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心协力办好学校

齐心协力办好学校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防治非典办公室坚持每天将学校防治非典工作有关情况向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区防治非典办、疾控中心报告,截至6月9日,我校累计报告各种文字和表格材料230余份。同时,将各小组和各学院的防治非典工作情况及卫生部公布的当日疫情等情况及时向校领导和全校师生通报,确保了信息畅通。截至6月5日,学校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防治非典工作。

同舟共济 齐心协力办好学校

今年6月,是江汉大学迁入新校办学,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关于学校“九五”以来,特别是筹建以来的工作全面总结准备在教代会上向大家报告,报告前还将征求意见。这里我受学校党委、行政的委托就学校近期的防治非典、教学科研、毕业生就业申报硕士学位等4项工作情况向大家进行通报。

一、关于防治“非典”工作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如军情,它考验各级组织的快速应对能力。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典,我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原则,围绕“严防死守,坚决不让非典进入江汉大学美丽校园”的工作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确保我校截止今天未发生非典病例和疑似非典病例,保障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基本情况概括起来表现为十个到位。

1.领导重视到位。4月21日学校收到上级文件后,校党委认真研究部署了我校的防治非典工作,指出防治非典工作是事关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学校稳定发展的大事,并成立了江汉大学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后更名为指挥部)。由罗书记和我任组长,柏校长、顾书记、校务委员沈汉成、邓院方、王南南任副组长,并由邓院方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2.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到位。学校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制,成立了校、院、班级三级横纵交错的立体防治非典工作网络,制定了《江汉大学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实施方案》、《江汉大学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宣传教育到位。学校加大了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在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立了30多个宣传点,通过广播台、校园网、校报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报道。截至6月9日,学校共印挂横幅12条,印发宣传单21500张,校报20000份,宣传手册300本,发放、张贴宣传画360张,制作专用宣传栏10个;对外新闻报道3次,对外报道我校外籍教师的防治非典工作1次,校广播台播放有关信息累计达18个小时。

4.预防、消毒措施到位。建立了学校预防消毒网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消毒方案,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做好预防消毒工作。耗资近16万元组织人员连续5天加班加点熬制预防中药,免费供应全校师生服用。学校累计购买消毒药水2700公斤、消毒药片4万片、口罩10542个、体温计4910支、消毒烘干机1台、防护服50套,为每个学生寝室配备了1支体温计、每个教职工发放了口罩,同时为身体较弱及贫困学生发放口罩3000个。

5.医疗检测、隔离、应急措施到位。学校先后投资37万余元为校医院购置X光机等设备、开设医院留验隔离室,设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保证最短时间内对发热可疑师生进行认真的检查、排查、留验观察,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截至6月9日,学校发热门诊共接诊发热病人120人次。5月9日,市防治非典指挥部检查了我校医院发热门诊,给予了高度评价。

4月下旬,学校还将学术交流中心三楼设立为医学观察隔离点,对从广东、北京等非典重点发生区域回校的25名学生进行了隔离观察,免费提供食宿、报纸,并组织专班负责做好被隔离学生的思想工作,安排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5月份,学校防治非典办的同志两个晚上启动应急工作预案,通宵达旦工作,得到了市、区防治非典指挥部的肯定。

6.门卫控制、清查传染源工作基本到位。学校制定了《江汉大学校门出入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全面、详细部署了全校的门卫控制工作。从4月24日开始,我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除2号门外,其余大门一律关闭,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出入,所有人员和车辆一律凭有效证件出入,并对有关入校人员测量体温。在柏校长、邓院方校委的领导下,在开发区公安分局的支持配合下,还两次深夜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封闭了学校附近的8个网吧,有效地阻止了非典的传染源进入校园。

7.学生管理基本到位。学校防治非典办以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三个部门为主,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工作网络,全面推行“一日生活制”、早晨检查、晚点名、“零报告”制度,密切掌握学生动态,特别是对在外实习、找工作等离校学生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精心安排好学生“五一”期间留校的学习、生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好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在防治非典期间,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了处理,共处分违纪学生168名,其中通报批评90人、警告72人、严重警告6人。

8.信息通报到位。校防治非典办公室坚持每天将学校防治非典工作有关情况向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区防治非典办、疾控中心报告,截至6月9日,我校累计报告各种文字和表格材料230余份。同时,将各小组和各学院的防治非典工作情况及卫生部公布的当日疫情等情况及时向校领导和全校师生通报,确保了信息畅通。

