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抛锚式教学的变量审视

对抛锚式教学的变量审视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抛锚式教学,又称为“实例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认为教学要有一个基点,这一基点要有感染力,要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认知的动力学观点来设计,新课程教学思维对抛锚式教学进行了变革、扬弃,“动了一番手术”,有教师称之为“新抛锚式教学”。“矛盾性情境”是新抛锚式教学的第一个特征。“二锚锁定”,即是新抛锚式教学的第二个特征。

2.对抛锚式教学的变量审视

(1)概念的解读点

基于主体建构观的认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从这一理解展开,教学的真谛在于:在课堂初始就要向学生提出真实材料、实际问题、具体的认知目标,或这三者之一,如此,才有利于主体参与,有利于认知建构。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又称为“实例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认为教学要有一个基点,这一基点要有感染力,要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固定下来,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2)关于教学变量的不同看法

现在,我们要审视的问题是:是教学认知动因(认知的水平和动力)决定教学过程,或是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过程?

教学认知理论认为,由认知水平和认知动力这两部分构成的教学动因是主要矛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函数的自变量。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首先要权重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动力这两个因子,由此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使用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则是过多地看到了教学目标的作用,看重了学习环境、教学环境的价值,把过程置于目标之下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域之中。

这是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认知理论很不一致的原初出发点之一。

(3)教学环节:矛盾性情境

从教学认知的动力学观点来设计,新课程教学思维对抛锚式教学进行了变革、扬弃,“动了一番手术”,有教师称之为“新抛锚式教学”。一般地,其课堂教学由这几个环节组成:

——“矛盾性情境”:教师创设一种可以引起学生思维活化的学习情境,情境尽可能顾及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的情境中发生。创设情境的意图不在于向学生提供知识材料的全部,而在于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与原认知结构不协调,引起矛盾,即重在动力学的层面上。“矛盾性情境”是新抛锚式教学的第一个特征。

——问题锚:结合教学内容,呈现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求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以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的矛盾性。问题提出之后,是向学生出示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材料。材料要求真实性,并能够有力地支撑问题。此时,问题确定了,随后的教学过程也就基本确定了,这一教学环节就是“抛锚”的落实。与原概念不同的是:问题锚,即呈现的问题是“主锚”,出示的材料是“次锚”。“二锚锁定”,即是新抛锚式教学的第二个特征。

——自主学习:学生体验着认知上的矛盾,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矛盾化解、该问题解决的有关线索,指出需要搜集的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三点:一是确定学习内容提纲的能力,即为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所列出的知识点和语言点的清单;二是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怎样获取;三是选择和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其课堂评价不需要进行针对知识点、语言点的专门测验,只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