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知管理发展的内驱力

认知管理发展的内驱力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导航20世纪初期的波音波音公司是当今最为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位于美国西雅图。目前全球还在飞行的波音飞机共有14 000多架,占全球飞机总数的75%。由于波音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1929年波音航空公司率先在客运航班中提供空姐服务。人们在应用管理理论于管理活动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和补充管理理论。

案例导航

20世纪初期的波音

波音公司是当今最为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位于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在14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务活动,雇员有164 000多人。目前全球还在飞行的波音飞机共有14 000多架,占全球飞机总数的75%。

但你是否知道,波音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波音在生产飞机之前原来是一位木材商吗?

威廉·波音祖籍是德国,1881年出生在底特律,他的家庭是一个已经取得成功的木材商。波音的性格十分刚强,在学会了做木材生意后就决定自己独闯天下。1902年,波音在耶鲁大学学习了很短一段时间后就决定去独闯天下。在跑遍了美国后,他把具有大片森林的西雅图定为公司的总部。1914年,刚30出头的波音就已经成为西雅图乃至美国西海岸的主要批发商之一了。1914年,他受朋友汉密尔顿的邀请第一次乘飞机进行了飞行,并引起了波音的极大兴趣。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飞机在战场上初试锋芒。1916年,波音结识了海军军官康纳德·韦斯特维尔特,他们认识到飞机具有商业开发的潜力,并联手成立了太平洋航空公司,生产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B&W)的第一架水上飞机。经过测试,美国海军拒绝订购这样的飞机,韦斯特维尔特决定退出公司,但波音依然坚持在他十分热爱的飞机制造行业中。1917年,美国开始参加欧洲战争,波音看准了这个机会,又开始生产水上飞机。这次美国海军订购了50架这样的飞机,这对于已改名为波音公司的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到了1918年,由于战争的结束,飞机又无人要了,这对于波音来讲的确是场灾难,1920年公司亏损达到了30万美元。

波音公司真正的起飞始于1925年。此时的波音放弃了当时毫无希望的客运业务,集中精力开拓邮件的运输业务。在开拓了芝加哥——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两条空中邮路后,波音公司开始成为一家兴旺发达的企业了。此时的波音已经完全放弃了木材生意,全身心地投入航空工业,他深信飞机制造业也会经历像汽车工业那样的转变与发展。1926年他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波音空运公司(BAT),并开始承担客运业务。1931年波音航空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后更名为联合航空公司。由于波音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1929年波音航空公司率先在客运航班中提供空姐服务。波音同时也认识到飞机制造工作的重要性,他对工程师们提出的口号是:“革新,永远革新。”人们认为,威廉·波音对实验与革新倾注的热情是波音公司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30年代初,波音公司的业务从设计制造飞机到承担航空运输,无所不包。只用了15年的时间,这位爱好飞行的木材批发商就成了世界航空工业的巨子和美国的巨富之一。

读完这个案例你可以对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的状况有所了解,可以感受到当时美国的现代工业也才逐渐开始起步。如何管理这些新的现代工业,如何管理逐渐膨胀、扩张的生产就成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与任何科学发展的过程一样,管理科学的发展也有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样的回归反复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们的管理活动可追溯至很远很远,但管理科学理论的确立却只有一百来年的历史

2.5.1 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在早期漫长而重复的人类实践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渐形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把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零散的管理思想加以归纳、整理和总结,就形成了条理化、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即管理理论。然后,人们运用总结的管理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希望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人们在应用管理理论于管理活动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和补充管理理论。

当人类进入18世纪下半叶,英国首先出现了工业革命。科学作为生产力,迅猛地推动着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广泛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机器的广泛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传统的工业生产作坊形式一跃成为适应大规模生产的工厂。以现代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工厂的出现,对传统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如在高速的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生产的连续性、节奏性和均衡性?在产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标准化?保证产品的顺利销售?又如何在生产的过程、技术的标准、产品的质量都实现了标准化后,实现人与工作的规范统一?特别是工厂这类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也不可能简单地套用人类在几千年自我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宗教、国家行政和军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向人类提出了挑战,人类也为回答现实的问题,开始对适应新型社会组织工厂管理工作的研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科学的高度、理论的高度对管理进行总结和研究,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开始诞生了。但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抽象却是近百年的事情。

