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数学课堂因有效操作而精彩

让数学课堂因有效操作而精彩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也表明,中国孩子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乐学、想学,在有效的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胶带、瓶盖、水杯、直尺、线、线绳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实践探索,孩子们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西夏区第九小学 徐占清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足以说明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有人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有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其中两个不足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现实也表明,中国孩子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其原因是我国中小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跨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形象思维之间的鸿沟呢?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正是跨越这条鸿沟的一座桥梁。

一、通过有效操作让孩子想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带题做课”活动中围绕“优化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由我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出示一些数字1、2、5、6、7、8、9、10,让学生打一成语,学生猜出“丢三落四”后,老师提出“在一至十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引导学生用这两个数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再写几个与这个算式结果相等的除法算式,引出商不变的性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猜想分数有什么性质?有同学就大胆猜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猜测成立吗?我们需要怎么验证?”这一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立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分析、去思考。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假设、推理、验证、交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经历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自主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验证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猜想及要注意的问题(0除外)。操作过程中,大家很主动,接受得非常快,而且牢固。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们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验证猜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轻松、愉悦的数学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想学,在有效的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这种有效操作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二、通过有效操作让孩子要学

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数和形的,要做到数形结合。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交流、推理、概括、总结,不但能轻松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胶带、瓶盖、水杯、直尺、线、线绳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我手执溜溜球不停地甩动形成圆的轨迹,设疑:“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是啊,这个圆的周长怎么量呢?”孩子们发出同样的疑问。“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个量有关?”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实践探索,孩子们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公式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变玩具为学具,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溜溜球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动手操作都来得及时,收得恰当,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和开放性。这样,有效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通过有效操作让孩子会学

新课标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同行总是希望孩子们的思路跟着老师走,总担心自己的思路被孩子们的问题打断,真正留给孩子们思考、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学习了新课标才意识到我们要构建开放性、多维度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把学习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还应该积极创设机会供孩子们自主交流、探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有效动手操作是培养数学思维的一个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选、深挖操作材料,让它最大限度地为多维度的课堂服务。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得知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上下底之和加侧面积。“那么,圆柱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什么图形?”孩子们大胆猜测,我不急于给他们下结论,而是让孩子们根据猜想动手验证。利用手中的卷纸、茶叶桶、矿泉水瓶等学具,一个孩子说:“矿泉水瓶商标沿接头剪开侧面就是一个长方形!”另一个孩子说:“我们用卷纸沿着接头先垂直画了一条线段,然后再把它展开,侧面就是一个长方形。”又有一个孩子说:“也可能是正方形!”正在这时,有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斜着剪下侧面,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是啊!还可以剪成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既反映了圆柱的侧面积的难点与重点,又表达了孩子的认知冲突。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孩子也纷纷提出同样的疑问。“这可怎么办?”我故意问。短暂的安静过后立刻就有同学激动地说“虽然是平行四边形,不过通过转化也能得到长方形!”课堂达到了高潮,我又问:“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孩子们立刻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用圆柱形卷纸进行实际操作,孩子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因此,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能推导出来是底面周长乘高。孩子们利用生活中常用的卷纸通过动手操作就得到了抽象的数学知识,真正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因何而动”,该“如何而动”,为学生创设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环境,让他们大胆操作,勇于质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做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有效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会学”。

四、通过有效操作让孩子创新

《新课程标准解读》提出: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新动力,只有动手操作,才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动手、动脑、动情的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造源于实践,课堂上只有不断地动手操作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动手操作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安排综合实践作业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中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超市想把2盒长宽高分别7cm、4cm、10cm酸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同学们一下活跃了,操作得更有劲……快下课时我又问“4盒呢?”作为课堂的延伸。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内化。通过这一有效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创造机会,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思考,放手让学生操作,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让数学课堂因有效操作而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