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创新的意义

教育创新的意义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上。教育创新是各种创新活动中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创新。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应该首先了解一般性的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论述创新对于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组织的目标的意义时,熊彼特专门把创新与发明做了区分。超越是创新的题内应有之意。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意义

教育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国民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创新是各种创新活动中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创新。因为,无论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还是理论创新,都首先需要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需要使我们的教育符合这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应该首先了解一般性的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一、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的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ehumpeter)于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是作为一种发展观念和发展理论提出的。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理论”,并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列举了创新的五种情况:①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部门中尚未通过实践检验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即使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也在此之列;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国家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虽然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他对于创新概念的解释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在论述创新对于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组织的目标的意义时,熊彼特专门把创新与发明做了区分。他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熊彼特的这种看法后来得到了大多数研究创新的学者的认同。如,美国经济学曼斯菲尔德就认为,创新“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另一位经济学家厄特巴克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应用或首次应用。”日本比较技术专家森古正规也指出:“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创新,技术本身毋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以上这些关于创新的论述,虽然偏重于技术方面,但却指出了创新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它不等同于发明,不是全新事物的创造。当然,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并不意味着它不包含发明。其实,创新不等于发明,但却包含着发明。因为,无论如何,发明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一定是发明,但发明却一定是创新。任何把发明放到创新概念之外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可以说,发明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但它不是创新的全部,发明之外的对新方法、新工具的实际应用也都是创新。

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进行了定义。虽然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看法,但人们通常认为,所谓创新,是指创造或执行一种新方案或制造一种新事物,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行为。由此可见,创新概念的内涵很广,可以说,各种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或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并有利于这种密度实现的活动都是创新。其中,既有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也有涉及到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等等。

显然,创新具有多个侧面,但创新并不一定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或以新的方式结合,只要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那么也是创新。创新也不一定非是一件物品,它可以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思想、观念、方法等。创新不完全等同于发明或全新事物的创造,这一点对于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和指导人们的创新实践,都非常重要。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指的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一切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也就是变革旧思想、旧观念、旧事物,使其发生超越和进步。仅仅变革,而没有超越和进步,是不能看作是创新。创新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制度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等。

制度创新是指用一种新的制度取代和扬弃旧的制度。从大的方面说,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从小的方面说,一种社会制度内部的体制改革,都属于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制度创新中实现的。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根本进步。

科学创新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包括自然规律的发现、科学定理的发现、新概念和新方法的提出、新理论的建立等。

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手段或新工具的发明以及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实际应用。

知识创新比较宽泛,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创新,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的创新。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能力的创新。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论述。

创新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开拓性

任何创新都要破除旧的东西(包括旧思想、旧习惯、旧体制等等),开创新的局面。没有起码的开拓精神是难以进行创新活动的。

2.超越性

既然是创新,就意味着要用新的更好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来取代旧的、逐渐失去存在价值的东西,因此,有创新就会有超越。超越是创新的题内应有之意。一种活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任何超越过去东西的地方,那么这种活动就谈不上是创新。

3.开放性

自我封闭是不利于创新的。要创新,就必须敢于和善于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有价值的东西,为自己所用。

4.风险性

创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常常需要经过许多失败才能取得成功。要创新,就要敢于冒险。

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导向功能。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一次大的创新浪潮,特别是制度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都要把人类引向一个新的方向。科学创新往往会为人们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确立新的思维方式。

同时,创新还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创新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教育创新,可以极大地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由经济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生产创新方而引起的经济规模的扩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创新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人本质力量发挥的最高表现。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才会有人对现实的不断超越,才会有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从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人的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它推动着人从既有的生命水平向更高水平的生命迈进。正是有了创新,才会有人对生命的不断超越。因此,创新既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也是人对自己生命水平的不断超越。

不仅可以从社会或组织的意义上来考察创新,也可以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所谓个体意义上的创新,指的是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以探索、研究的态度和形式,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经验、新方法。这种新经验、新方法之所以称其为新,其标准不是以社会的需要制定的,从而也是没有得到社会认同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一种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以发生的行为和经验,当然,这种行为和经验通常是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只是在创造者自己看来是有价值的新东西。

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与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并没有绝对的区别。事实上,一切社会意义上的创新起初都是作为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问世的,而许多个体意义上的创新,一旦它们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也就发展成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中小学创新教育中的创新,主要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但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是个体意义上的,就认为其没有价值。实际上,不管一种创新活动的结果当前是否对社会有用,或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仅就其创新的精神来说,就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尤其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创新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关于创新概念的一些认识误区

在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上,现在仍然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创新理解为全新事物的创造,即从无到有。例如,有的人把创新仅仅理解为发明或科学发现。这样一来,就把创新当成了只有高水平的技术专家或杰出的科学家才能干的事情,而一般人是与创新无缘的。现在一些中小学校长之所以对教育创新无动于衷或感到为难,实际上也就是把创新误解成了只有教授、专家才能干的事情。创新当然包括发明,但并等同于发明。任何新方法的运用、新经验的推广、新市场的开辟、新产品的制造,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

有人过分强调创新的条件性,认为创新必须有许多条件,条件不具备时就无法创新,这实际上也是对创新概念的误解。创新当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但这些条件并不是绝对的。条件好一些,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创新;条件差一些,虽然创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就绝对不能创新。在艰苦条件下想方设法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表现。

广大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不是一种固定的操作模式,也不是一种现成的方法,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机制,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环境。

首先,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创新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国家或民族,要真正形成一股创新思潮,形成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开拓的精神。一个喜欢抱残守缺、守株待兔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正因为创新是一种精神,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持久化。否则,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那么他或她已经培养起来的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衰竭。离开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难以培养,即使培养起来了,也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创新能力是需要创新精神做支撑的。创新作为一种精神,它可以作用于每个个体,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