到了19世纪最后的数十年中,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蒸汽机、内燃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日益普及,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而对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劳动生产率低下,劳资冲突加剧等问题,从客观上要求用科学的管理来取代传统的管理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年)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泰罗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一个十分富裕的律师家庭。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家庭教育,使泰罗很早就具备了寻求真理的强烈精神,观察核对事实的强烈欲望以及清教徒式的根除浪费及懒散弊病的热忱。他“迷恋于科学调查、研究和实验……强烈地希望按照事实改进和改革事物”(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1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的精神,为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终成为西方管理学界誉称的“科学管理之父”提供了条件。

泰罗1874年因眼疾而辍学,到费城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当学徒。1878年学徒期满在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由于他的勤奋和努力工作,在以后6年的时间中就从一名工人升为职员、机工、机工班长、车间工长、总技师和总工程师,并在这期间获取了机械工程学位。泰罗特殊的个人经历使他非常了解当时美国工厂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工厂效率低的原因可分为“无意地磨洋工”和“有意地磨洋工”两种情况。无意地磨洋工是因为“人的懒散的天性”,而有意地磨洋工却是“由于工人同别人的关系所引起的更为复杂的再次思维和推理而引起的”,即落后的管理造成的。泰罗相信,实施科学的管理能有效地克服磨洋工的现象,从而大大地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

1.泰罗的主要管理思想

针对工厂效率低下的问题,泰罗寻求在工人和雇主双方间掀起一场思想革命,其方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他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四项原则(其主要方面是针对管理人员),以换取工人们的艰苦工作、好意和聪明才智。这四项管理原则是:①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们亲密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④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相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绝大多数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泰罗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更为详细地谈道:“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责任,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工人和对所有的日常工作问题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没有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并指出:“这个伟大的思想革命就是科学管理的实质。”

泰罗还更为具体地解释了他一再强调的“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向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

“这里,另一个思想转变对科学管理的存在是绝对重要的。那就是:无论工人还是工长,双方都必须承认,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这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在一切企业中,劳资双方必须实现这样的思想态度的改变: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知识经验。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这就是科学管理的两个绝对需要具备的要素。”

这些针对美国企业问题所提出的管理变革思想,至今读来,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依然是那么的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2.泰罗科学管理的措施

泰罗依据他的管理思想,在工具改革、动作研究、工资制度、职能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和大幅度的变革。

在工具改革方面,较为典型的事例是泰罗对钢铁厂工人使用铁锹的改革。在钢铁厂,泰罗看见每个工人在铲运原料时,都使用同样大小的铁锹。他想到,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根据他的设想,应找到每锹铲运量的最佳数量(既在保证工人8小时上班时间连续工作基础上,又要寻找到每锹的最大重量)。经过大量的试验,泰罗发现21磅是铁锹容量的最佳值。依照这个数据,在钢铁厂的现场,就出现了依据原料比重不同而多样化的铁锹,每位工人每班的铲运量也从过去的16吨增至59吨。

