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你的人生因普通话而精彩

让你的人生因普通话而精彩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普通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现在又有些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讲课时使用方言,我个人认为这违背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不符合教师的标准。这一现象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师生关注的重点都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言语交际能力的习得和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课堂中急需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言语交际能力。

让你的人生因普通话而精彩

王鸿霞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

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呼唤教育与时俱进。普通话的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话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使学生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作为一种工具,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普通话是发展的需要

从上幼儿园时起,孩子们就开始跟着老师练习ɑ、o、e的发音,学说普通话。马海林教授说:“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意义对于下一代来说远远大于成年人,而学校显然是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场所。如果教师们的普通话不过关,那么受影响的除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那些孩子们。”可见,普通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现在又有些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讲课时使用方言,我个人认为这违背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不符合教师的标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或者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这一现象极大地阻碍了我们推广普及普通话。还有些孩子地方方言太浓,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一次,有个同学跟我说起那天班里的趣闻:今天老师讲评作文,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玻璃盖烂了”。老师让大家猜猜,这“玻璃盖”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说:“就是盖玻璃的盖子”,教室里一片哗然,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其实,这位同学是说:膝盖破了。听了老师的话,大家一片茫然。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类似的故事:从前,有几个妇女一起到外地,在坐车的时候其中一个妇女掉队了,没能和大家一起上车,她着急的大声喊:“让我也上去,我们是一搭里来的(一块来的意思)”,别人仔细看看纳闷地说:“意大利的人,黄头发,蓝眼睛,他们是黄皮肤黑眼睛,怎么是意大利人呢”,孩子们听后,哄堂大笑。后来经过老师的解释才知道,原来这些人都是宁夏人,说的是宁夏的地方方言,作文中用方言,大家都看不明白,会弄出笑话来让作者处于尴尬的境地。

中国地大物博,存在五十六个民族,这是各种方言得以产生的基础。中国内部的方言较为复杂,各方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北方的人听闽、粤方言,因而,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种方言的差异性,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据报道方言土语目前正困扰着一些高等学府的学生。高校教师的南腔北调让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上课“猜”老师发音,下课找同学对笔记,强烈要求老师上课要讲普通话,一些老师的课虽然讲得很好,但就是因为一口难懂的方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效果。这一现象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课堂上常闹出一些笑话:地理教师分不清“常州”和“沧州”的发音,南京人则“河南”和“荷兰”分不清,学生搞错了地理位置。政治经济课,广东籍教师反复讲“西游记”,同学们摸不着头脑,师板书,方知是“私有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字词加深理解,适当巧妙地运用一些方言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普通话教学,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和校园内各种场合坚持使用普通话,要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

总而言之,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教学媒介之一,应用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普通话的恰当使用也就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二、学习普通话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需要

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师生关注的重点都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言语交际能力的习得和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课堂中急需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言语交际能力。

(一)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看普通话教学

要理解普通话课堂中的“情境”教学,首先要理解“语言”和“言语”这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实际应用时常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就人们一般的使用频率来看,“语言”要多于“言语”。比如说,在语文课上,老师常常会提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公共场合也可以看到“请使用文明语言”的标签;在朗诵演讲比赛中,我们也常会用“语言精练”或是“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说法来评价某人。但实际上,这三处所用的“语言”都应该替换成“言语”才妥当。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此作了区分。所谓“语言”,是指全社会成员在具体的言语使用中总结出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是抽象的存在的,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西班牙语,都具备这样的相同属性。所谓“言语”,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某种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实际运用。“语言”通过“言语”的使用体现其规则和意义,而“言语”一旦离开“语言”设定的规则,就会无迹可求、无章可循。这正如“人”是个抽象的概念,但是生活中的男女老少却是活生生的存在,虽然在本质上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每个人因为牲别、年龄、种族、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会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通过符号来传递和理解信息。符号往往包含着某种主观意味或心理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和情感内涵,并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规则技巧在其他情境中加以正迁移,从而灵活运用。

(二)普通话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设计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情境”一词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境地又解释为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根据词典对“情境”的解释,在普通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发好每个音节或每个词语读音的同时,更要创设一种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言语组织中将学到的词语反复、灵活地使用。因此,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前预热—创设具体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组织学生评价—教师给出改进建议”这五大环节来实施教学。

