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名校长为我搭建成长的攀梯

市名校长为我搭建成长的攀梯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校长来到仁爱中学,是我工作的第两个年头,那时候的我还在教务处“打杂”。朱校长高度重视教师的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学校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教师读书社,吸收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共10人作为读书社的首批成员。学校成立教师读书社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读书种子”,并发挥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带动全体教师读书。

名校长为我搭建成长的攀梯

“好父母、好老师、好老板”,这是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认为的人生三福气。当然,好老板也可以理解为好领导。我走上工作岗位十年,把我招聘来的李德军校长半年后调离学校,对我的影响并不大。应该说,对于走上职场的人来说,碰到好领导应该是好福气,可以这么说,我的福气很好,我碰到了两位好校长,他们都在仁爱中学担任校长期间评上了宁波市名校长。

毛志挺现任镇海区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2002年7月起担任仁爱中学校长,任职6年后调离学校。虽然说他现在是局长,但我还是觉得喊他毛校长来得亲切。

毛校长来到仁爱中学,是我工作的第两个年头,那时候的我还在教务处“打杂”。毛校长到任时,是教育硕士,这在当时的校长中还是凤毛麟角的。毛校长对教育科研非常重视,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实施了“教科研工作量”制度,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纳入到教学工作的范畴,为教育科研正了名。从此,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撰写教学论文不再是副业,而是和教学工作一样的主业,为“科研兴教”、“科研名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然,限于中学的教育教学实际,“教科研工作量”制度实施封顶,教师拿到教科研满工作量,相当于拿到十分之一的教学工作量。教科研工作量的奖励在每月的奖金和年终奖中都有所体现,让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多得实惠。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量制度进一步激发了我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在学校实施教科研工作量制度的六年中,我年年拿到教科研满工作量。可以这么说,教科研工作量制度的实施,对于引领我走正教育科研的路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2003年6月开始,我进入学校教科室工作,教科室主任由分管副校长兼任,具体工作由我负责。进入教科室工作后,我撰写的《仁爱中学创新教科研奖励机制——教师撰写论文也算工作量》在《东南商报·教育周刊》上刊登。我也开始逐步走上了提炼学校办学特色亮点的道路。

毛校长自己酷爱学习,为了推动教师阅读专业报刊,他在教师大会上公开表扬自费订阅专业刊物比较多的老师。2005年,他还利用教师内部分配改革方案修改的机会,为教师发放了一种特殊的“福利”,那就是“教师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从2006年正式实施。原先我就自费订阅专业报刊,学校有这样的激励政策,我订阅专业报刊的积极性自然就更高了。事实上,优秀的专业报刊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2005年11月起,毛校长还推出了“校长推荐文章制度”,就是每周以校长的名义推荐一篇优秀的文章给教师学习,并在文章的下面写上校长读后启示。当然,校长推荐文章并不一定由校长本人推荐,全校教师只要读到好文章,都可以推荐给校长,然后再以校长的名义推荐给教师学习。毛校长做事的认真,可以从校长推荐文章的学习上窥见一斑。自“校长推荐文章制度”实施之后,每周推荐一篇文章给教师学习,毛校长从来没有间断过。如果碰到出差等特殊情况,他都会提前把文章准备好,并写好校长读后启示。每当毛校长确定本周的推荐文章后,我就负责把文章处理成电子稿,或从网上搜索,或进行扫描,然后把电子稿打印出来,交由毛校长写读后启示,毛校长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学校工作的实际,写上读后启示,然后由我把他写的读后启示输入电脑,然后他再审阅定稿。他对学习的认真劲让我非常感动。后来,《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用超过1000字的篇幅以“校长和老师一起读文章”为题对“校长推荐文章制度”进行了介绍。

在毛校长的影响下,我的阅读也更加积极主动,在阅读中不断扩大视野,提高专业水平。

朱继幸校长2008年8月调入我校,他也是一位学习型校长,同样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他到任后,提出了“育人是目的,教师为根本,科研须先行”的办学指导思想,使“科研兴校”的作用在办学指导思想中直接体现了出来。

朱校长高度重视教师的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学校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教师读书社,吸收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共10人作为读书社的首批成员。学校成立教师读书社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读书种子”,并发挥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带动全体教师读书。我有幸担任了教师读书社社长,承担了培养好“读书种子”的重任。

在阅读过程中,我推荐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陈桂生的《课程实话》、吴志翔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等优秀的图书开展共读。在共读的基础上定期召开读书沙龙活动。朱校长对读书社的活动非常支持,每次读书社的活动,他只要有空,都会来参加,耐心地倾听读书社老师的读书感悟,并畅谈自己的感言,勉励大家通过读书不断成长。

2010年8月,在原有的教师读书社的基础上,学校还成立了教师写作组,吸收了24名新成员,并纳入到读书社统一管理,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

朱校长自身也非常爱学习,在他的案头,摆放着《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报刊,并经常翻阅。他对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经常和大家交流一些教育问题。他还经常说,学校的做法,教科室要论证一下。这样,也更加促使我好好学习,使我不敢懈怠。

朱校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青年教师满师即骨干、中年教师成中坚、老年教师成专家”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要求教师们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追求。为此,他还先后为孙明达老师、张和老师、林敏平老师举行了以他们个人名字命名的教育思想研讨会。我对教师个人是否有自己教育思想的研究,就缘起于这样的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召开。

从2009年的寒假开始,朱校长在每年的寒暑假都给全校教师发一本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吴非的《致青年教师》、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另外,教科室联合党支部和工会,每年举行两次读书征文活动,优秀作品选送参加省级比赛,有力地推进了书香校园的建设。

朱校长还非常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开展了“校园项目研究”,让学生在研究跟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的小课题中,参与研究实践、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作为教科室主任的我,对于学校这样的做法也非常关注,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我的素养。

朱校长还积极给我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有了参加《教师博览·原创版》重点作者座谈会、参加全国生命化教育研讨会、参与省教育通讯员培训班的机会。通过培训,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因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得力,朱校长作为浙江省中学校长的唯一代表,去北京参加教育部绩效工资改革座谈会。他勤于思考,结合绩效工资改革中出现的中层津贴问题,撰写了《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实施中层津贴合适吗?》一文,在《宁波教育干训》上刊登,给全市的校长提供参考。朱校长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思考,让我对绩效工资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2011年3月,朱校长还作为宁波市唯一一名初中校长,参加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朱校长从在高级研修班学得很用心,这次学习让他对教育的很多问题有了更系统的思考,我也从他身上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感谢两位宁波市名校长,他们给我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让我实现了服务学校和发展自我的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