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成为高校、社会乃至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关注”不够,是形成特殊群体学生的原因之一,以往家长将学生送入大学后,将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一并交给了学校,对学生在校情况不了解。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陈侃翔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杭州 310014)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问题。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要在了解工作实际、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讲求技巧性和艺术性,明确教育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和引导。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强化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在“管理中融入教育,在教育中体现管理”,做到“管理育人”。

关键词 特殊群体学生 以学生为本 跟踪教育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题中之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问题。尤其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成为高校、社会乃至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为其成长成才营造好的环境,创造好的机会,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关系到高校稳定;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国家建设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是否具有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

一、我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与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学生群体。通常有这样五类学生群体,可以称为特殊群体:学习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如一学期不及格课程达三门(次)以上或出现“挂课”现象的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指经济困难生和特困生;行为弱势群体学生,指因违纪而受行政处分的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学生,指心理水平低、心理品质不完善,有心理误区、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信息弱势群体学生,指对学校日常教学信息及其他校内动态情况了解不足的学生,如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走读生、通校生等。经过调研和分析,现在对我校的特殊群体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为了做好上述五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特殊群体,特别关注”,以浙江工大生物与环境工程为例,学院分析汇总了上述五大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建立了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通过分类汇总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79名,占全院本科生总数的6.2%;学习弱势群体学生共计68名,占全院学生总数的5.3%;行为弱势群体学生25名;信息弱势群体学生40名;心理弱势群体学生20余名。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特殊群体学生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特殊群体学生数量大、情况复杂

特殊群体学生总数在高校中占学生总数的相当比重,且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学生之间有交叉现象。其中,心理弱势、家庭经济弱势、学习弱势群体学生之间存在交叉现象,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困生”;行为弱势群体学生和学习弱势群体学生中有交叉现象,比如,在上述25名行为弱势群体学生中,有11名同时也是学习弱势群体学生,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因为无辜旷课或考试作弊的原因受到处分;心理弱势群体学生、家庭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中有交叉现象,比如,20名心理症状比较突出的学生中有7名学生为贫困生。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有时不是单因素造成的,更多时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读现象下面的本质。

(二)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特殊群体学生较一般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明显差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特殊群体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程度较普通大学生更为明显,说明特殊群体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特殊群体学生往往内心封闭。他们远离家庭,精神上没有寄托感,又由于缺乏社交能力,不愿与人交流,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及时排遣和化解,不少学生心理长期压抑,思想极端,行为乖张,时间长了容易由特殊群体学生转化为问题学生、边缘学生,普通的教育教学方式很难奏效。

(三)特殊群体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大部分特殊群体学生主体意识不强,自我教育的水平不高,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对大学学习缺乏规划,没有目标;对未来生活充满迷惘,没有动力;对学校学院、班级集体感情淡漠,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学校生活、校园文化没有兴趣,漠视校纪院规,行为散漫;对自身缺乏认识,没有正确的评价,心理失衡,总体说来特殊群体学生理想抱负水平不高,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成才的渴望,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因此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四)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力量薄弱

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校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是其自身社会化过程中的综合结果,但同时也有其外部教育、引导缺失的问题。“关注”不够,是形成特殊群体学生的原因之一,以往家长将学生送入大学后,将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一并交给了学校,对学生在校情况不了解。学生在从家庭走入学校、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角.色.失.调.、.行.为.失.范.、.心.理.适.应.困.难.等问题,得不到和家庭的有效沟通,又不和老师主动沟通,造成“被忽视”的现象;在针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时一个学生往往需要几个老师共同努力,一起做工作,这就存在教师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有心无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作难以深入,是形成特殊群体学生的又一原因。现在特殊群体学生数量大,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无法“千人一面”地用相同的方式、方法对所有的学生开展工作。仅仅靠几个辅导员、班主任,很难对这些学生开展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实施跟踪教育,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要在了解工作实际、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讲求技巧性和艺术性,明确教育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和引导。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强化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在“管理中融入教育,在教育中体现管理”,做到“管理育人”。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建立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信息档案库,了解掌握基本情况

在学期初,对各类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进行排摸,确定、调整特殊群体学生名单,填写特殊群体学生分类汇总表;每学期末汇总记录表,整理归档,建立信息档案库。

(二)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三级责任制度,形成全员德育的格局

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结合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的实际,建立学院、学科、教师三级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学院责任人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各年级主任(辅导员)。工作职责为:统筹和部署学院跟踪教育工作;排摸、确定、调整特殊群体学生名单,建立信息档案库;督促和考核学科、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开展情况;各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特殊群体学生工作统筹和汇总。学科责任人为各学科学生工作负责人(教学工作负责人)。工作职责为:研究和开展本学科特殊群体学生工作;落实、督促、检查本学科教师(班主任和导师)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初步考核。大一、大二学生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人为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大三、大四学生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人为导师和班主任。工作职责为:具体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填写记录表,并定期上交归档。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绩效考核纳入学院对学科学生工作、导师、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的年度考核体系。

(三)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

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人要对其进行跟踪考察,要定期与其联系和交流,听取其思想汇报,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变化;要对其思想和行为定期进行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工作方法;要及时填写记录表,做好工作记录和记录归档。

(四)建立联系家长制度,形成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人要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当学生出现期末考试3门及以上课程不及格、“挂课”1门及以上、受到行政处分等情况时,必须及时告知学生家长,交流信息,分析原因,商议对策,加强监督,共同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五)建立经济帮扶制度,为贫困生设立物质保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保障体系,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和力量,做强、做好各类助学金等,帮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实际问题。

高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要充分依靠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发挥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和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主体性,促使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通过各级党、团、学组织,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示范作用,引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通过年级、班级等正式组织的凝聚和带动功能,借助年级、班级上进的氛围,激发特殊群体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化引导特殊群体学生,促使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此外还要借助发挥校园网络、学生宿舍、学生社团等平台,引导特殊群体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自主、自理和自我管理,顺利地走上成长成才之路。总之,要运用形式多样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实践平台,营造氛围,形成合力,帮助、引导、促成特殊群体学生的最终转化。

参考文献

[1]张 莉.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色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355-357.

[2]牟艳娟.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04,(3):190-1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