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驱力机制

内驱力机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行为与心理就源自于这两种实体和一个环境的作用,并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牵涉体系,即内驱力机制的三元作用。学生和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与他们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这与内驱力牵涉体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教学活动就存在着一个深厚的内驱力,反映到教学心理上,就必然构成和丰富了一个积极的、自主的、能动的内驱力牵涉体系。

2.内驱力机制

(1)力的论域转移

在叙述认知心理的动力学特征时,有人会觉得有某种勉强的感觉。这一问题在于:能否把行为环境作为一个认知心理学概念来接纳?

心理动力与物理学上的力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也有认识上的部分类似之处。

问题:力在物理世界中具有明确的含义,但是在行为环境中它又意指什么呢?

属于物理世界的力是一种结构,而不是一种数据,在牛顿力学上可以简明表述为: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量度单位是牛顿。然而,它也可以作为人的行为领域研究的一种特性,把力从牛顿力学的一个论域引入到心理学的一个论域,把力的某些描述性涵义与人的心理学特征结合起来。

(2)体系建构

内驱力的动力学机制认为,由人的行为与心理所构成的社会存在着两种实体(substances)和一个环境:物质实体、精神实体和行为环境,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存在于内驱力牵涉体系之中。即是说,物质实体的动力、行为环境的应力、精神实体的张力这三者共同构造为一个内驱力体系。人的行为与心理就源自于这两种实体和一个环境的作用,并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牵涉体系,即内驱力机制的三元作用。

行为环境是内驱力体系和牵涉体系之间的纽带,在体系内部,既与物质实体相关,又把各种影响作用于精神实体,与精神实体相关。

在内驱力牵涉体系的构成中,一种精神的力时时处处对物质实体的力发生着影响,进行着干扰,正是这种影响、干扰,释放掉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所剩余的能量,实现着认知心理平衡。

一方面,物质实体是客观的,其主要功能是发挥载体作用,承载着思想、意识和心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人作为一种“自我”(ego)而存在着,即作为精神实体的灵魂,控制着物质实体——身体的各种活动。在这个牵涉体系中,源自于物质实体上的力与源自于精神实体上的力通过行为环境中介而时时处处在相互作用着,发生着交涉。人的许多行为、心理都可以由此去解释。

如此,力就从原始的力学论域进入到了心理研究的论域,并把行为主义心理与认知主义心理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机制联系起来。

(3)相关动力学因素

学生和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是与他们自身发展密切关联的,这与内驱力牵涉体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学活动,建立在各自目的的基础上,成为一种基本层次的自我需要。

教书,作为一种行为环境的存在,是教师的主要生活,包括低层次上的“谋生手段”,以及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读书也是其主要的生活,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的功利性存在与某种利害关系相关,在现实社会里这是不争的事实。以现实的眼光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学是延伸以前学习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利用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学习者被告知新知识在将来的用途,积极参与会获得表扬等,都是动力学机制方面的内容。

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教学活动就存在着一个深厚的内驱力,反映到教学心理上,就必然构成和丰富了一个积极的、自主的、能动的内驱力牵涉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