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症下药”后的疑虑

“对症下药”后的疑虑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得广大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苦不堪言。每隔一段时间,各种媒体上都有“某某省”教育厅出台的一些类似规定的报道,这些规定可以说得上是“对症下药”。“喂药人”自然就是各县(市、区)的教育局了。是否还要监督“喂药人”把药喂入“病人”的口中?希望教育厅、教育部在出台政策后,加强督促和检查执行的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对症下药”后的“药到病除”,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在更加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得举行各种入学考试的,可是全国各地有许多学校在入学时都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考试、测试或变相考试、测试,或者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比赛、竞赛(包括奥数竞赛)成绩作为入学和转学的依据;公办、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按常态(随机)编班,可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均开设“实验班”、“特色班”、“创新班”、“奥数班”等各类性质教学行政班;过多的考试;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学生家庭作业过多;……,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得广大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苦不堪言。

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当局就好像“看病的郎中”,通过“望、闻、问、切”,发现了这些问题,看得准,摸着清,开出了一剂良方:不得开设“实验班”“创新班”“奥数班”;每学期只考一次期末试;不得利用寒暑假、节假日集体补课;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等等。

每隔一段时间(特别是两会期间以及前后),各种媒体上都有“某某省”教育厅出台的一些类似规定的报道,这些规定可以说得上是“对症下药”。大家知道,一剂药方的药效除了取决于郎中的水平外,还取决于抓药的“店小二”,也取决于“喂药的人”的手,最后还要取决于“病人的胃口”。教育行政部门开出的药方往往效果不佳、行之无效,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笔者除了燃起一阵希望之火外,更有一些疑虑。

疑虑之一:店小二会照单抓药?

店小二何许人也?把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比作“看病的郎中”,那么各市(地区)的教育局就是“店小二”。也许有些药店里没有这味药,胆大的“店小二”可能就会根据他多年抓药的经验换一味药替代。比如,规定之一是不得开设“实验班”“创新班”“奥数班”。教育部曾经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办实验班。结果呢?可以说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实验班。不是不准办“实验班”“创新班”“奥数班”吗?那我就办“希望班”“兴趣班”“特长班”。中国人就是聪明,换个名字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疑虑之二:喂药人会不折不扣地把药喂进病人的嘴吗?

“喂药人”自然就是各县(市、区)的教育局了。上海已经取消了期中考试,广东说得更彻底,每学期只能考试一次,取消考试后怎么评价教师呢?其实不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教师、吓唬教师。在大谈教育改革的今天,“威胁下岗”成了“某些领导”对付教师的唯一法宝,不少地方几乎都以学生某次统一考试的成绩来决定或者威胁教师的命运,一次考试后,将学生考试的成绩按照“三率一分”进行排队,到时领导想把某个不听话的人排除,把考试成绩往桌上一摆,有说服力啊!各市、县(区)、镇(乡)不得举行任何形式区域性学科统考或变相学科统考,每年靠“考试经济”来勤劳致富的各部门会高兴吗?这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会答应吗?于是找当地的教育局疏通疏通就通了啊。规定初中入学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咱也不搞,咱就搞搞统一的毕业考试吧,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是没有对策转得快,何况教育行政当局出台了文件,也不见得派人下来检查啊!

疑虑之三:“病人的胃口”吃得消吗?

“病人”就是学校,可是学校的胃口却在学生和学生家长那里啊!规定不得利用寒暑假、节假日集体补课。沈阳已经开禁了,不少地方也是默许,教育部早就强调过,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因为学校生存要教育质量,家长要分数,现在的教育质量其实就是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分数不高,什么也免谈,更因为有巨大的利益空间,补课总要收费吧,发一点给辛辛苦苦的教师,领导们就可以自由支配余下的了,也不用上账。你有“尚方宝剑”,我有“护身符”,更有“挡箭牌”,你又能够把我怎么样?因为乱收费而“报上去校长撤了职”,可是校长还是那个校长,已经被撤了几回了,就是扎根学校不动摇,“咱根基深”呢!上级一个调查组,来了会走,而我是地头蛇,你来了我先收敛一下,或者拿出挡箭牌——“家长强烈要求的”。

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教师不布置,家长就会有意见,我的孩子放在这样老师的班上,我怎么放心呀,就会提出转校、转班。在市场经济的大势下,学校怎么会轻易得罪家长呢,得罪了家长就是得罪了钱,在这年头,谁会得罪钱呢?既然家长要求,学校就照做了,到时反正有家长挡着呢!

“对症下药”后是否能够“药到病除”?要想真的把病除掉,“郎中先生”是否应该监督店小二抓药?是否还要监督“喂药人”把药喂入“病人”的口中?良药大多是苦口的,如果“病人反胃”,是否应该开一味兴致温和的药呢?否者,病未医好,别人讨伐的还是“看病的郎中”,而不是店小二,当然吃苦的却是“病人”。

“万物理相通”,开出的“药方”怎么老是不起作用呢?希望教育厅、教育部在出台政策后,加强督促和检查执行的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对症下药”后的“药到病除”,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在更加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