在工资制度上,泰罗首先否定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普通计件工资制。他认为,普通计件工资制会造成雇主与工人之间永久性的敌对情绪,是对每一个达到高效率工人的处罚。通过在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的试验,泰罗推出了他个人认为车间能达到最大产量、工人与管理方均能满足的最有效方法——差别计件工资制。在泰罗所举的实例中,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基本原理是这样设计的:在一个工人每日能完成的最大加工量为20件的工作中,若一个工人每日能完成20件以上合格品,每件工资为0.15元,全日工资共3元。他工作慢,只完成了19件,则每件工资降为0.12元,全日工资降为2.28元。若另一位工人完成了20件,但其中有不合格产品,则每件工资付0.05~0.1元,全日的收入就只有1~2元,显然,差别计件工资制的主要内容:“对用最短时间完成每项工作、每单位工作或每项工作而又没有缺点的工人,给予比用较长时间完成同样工作或有毛病的工作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泰罗:《科学管理原理》,18页、2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在职能管理方面,泰罗强调了管理工作与劳动的分离。提出管理部门要按科学的规律来制订计划,认为从事计划职能的人称为管理者,负责执行计划职能的人称为劳动者,并根据工作的划分,推出了企业组织机构模式中的“职能制”。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泰罗指出:“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为: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泰罗的主要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3)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与雇主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

(6)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7)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若没有产业革命导致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适应大生产需要的工厂组织形式,就不会产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若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使工业产品零配件的互换性、标准化成为重要的工作,也就不会产生泰罗的标准工具、标准动作、“标准人”的思想。泰罗在号召劳资双方实现思想革命的同时,摆不脱“经济人”思想的桎梏,难以对人产生正确的认识,其根本原因,也是受当时传统理论的影响。

2.5.2 管理理论的发展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全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从宏观上对经济实施管制,管理学者们则开始从微观层面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以梅奥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进行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后,得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纯粹意义的“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结论,引起了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组织的规模急剧扩大,组织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对管理水平、管理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生产力更快的发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是人们协作劳动的需要,组织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许多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各自所处的角度出发,研究管理问题,不断丰富管理科学的内容。由于人们研究管理问题时往往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特定组织而进行的,因而形成了诸如管理过程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科学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社会技术合作系统学派等不同管理学派,即“管理丛林”的出现。这些学派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带着各自学科的特点来阐述现代管理的有关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内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和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于是战略一词被引入管理界。其代表有安索夫的《公司战略》、《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于是,管理学界提出了要在企业管理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出现了组织文化管理理论(企业文化)、企业再造理论(BPR),在随后的十几年间,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投票,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彼得·圣吉经过总结提炼,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学习型组织这一管理理论,彼得·圣吉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有明确、清晰的“构架”,这构架由“指导观念”、“理论、方法与工具”以及“基础设施创新”组成。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要做到“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由上述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提高物质与精神需要不断的追求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力量,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带动管理科学的前进与发展。

阅读材料

更深入、更细微地分析还可发现,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还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有着深刻的关系。管理科学的这一特有现象容易造成我们学习中的迷惑和困难,容易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因而在学习管理学时,要注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结合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

管理科学理论和思想是对现实管理工作的概括和抽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结合行业、组织、岗位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由于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工作,因此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学习,结合实际工作学习,把较为抽象的理论、方法与自己工作所在的行业、所在的组织、所在的岗位特点加以结合,才可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求得科学、艺术、方法的完美统一。

核心内容提示

管理作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是由人们劳动协作引起的。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管理者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协调组织所有资源和活动,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这一表述包含管理的第一要素是集体活动;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管理是一个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包括: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管理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管理适用于各类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本。

管理还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高效地实现既定组织目标。

管理职能即管理的功能。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和创新职能。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来体现,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订来体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来体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来体现,控制职能通过发现偏差和纠正偏差来体现,创新职能通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的创造性实践来体现。

管理者就是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指挥者、组织者。在一个组织中,每个管理者在组织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的权限,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分类:可以分为基层管理者即一线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不管管理者属于何种类型、处于什么层次,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孔茨把管理者技能进行了相对归类,总结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应具有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

管理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管理活动实践获得。

管理客体是指进入管理认识和管理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它既包括财、物、时间、空间等自然客体,也包括人、组织、阶级、政党、国家等社会客体。管理客体相对于管理主体而存在;管理客体存在于具体的管理活动之中;管理客体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管理客体总是依托于特定的组织。

管理客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其中人的因素是核心,他具有独立个性和能动性。

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提高物质与精神需要不断的追求是管理发展的内驱力,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带动管理科学的前进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