9.对战斗在市抗非典工作第一线的家属及我校防治非典工作人员慰问到位。学校领导多次对我校有两名家属战斗在市抗非典第一线的教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对他们今年要参加高考的两个孩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学校领导不但经常到防治非典一线检查、指导工作,而且多次到校医院、防治非典办、控制组等处慰问我校防治非典工作人员。

10.防治非典人员、资金到位。截至6月5日,学校累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防治非典工作。参加到防治非典工作的专班人员达45人,每天值班、值勤、后勤保障人员有80余人。

二、关于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上半年主要做了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改革等5项工作。

1.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夯实学校发展基础。学校是紧贴武汉市“五大产业基地”、“三大优势行业”的建设目标,在做好原有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新申报专业的调研和论证,拟于9月份向省教育厅申报2—3个新专业。2003年招生增设了11个新的专业方向。如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加了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方向;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增加了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机械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加了物流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方向;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增加了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增加了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等,以增强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2.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研究。修订、编写全校共计100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立各专业执行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拟在10月份完成并编印成册。为贯彻教育部“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一的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决定配套建设100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取部分校级精品课程达到省级优质课程标准。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出台了《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的管理办法》。4月17—20日由我校作为经济管理类课题的牵头单位承办了经济管理类课题参与学校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及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学校4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分工,已拿出了研究方案,正在按计划进行。我校为3个课题组织单位,相关学院都参加了活动,正开展研究工作。

3.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分批分期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从4月中旬至5月底,在全校青年教师中开展了“上好一堂课”教学竞赛和获奖教师教学观摩课,得到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青年教师的热烈响应,评出了外语学院教师周昕、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漆燕等两名教师为一等奖,还评选了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在校内产生了良好反响。

本学期开始启动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以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本科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一线,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精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按省教育厅文件,由各学院推荐,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确定艺术学院王心耀教授为我校向省推荐的教学名师。

4.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改革,组织专班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学校改革试验班培养方案,并决定于今年暑假对5个试验班的学生进行外语强化训练。为了加强沟通,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反映和要求,改进教学工作,首次在学生中建立学生信息员网络,聘请300名学生定时收集反馈有关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教学一线信息,使学校和任课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积极探索管理模式,推进管理规范化。学校为了积极探索校院系三级建制和校院两级管理下的教务管理模式,提出建立三大系统的构想,即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保障系统和教学质量保证系统。修订和努力完善《江汉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江汉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等相关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加快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了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完成了市重点实验室迎接检查主要准备工作。

在科研工作方面,今年重点加强了科研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1.认真修订学校科研工作规范和科研管理基本制度,力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与江大特色。

2.着手对内设科研机构进行整顿,规范11个校内科研机构,发挥学校整合搬迁后群体科研优势,努力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组合。

3.为提升学校科研工作水平,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完成了国家、省、市年度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共申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2项、省自科基金项目15项、市科技局项目16项,重点抓好学校薄弱领域(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群体攻关,力争有新的突破。

二是完成了国家、省、市社会科学项目、市教育科学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市社科基金项目18项,市教育科学项目8项。

三是完成了22项在研项目的检查,组织完成了11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的验收、鉴定工作。

四是完成了省(5项)、市(7项)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及市社科项目(34项)、市教科项目(15项)优秀科研成果的报奖工作。其中已获教科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五是参加广西科技成果展,展示项目20项。

三、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

今年,我校共有50个专业3059名毕业生(不含各类成人毕业生及挂靠我校办学的毕业生),其中师范生有652人,占21.31%;定向生有24人,占0.78%;普通生有2383人,占77.91%。来自武汉市的有2387人,占78.03%;来自省内地市的672人,占21.97%。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人,毕业生的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增幅达46.2%,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实行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做好我校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半年,我校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方法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1.扩大宣传,广泛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尽管受非典影响,我们在市政府协调下,多方争取,四面出击,先后与610多家用人单位取得联系,搜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1400余条。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向用人单位宣传我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积极推荐我校毕业生就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以备用人单位随时挑选。

