的“合理性”,使学生从尴尬中摆脱出来。记得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了相关资料。课堂上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光,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我说:“查找的资料在介绍时要看仔细了再读。”虽然课堂稍稍平息,但看着那位学生无趣坐下的身影我总觉得是个遗憾。事后,我静下心来细想:本身“司马迁”和“司马光”就一字之差,再说司马光砸缸的事我们低年级就学过,我为什么不将两位名人联系起来,幽默地指出那位同学的不足呢?于是第二天,我故意将课题写成“司马光发愤写史记”,全班哄然。我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怪我们昨天那位同学出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这么像——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我们学完写司马光的文章又学习司马迁的文章?”经我这么弥合后,课堂秩序井然,昨天那个被我批评的学生情绪高涨。说实话,私下里我为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精彩和谐场面乐了几天呢。通过反思我深感:语文课堂的和谐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面对学生答问中的偏差,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或训斥,而是及时“转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教师面对学生出错要“借机”拓宽知识面,联系前后课文,作些横向比较,辨析一、二;来源于言辞“委婉”,三个“谁让”的问句似问非问,问中有爱,很有情趣。

四、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深层追求

还记得《剪枝的学问中》有这么个说法,“剪去那些徒长枝,明年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面对文本,学生自然比较稚嫩,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认识难免也有一些“徒长枝”。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推动、帮助,需要精心修剪。笔者还记得学习《水乡歌》这篇课文在拓展时的一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指课文插图),水乡通上了电,会给水乡人带来哪些变化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说,很好的诠释了文中“新生活”一词的内涵。就在我很得意时竟然有一个同学说:“我认为通电不好,这样水乡人有可能会被电死。”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又说:“报纸上登过,一农民在家被电死,几天后才被人发现。”这显然是价值取向的问题,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唱咱水乡新生活”的深刻含义。但这确实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老师作了这样一引导:“孩子们,仅仅因为一农民在家被电死就认为水乡通电不好吗?刚才同学们纷纷说了通电使水乡人过上了现代生活,他们能收看电视,能上网,学会了科学养鱼,养的鱼又大又肥,运到城里还能卖上好价钱呢。有了知识,除了科学养鱼,还会——”学生不约而同说:“科学用电!”更精彩的和谐场面出现了,原先质疑的那位同学竟然说:“说不定,过几天的圣诞节,水乡人还会买来很多彩色小灯泡缠绕在圣诞树上,那可漂亮了。”我趁热打铁道:“现在你不仅不会为水乡人被电误伤而担心了,因为他们有了知识,会保护生命。而且连圣诞节这样的洋节他们也不忘乐一乐,生活质量高了,人也变得有情趣了。所以文中是怎么说的?”学生有感而发:“唱咱水乡新生活。”在这个“峰回路转”的场面,教师以阅读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和感召着学生,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是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表达,但这不等于可以偏离于教学目标,游离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外。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当学生的独特感受进入误区时,要及时地点拨、引导和纠正,而不是听之任之,我认为这是深层次的和谐师生关系。

与“和谐”相约在语文课堂是我所追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