1.学习前预热

师范专业都是将普通话课作为基础课程来开设,这就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基础课程”的想法。如果学生带着这种心态走进课堂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有保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笔者每次上普通话课前,都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段音像资料片,包括:名家名篇朗诵、全国普通话大赛、各种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以及电影经典片段等。学生在观看这些资料片时,注意力很容易从上节课的疲惫状态中恢复过来,而且资料片中普通话的优美音韵和表演者声情并茂的表达,能激发起学生对普通话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在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可组织几名学生上台进行“基本功大比拼”,比拼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策划和安排,要涉及语音基础知识、辨读词语、朗诵试文、即兴演讲、才艺表演等。这一环节能很快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上台进行比拼的过程中,提高了心理素质,获得了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威廉·巴特尔·叶芝有句名言:“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如果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心中学习的火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2.创设具体情境

在传统的普通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语音词汇的学习和训练,却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交际情境,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语音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言语交际中,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身边的“情境”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我在创设具体情境的环节中做了如下尝试:将普通话课堂中学习的语音、词汇及诗歌、散文朗诵与季节、节日、地区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特殊情景联系起来,比如在春天,教师在教会学生发好“春”这个音节的基础上,可以组合一些描写春天的词汇如“如沐春风”“春风化雨”等;诗歌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散文如:朱自清的《春》《匆匆》等。这些优美的诗文不只可以使普通话语音练习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比如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读描写母爱的词语、诗歌和散文,还可以通过观摩反映母爱题材的电影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挚情感的推动下用普通话讲述发生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在讲授到朗诵、演讲、辩论时,可以在课堂上举办朗诵会、演讲比赛和小组辩论赛,多种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枯燥、呆板的词语正音练习中解脱出来,在提高发音水平的同时,在情感上受到陶冶,使言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

建构主义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协作式学习包括讨论、交流,通过学生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练习内容的理解。普通话教学侧重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传统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每次授课需要讲解和练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将学生分组,每组在进行自学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讲解。这个过程把学生推到教学的前台,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字词正音练习阶段,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和“学生范读、其他学生跟读”等方式交替进行。

4.组织学生评价

建构主义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认为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不应只局限在分数的评定。在课堂练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评价包括个人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和做出的贡献,最终是否达到学习的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又能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录音软件和数码摄像机将学生的声音和图像录下来放给他们听,然后组织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先看到优点和进步,再指出缺点和不足,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给出改进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针对薄弱环节布置补充学习与练习,深化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语言是一个人智慧的反映,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和谐、精神愉悦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随身携带的基本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高等师范专业开设普通话课程,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发准读音,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言语技巧和言语交际技能。我们提倡在普通话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正是出于此目的。

三、学习普通话是未来教学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提出了“书同文”,把标准化的、定型的汉字推广到全国。人们对方块汉字的认同心理产生的强大合力,将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历史上虽然几度诸侯割据、军阀混战,文字始终是统一的。几千年来,方块汉字得以保留、发展,说明语言文字的统一、规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推广”普通话的势头有减弱的趋势,一些沿海发达省份更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粤语时髦”。某些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故意带“港台腔”,某些影视作品、晚会中的地方话也越来越多,许多公共场所、学校不能以讲普通话为主。而某些“歌星”、节目主持人对“港台腔”的模仿,对青少年语言造成误导。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这种语言文化现象是短暂的,成不了主流,因为归根结底它只是小农经济和狭隘的地方观念的反映,会阻碍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方言复杂,这不能不说是“推普”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推普”工作的不重视。不少人认为,只要说话别人听得懂就行了,无需讲求发音、吐字是不是清晰、标准,语法是不是规范。甚至一些人认为学说普通话是拿腔作调,是对乡音、乡情的“背叛”。其实,“推普”并不排斥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而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提倡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这完全是从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出发点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处理的日趋拓宽,语言文字传输距离的逐渐加大,“推普”的重要性、迫切性进一步显现出来。

目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推普”的重要性。香港的“普通话热”经久不衰,许多中小学已把普通话列入教学课程。据报载,北京一家港资公司招聘员工,对前来应聘的一北京青年各方面的表现都很满意,但未被录取,其原因就是他讲话时的广东腔,老板以此原因未录取他。

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都提出了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因此,“推普”已不仅仅是国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而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在当前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更要传播中华文化,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

总之,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的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无穷的享受。让普通话成就你精彩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