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地方

学校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地方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整个教育经历。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被认为是测量大学教育质量时有较高说服力的“过程性”指标。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程度。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也为高校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提供了诸多有价值和值得借鉴的思路及方法。

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思考

余 婕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商学院,200083)

一、引言

学习性投入这一概念源于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乔治·库(George D.Kuh)提出来的。它是一个测量学生个体在自己学业与有效教育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学生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整个教育经历。如何衡量教育质量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测评(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NSSE)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测量和保障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被认为是测量大学教育质量时有较高说服力的“过程性”指标。因为大学生投入那些具有教育目标的有效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是唯一能够最好预测其学业状况与个人发展的指标。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程度。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也为高校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提供了诸多有价值和值得借鉴的思路及方法。

二、关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

关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可以很好地帮助高校转变看待教学质量的视角,也对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

(一)要求将质量关注的视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目前,高校在质量建设方面更多地还是在强调学校主体,强调学校要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如何学以及学习性投入等内容的关注则比较欠缺,缺乏从学生角度来思考教学问题和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为此,在思考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时,应将关注的视点从学校主体更多地转向学生主体,通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来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学生,才能从行动上予以落实和保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育质量才有保障。

(二)要求将质量保障的焦点从资源获取转向资源利用

各项资源是高校的物资基础,也是办学质量的保障。高校一方面要重视资源的获得,这是大学办学的必要基础,也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更要看已获得的资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的情况以及用到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方面的程度,只有切实发挥资源的效用,才能让资源与教育质量密切挂钩。

(三)要求将质量监控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

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转换视角,将质量监控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因为结果是无法控制的,也是无法提高的,而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只有过程控制好了才会有好的结果。为此,应特别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包括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的过程管理与监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和投入程度的监控等。

三、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因素很多,概括来说,可分为人为主观因素和环境客观因素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共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学习性投入。

(一)人为主观因素

1.学生因素

首先,求知意识的强弱。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则可能体现为学习性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1)学习中过于被动依赖,认为教师言行就是正确的,课本就是真理,对老师、对课本都是多服从、少质疑;(2)课堂参与意识欠缺,课堂上缺乏主动思考和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3)课外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度和广度,理解不够透彻。

其次,自身性格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与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课堂学习中的言语活动与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关调查显示,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对课堂提问、课堂质疑、主动做口头报告、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合作等课堂活动更感兴趣,在课堂参与过程中也会非常积极和主动。相反,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稳定、独立、谨慎,大多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对课上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讨论交流兴趣不大,甚至持恐惧态度。因此,性格内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课上的积极发挥与参与。

最后,同学的态度影响。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力等都可对同伴有影响作用。一部分学习性投入不强的学生对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行为的理解存在误区,错误地把在课上的提问、回答以及和老师、同学的讨论交流理解为“出风头”、“抛头露面”、“高调学习”,并将具备主动学习行为的学生定义为“另类”。这些错误的想法和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挥。

2.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观念存在误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甚至部分教师仍放不下架子或存在自认为自己就是权威的错误思想,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进行质疑或讨论。这无疑制约了学生学习性投入的程度。

其次,教学模式的影响。表现在:(1)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局限于“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而不善于利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问、回答、讨论的兴趣与欲望。(2)部分教师对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这一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教学活动设计不够丰富、内容比较单调,学生进行课上提问、做报告以及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的时间得不到保障。(3)部分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对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复习和延伸阅读做出明确要求,形成学生课外缺乏学习任务的状态,这必然会降低不自觉投入学习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

(二)环境客观因素

1.学校环境因素

与学校情境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1)学校的规章政策环境。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政策、对学生采取的奖励惩罚措施以及学校的管理政策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一所学校的宏观政策也能一定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例如,学校的奖学金激励措施、奖励机制、惩罚措施等都可以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朝着优良的行为发展是最终目的。(2)学校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设施、教师的构成及学校的周边环境等。硬环境在各种学校情境因素中是最容易有所改进的,但其改进必须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良好、完善的硬环境为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供了物资基础。(3)学校的软环境。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校训、各项活动的组织以及学习的整体氛围。不同的校风、校训能够滋养出风格各异的校园文化和生活理念,这些文化和理念同时也对大学生投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学情境因素

与学习投入有关的教学情境包括:(1)师生关系。如果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支持是一个鼓励性的暗示,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追求成就目标的努力程度以及遵守学校规章和提升自觉性的程度。另外,师生关系在课堂行为中也有潜在的影响。当师生关系处于良性互动时,师生双方是通过各自的共同努力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的;当师生关系不和谐时,良性互动则很难进行,这时师生的课堂行为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2)班集体。班级的大小、人员组成、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产生深远影响。(3)合作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增加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并增进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铺垫,合作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中的合作形式主要以小组分工为主,这是一种强制规定了的合作,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或小组实验,然后各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中起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且权衡整个过程。

