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百年乡土教育的历史沿革

中国百年乡土教育的历史沿革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乡土教育虽然源远流长,但从近代学校教育中所用的乡土教材而言却只有百年历史。总之,清末新政期间,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地方上的读书人便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乡土教育纲要》《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乡土教育研究》《怎样编辑地方教材》等一批学术著作相继问世。乡土教材及其研究进入了第四次高峰。

二、中国百年乡土教育的历史沿革

中国乡土教育虽然源远流长,但从近代学校教育中所用的乡土教材而言却只有百年历史。有学者[1]认为,近百年中,我国乡土教材的发端、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五次高峰。

(一)清末时期

以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及1905年清政府颁布的《乡土志例目》为标志掀起乡土教材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历史、地理、格致三科内容主要以乡土研究为主。之后,教育界提出了加强儿童的乡土教育,并编写出了一些乡土教材。虽然有指导小学堂要实行乡土教育的要求,但对于应该采用什么教材,却无进一步明确规定。事实上,乡土教材须因地制宜,更不可能自上而下地全国性编纂。编纂任务只能由某些学堂、教师和出版部门承担。但清政府为了统一管理,在随即颁布的《乡土志例目》中,为乡土教材的编纂提供了范例,于是作为小学乡土教材的乡土志开始大量涌现。

总之,清末新政期间,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地方上的读书人便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纂,大多受当时各种新思潮的影响,故虽属昙花一现,却是清末宪政改革期间,在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下,清政府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的反映,为中国乡土教材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1907年至1923年,初等小学不设史地科目,有些小学就特设乡土教材,以做补救。低年级各科教学大多仍注重环境四周的事物,体现乡土精神。但这只是自发行为,官方并不提倡与鼓励。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对乡土教育工作很重视,191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教授地理宜先注意于乡土之观察,以引起儿童之兴味及其爱乡思想”。1929年4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全国教育改进方案,其中关于初等教育的计划中,有“各市县可在课程中斟酌本地状况,编制乡土教材及其实施细目,用来代替课程中的某部分……”的规定。随之,涌现出了一批乡土教材。

抗日战争时期。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课程总纲》,乡土教材研究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总纲》对乡土教育方面作了更多规定,在教学通则部分对各科教学均有乡土内容的具体规定。各省市教育厅局对于乡土教材的搜编,采取积极行动,以激励中华儿女的抗日爱国热情。于是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的乡土教材和一批乡土教材学术研究成果。《乡土教育纲要》《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乡土教育研究》《怎样编辑地方教材》等一批学术著作相继问世。这一时期,乡土教材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对乡土教材的目的、意义、内容、范围、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说乡土教材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处在急剧动荡之中,乡土教材开发与研究处于滑落态势。

(三)新中国时期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乡土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文革”前。1958年1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编写中小学、师范学校乡土教材通知”,通知强调,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地理、历史、文学等学科教学都要讲授乡土教材。此后,各地为落实“通知”,纷纷编写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进入了第三次高潮。1958—1965年,大部分省市均编写了本省的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但这一时期关于乡土教材的研究论著不多。

“文革”中。受“文革”动荡的影响,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乡土教材突出“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技能”,政治味很浓。乡土教材的研究则处于空白时段。

改革开放后。1987年6月3日—7日,国家教委在浙江省召开了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乡土教材建设的意义,研究确定了乡土教材编写的方针、内容范围以及有关政策。随后,乡土教材如雨后春笋,有关乡土教材研究的成果也层出不穷。乡土教材及其研究进入了第四次高峰。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确立三级课程体系。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提出了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举措。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地方和学校作为管理和开发课程的主体之一,这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部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全面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也为乡土课程开发与开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留下了实在的课时空间。义务教育阶段这类课程占国家规定总课时的10%~20%,高中阶段为20%左右。《纲要》中还规定:“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从此,乡土教材提升到了课程高度,并且无论是乡土课程开发还是乡土课程的理论研究,都迎来了美好的春天,进入了第五次高峰期。

综观乡土教材的百年发展历程,它始终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宣传”等乡土教育运动联系在一起,与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同呼吸,并成为推进这些运动的一种现实的积极力量。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乡土教材有发展空间但缺乏实施的保障力度,体系上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内容相对脱节,其功能或是被夸大或是被忽视;师资配套上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理论上的系统总结相对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