其次,创新是一种能力。任何创新活动都是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来进行的。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不可能有创新活动。当然,创新能力并不限于某种具体的操作能力,它主要是一种综合能力。因为,创新要涉及到许多环节,如果仅有某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很难进行创新的。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对不同个人来说,创新的内涵和表现都是不同的。创新作为综合性的能力,是多种层次和多种要素的组合体。其中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广大中小学校长在实施教育创新时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二、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这既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概括。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创新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石器、陶器,到奴隶社会使用铜器、铁器,从封建社会以手工工具操作为主,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化、自动化,这都是生产手段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创新。伴随着生产手段和工具的不断革新,人类社会组织物质生产和调控经济运行的方式也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创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形式,到封建社会的家庭生产和手工业作坊,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从业主制企业到合伙制企业再到公司制企业等。

人类社会生产手段和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次进步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回顾我国50多年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也是以经济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为条件和手段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企业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都是我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站在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是创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如果列宁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如果毛泽东同志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如果邓小平同志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推翻“两个凡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追求变革、不断创新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和强大的动力。

对我国而言,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全面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时的讲话中曾指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力量,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创新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大问题,成为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这种形势下,倡导创新、坚持创新、实践创新、推动创新,就不仅是科技问题、教育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应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在这方面,广大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尤其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界内部,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应自觉地、积极地倡导和实践教育创新。

当然,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把发展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我们只有加强发展的步伐,才能于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把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实践当中。

很显然,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要我们创造性的实践,靠我们的创新。我们要在创新中发展。事实上,我们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为了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加强创新,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同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更具体地说就是,国际国内的环境和形势都逼迫我们要创新。

首先,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善于抓住各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遇,争取主动发展自己。要做到主动发展自己,就必须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虽然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时刻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剧烈竞争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形势,是一个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形势。在这样的世界、时代和形势目前,我们决不能盲目自傲,更不能抱残守缺,而是要不断创新,加快发展。

对于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江泽民同志看得很清楚。早在1999年的新年讲话中,他就非常敏锐地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当今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种族、宗教、领土纷争和干涉别国事务等问题而引发的冲突不断发生,国际犯罪、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尚未得到缓解。”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想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

其次,我们要迎接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来临所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坚持和实践创新。目前人类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种革命将使得21世纪成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更加辉煌的世纪。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显现出来。材料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宇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都不断取得新进展,取得新突破。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类社会不断呈现出光辉灿烂的前景。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发展战略,并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这是非常明智的战略选择。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江泽民《在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载《光明日报》1998年11月25日第一版)他还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和外籍院士时的讲话》,载《光明日报》1998年8月10日第一版)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关键还是要努力实践创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我们才能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再次,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也必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实践创新。

最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样要求我们加快创新的步伐。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要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就必须大胆进行体制创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从宏观上说,我们既要继续重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同时又要加强和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何正确处理好上述改革中的矛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关键也在于创新。从微观上看,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面对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挑战,我国的国有企业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没有这些创新,国有企业就没有出路,就不可能战胜挑战,就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教育创新的特点

教育创新是创新的一种,因而秉承着一般创新的特点,同时也加入了自身的特征。概括地说,教育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创新的系统性

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教育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教育创新活动的效果。同时,与教育过程相关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状况,也影响着整个教育创新的效果。

2.创新系统的协同性

教育创新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创新活动必须注意各个要素、各项内容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对创新绩效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创新行为的市场性

学校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创新行为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市场既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创新的归宿,是否取得市场成功是判别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的一切创新行为都应致力于提高教育与市场的吻合度,通过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创新保持与市场变化同步前进,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创造需求。

4.创新能力的动态性

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诸多方面的支撑条件,如制度、管理、信息、资金等,随着创新活动的进行,这些支撑条件会不断变化,教育创新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种动态调整,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5.创新目标的效益性

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促进教育发展,增加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方案的实施,最后实现了教育发展,真正为经济和社会增加了效益,才算达到了教育创新的目的。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

6.创新过程的创造性

教育创新是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打破常规、适应规律、敢走新路、勇于探索,是教育创新的基本表现。教育创新体现创造性,最大障碍在于传统习惯、囿于习惯的做法和原有的模式。当然,创造离不开原有的知识,但创造性更本质的属性是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其中包括新的设想、新的实验、新的举措等等。

7.创新结果的实用性

创新是为了教育发展,只有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创新。从这个角度讲,创新并非越奇特越好,而应以实用为基本准则。对一个学校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办学目标不同,通过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自然就不同。因此,不同学校的创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要满足对本学校的实用要求。

8.创新过程和结果的风险性

一个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说到底也是一种决策行为,凡是决策,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就创新过程和结果来分析,当提出创新方案时,都是以立足于对现实条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进行抉择的。人们既不可能毫无误差地预测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左右未来趋势,这就使得作为决策行为的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不同内容的创新,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一般也是不同的。

四、教育创新的意义

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非常宏伟又非常激动人心的目标,是一个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离不开教育创新。也就是说,教育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战线的同志们,积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江泽民同志认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如此,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就是说,在各种创新实践中,教育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教育创新作为基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会失去知识支撑和人才支撑。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创新,江泽民同志认为,要进行教育创新,首先必须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要进行教育思想上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没有这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和转变,我们就无法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进一步指出,新时期的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也就是要进行教育体制的创新。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要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创新性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性的人才基础。为此,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且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的社会。因此,我们搞教育创新,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建设。采用音像录放等设施,尽快把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广大农村,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教育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今天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