2.积极培育与建立以校园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我们把以校园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平台,加以培育和巩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与各类用人单位进行实际接触、展开探讨,开辟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先后组织各类校内供需见面会、招聘会20余次,前来参加招聘的单位近200余家,深受毕业生欢迎。

3.认真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就业意向,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和集中咨询活动,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教育学生认清形势,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并鼓励学生到基层锻炼。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工作。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但就业率目前尚只有40%左右,还远未达到往年同期水平。下一步学校结合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力度,积极拓展市场,同时要求各学院、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建立校院两级目标责任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各学院、各部门的工作目标,统一思想,克服畏难情绪,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计到8月底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可望达到50%。(上周全省高校平均已达60%以上),恳请在座的各位进一步关心支持这一工作,帮助学校出谋划策。

四、关于硕士学位的申报工作情况

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学校罗书记等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因为如按常规走路,要等7—8年乃至10年以后才有资格申请,那样会带来影响办学层次、水平提高和人员稳定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从2002年7月到2003年6月,作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和较好的成绩。一年来主要抓了五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开展调研,为申硕做准备。先后由我和桑校长、李国其校委带队走访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省政府、省教育厅有关部门、专家,在北京向部长、司长、处长,在湖北向省长、厅长、处长、学位办请示汇报,进一步摸清申硕的程序、要求及操作步骤,同时了解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程序和相关政策,争取上级支持;还前往武汉科技学院等高等学校了解学习申硕经验。

2.积极准备申硕材料。2002年9月,学校组织5个申报硕士点的学科填写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主要学科、专业简况表》,为了增加申硕的成功率,填好表格,各学科点的负责人及有关教师精心填写,召开申硕材料专家咨询会、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会,汇集核准各项数据,对申报表中的关键性文字材料反复征询专家及校领导意见,修改达10余次,最后提交学校申硕领导小组定稿,申报材料最后于12月底上报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3.主动积极向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省政府学位办、省教育厅请示汇报,争取申报资格。由于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时间较短,同时也没有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而按照国务院规定:“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应已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且已授予10年以上的学士学位,培养质量较好,办学效益较高。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并通过。”根据这些规定,我校这次不具备硕士点授权单位的基本申报条件。为此我们到北京向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领导当面汇报,说明我校是四校合并的新校,情况特殊,合并前已有20余年的本科办学历史,且部分专业培养了研究生,在成立新江汉大学时,全国高校设置评估委员会的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评估,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办学条件,2002年10月,省学位委员会对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评估时给了92分的高分。与此同时,我们还向王少阶副省长、辜胜阻副省长,省教育厅路厅长、陈副厅长、省学位办领导反复汇报。后来周济部长同意我校培养本科时间可连续计算,省学位办同意我校作为申报单位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这已迈开了重要一步。

4.积极走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并汇报情况。今年3月初,桑建平副校长亲自带领研究生处及科研处有关同志前往北京、天津、南京、广州、成都、重庆、长沙等地走访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聘请的有关专家,向他们汇报我校的特殊情况,积极争取他们的指导和支持。许多专家给予了我们极大地支持和帮助。据侧面了解,国务院通讯评审情况,我校的单位评审结果在全省9所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居于中上水平;在全国13所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的综合性大学中,居于中上水平,据说,我校的文艺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其分数而言,已通过一审通讯评审。

5.积极争取省、市政府以及知名专家的支持,据理力争。6月初,我与桑建平副校长、李国其校委带领研究生处的同志拜访了主管教育的副省长辜胜阻,袁善腊副市长还带领我们求助我省的国务院原学位委员会委员,争取到了杨叔子院士和赵鹏大院士亲自为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事向国务院学位办致函。省政府正式发文,武汉市政府也就我校的特殊情况致函国务院学位办,请求对我校给予特别的支持。袁副市长还带领我们亲自到北京拜访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王亚杰,我们又请教了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谢桂华,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教育部领导最后明确指示:江汉大学的办学条件还是基本达到了硕士授予单位的要求,由于指标问题,今年不能批准,但某些学科可以挂靠其他大学招生,请学位办给予安排指标和挂靠单位。因此,尽管未取得正式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但可以看出,这项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从2004年起就可以用学校自己的指标招收研究生了,同时也为下一次正式申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主要是给大家通报一些情况,供大家参考,殷切期望大家献计献策,继续大力关心和帮助办好学校。

(在民主党派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2003年10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