四、提高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的学业挑战意识

挑战性知识和创造性工作对学生学习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将良好的自主学习设施和氛围提供给学生。增强大学生的学业挑战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学习的高标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量身定制学业挑战任务。

2.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形式,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设置成“过关”的模式,让学生以“通关”的形式一关一关地攻克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

3.引导大学生学会适当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充分、合理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提高师生互动水平

师生互动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帮助高校将质量的关注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将本科教学从单向式的教师主导转向双向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主导,从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转向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教书”转向“育人”。有效的师生互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迷茫,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关注互动程度如何和互动频率怎样。

师生互动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学生“不敢”主动与老师互动;也有老师在“科研重、教学轻”的政策导向下或基于个人原因忙于科研而“不能”与学生互动,甚至有老师认为“教书”是职责所在,“育人”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不愿”与学生互动。

提高师生互动程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使教师树立起“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这样教师才会更加关注学生,师生将在互动中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收获共同成长的喜悦。

2.师生互动要求变革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具有严谨的专业知识,还要用丰富的语言、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也要更加注重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生活动,融入学生之中,多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这样可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为师生互动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4.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或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指导与帮助。

5.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校园网络资源,为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提供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主动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在现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意识与合作精神,积极、适时地创造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

2.学校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有效地融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制度层面保障主动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例如,规定每个班每学期组织主动合作学习的频率与成效,并将学生在主动合作中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例如,学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各种知识主题的研讨会、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课程进行模拟操作实践、以案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某个问题深入思考等。

(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1.对大一学生,主要精力要放在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上。首先,要帮助大一新生调整心态、明确任务、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尽快适应角色的变化,带领他们将精力投入到有效的大学学习中去。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目标,以免使学生陷入没有目标或者目标过多、过滥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中。

2.对大二学生,大学要注重把握学生此阶段的情感和心理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及学校的关心与温暖,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阶段也是学习性投入的重要阶段,专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都已开设,学业负担较重,应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及毕业要求,请高年级的同学为他们做经验分享,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这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在这个阶段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投入深入学习。

3.大三在大学四年中算是比较重要的一年。无论是准备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大三学生都必须做出选择了。在学习上,基础课程基本已经完成,主要增加了一些自我提升的课程和选修课。大学应当给这个阶段的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信息,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另外,学校应该给大三学生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学生在这个阶段也容易分散学习精力和放松学业,学校应给予更多地引导和监督。

4.大四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级的学生课程少,课余时间多,基本上没有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主要任务是找工作或者考研。因此,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相对较少的阶段。但仍有不少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步认识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学习的要求反而更加强烈,因此,学校仍应对大四阶段的学生开展继续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以及实习、就业方面的支持。

(五)加大对校园软环境的投资与建设

国内院校在校园环境支持这个指标上侧重于丰富校园物质基础、教学设备、图书库存等硬件条件的筹备与创建,忽略对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情感、课外活动以及人际关系等精神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因此,各院校在注重校园硬件设备的同时,应积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学习态度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贫困支援中心等相关制度与机构的设置,完善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通过开设生涯辅导课程,在就业与学业上给予大学生帮助与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弱点,提高判断自己的能力,排解焦虑等消极情绪,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六)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学校应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方法。对教师业绩的考核除了注重科研、论文、教学工作量之外,还应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督促和鼓励教师自觉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评价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状况,评价他们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成长。

(七)拓展和丰富大学生受教育经验

大学生丰富的受教育经历是大学生愿意继续投入学习的重要因素。我国大学生受教育经验仍然薄弱,大学生实践的方式、方法和形式、途径还不多,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改进和丰富大学生受教育经历,不断拓展校园的活动、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海外学习等领域及其深度,促进大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搭建广阔的平台,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实践目标。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海外学习的机遇与条件,例如,通过国际大学交流生项目、暑期海外实习、海外访问等平台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增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高校也应积极建立各专业的践习基地,开展创新实践项目,让学生能理论结合实际地学习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蒋华林,李华,吴芳,王平.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46-52.

[2]路媛媛.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质量的教学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6-98.

[3]蒋桂珍.大学生性格因素与课堂参与模式的相关性[J].教育评论,2008,(2):79-82.

[4]彭杜宏等.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97-101.

[5]丘林.高校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4):92-96.

[6]林乐芬.大学生课堂讨论的效果评价调查与分析[J].学海,2008,(6).

[7]张务学.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3,(9):11-12.

[8]苗素莲.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天津市高校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9):66.

[9]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