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第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后,笔者向学生简要说明一元三次方程ax3+bx2+cx+d=0也有韦达定理。解方程组,得x1,2=这样,由求根公式得到韦达定理,再由韦达定理求得求根公式,学生对两者及其联系都有深刻的理解。将方程组变形为,由韦达定理可知,u3,v3是二次方程z2+qz-=0的两个根。由韦达定理知u2,v2,w2是三次方程z3+z2+(q2-)z-=0的根。

第十节 求根公式[10]——由韦达定理引发的方程求根公式的数学探究之旅

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后,笔者向学生简要说明一元三次方程ax3+bx2+cx+d=0也有韦达定理img276。同时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利用韦达定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设x1>x2,由img277,可得(x1-x22=(x1+x22-4x1x2img278,则x1-x2img279。解方程组img280,得x1,2=img281这样,由求根公式得到韦达定理,再由韦达定理求得求根公式,学生对两者及其联系都有深刻的理解。

课后,有个学生跑过来问我,能不能由三次方程的韦达公式来求它的求根公式?笔者当时并没在意,因为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很复杂,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法解决的,但又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于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你试试看吧。没想到,第二天他拿了厚厚一叠草稿纸来找我,说:“我本想把韦达定理变形为img282的形式,然后解方程组,但没有成功。不过我把韦达定理变形为img283的形式(变形过程参看本文附录)。如果这个方程组解出了,那我就解出了三次方程。可是,这个方程组我也解不出,但我觉得它的形式很漂亮。”

笔者不禁为学生的想法所震动。由二次方程向三次方程作类比与推广,运用所学知识对方程组进行变形,这里包含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于是我就和他一起去寻找这个方程组的解法,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但却一无所获。最后求助于电脑,其结果的复杂程度让人难以置信:屏幕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数字与符号。如果这个工作由手工来完成,是何等繁杂。

看到学生脸上露出失望和无奈的神情,我想可以趁这个机会向他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三、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方法。

对于一元三次方程y3+a1y2+a2y+a3=0,作变换y=x-img284,则可化为缺失x2项的方程x3+px+q=0。利用(u+v)3=u3+v3+3uv(u+v),令x=u+v,则原方程化为(u+v)3+(-3uv)(u+v)+(-u3-v3)=0。则只需解出img285即可。将方程组变形为img286,由韦达定理可知,u3,v3是二次方程z2+qz-img287=0的两个根。解得z1,2=-img288。所以u=img289,所以x=u+v=img290。因为再往下解,将遇到虚数,所以没向学生介绍,但告诉他三次方程最多有三个解。

对于一元四次方程y4+a1y3+a2y2+a3y+a4=0,作变换y=x-img291,则可化为缺失x3项的方程x4+qx2+rx+s=0。然后引入三个辅助量u,v,w,即令x=u+v+w,可得img292。由韦达定理知u2,v2,w2是三次方程z3img293z2+(q2img294)z-img295=0的根。若这个三次方程的根为z1,z2,z3,则u=±img296,v=±img297,w=±img298。这时x=u+v+w有8种可能组合,不过受uvw=-img299限制,实际上只有4种组合,所以一元四次方程有四个根。

这时,学生注意到三次方程作了变换y=x-img300,而四次方程作了y=x-img301,可以分别使原方程缺失x2和x3的项。于是他说,可不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y2+a1y+a2=0作变换y=x-img302,使原方程缺失x项,然后再直接开平方?尝试如下:

(x-img3032+a1(x-img304)+a2=0,所以x2img305-a2,x=±img306,y=x-img307=±img308。这与我们使用配方法解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由y2+a1y+a2=0得由y2+a1y+img309img310+a2=0,则(y+img3112img312-a2

原以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到此就可以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他又来找我,兴奋地告诉我他找到一种解二次方程的新方法:

对x2+px+q=0,令x=a+b,则(a+b)2-(a-b)(a+b)-2b(a+b)=0。令a-b=-p①,2b(a+b)=-q②,①2+4×②=(a-b)2+8b(a+b)=(a+3b)2,所以a+3b=img313③或a+3b=-img314④。3×①+③得a=img315;联立①、④可得ximg316

很明显,这种方法是受三次方程解法的启示。他还告诉我,他先是尝试利用(a+b)2-a(a+b)+(ab-b2)=0,但失败了。

回过头看整个过程,笔者觉得,这是师生一起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数学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最后的结果也未必很有实用价值(他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新解法就没多大实用价值),但是,整个过程表现出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此外,笔者尝试把这一经历设计成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但效果并没笔者所设想的那么成功。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引导,但很多学生的思路似乎是由教师牵着走。进行到最后,很多学生的脸上都露出茫然的神色。也许,这些教师认为很有趣的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的。也许,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也启发我们,教师应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上下工夫

附录

对于三次方程x3+ax2+bx+c=0有韦达定理:

img317

因为(x1+x2+x3)2=img318+2(x1x2+x1x3+x2x3

所以img319

img320

所以img321

而  (x1+x2+x3)(x1x2+x1x3+x2x3

img322

所以img323

【注释】

[1]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初中)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了此文。作者:仇文筱,周均华。

[2]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杂志》2010年第2期,作者:唐慧荣,张维忠。

[3]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6年第12期,作者:汪晓勤。

[4]本文节选自作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初中概率统计教学中随机观念的培养”,该学位论文2012年曾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作者:高定照,导师:张维忠。

[5]本文发表于《中学教研(数学)》2008年第11期,作者:徐玉蓉,张维忠。

[6]本文作者:刘浩文,张维忠。

[7]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高中)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了此文。作者:朱哲,张维忠。

[8]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6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高中)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了此文。作者:章水云,张维忠。

[9]本文发表于《中小学数学(高中)》2010年第7-8期,作者:徐晓芳,张维忠。

[10]本文发表于《数学传播(台湾)》2006年第2期,作者:朱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