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情感目标的追寻

小学数学课程情感目标的追寻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涌现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形成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认知目标的达成。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个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程情感目标的追寻

武汉市江汉区西马路小学 张频芳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一定位昭示了数学中的情感教育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了情感态度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既是认知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的激发、生成和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认知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涌现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形成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认知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目标的地位,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关系,更是情感交流的关系。师生之间形成了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就能极大地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建立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要求教师做到: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把爱抚、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多给学生以关心和赞美,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多批评和责难,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注意形成积极的课堂文化,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积极评价学生的参与,高度评价学生学习的严谨性和对已有思想和观念的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形成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

二、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知识

1.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中已有生活经验和新知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唐僧给孙悟空和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

①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

②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

③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前两题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到了第③小题,教室一片安静,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说道:“你们想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教师继续说:“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数的王国里,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2.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活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个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如“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购物活动中亲自去感知食品的重量,就能找到这节课与学生生活活动的“切合点”。课前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积累教学素材。一是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认识天平,知道天平能称较轻东西的重量。用天平称出1克黄豆,看看有几粒;再让学生称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称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掂一掂有多重。二是布置学生星期天随家长到市场购物:掂掂一个鸡蛋的重量,再买1千克鸡蛋,拎一拎以感受1千克有多重;买2袋精盐,看看每袋包装上标有多重;到市场向售货员阿姨了解案称是怎么称物品重量的,学着称1千克苹果,同时购买1千克苹果回家数一数有几个。三是称自己的体重,并记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课堂上,展现生活素材,认识1千克的各种物品。课后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延伸拓展知识。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由此他们会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理解数学,继而喜欢学习数学。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满足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满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中艰辛劳苦一面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后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1.鼓励学生质疑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大胆探索,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学生在自学课本例题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算式img24中,分子相加、分母不相加呢?

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接下来师生共同研讨和释疑。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艰辛之后的快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情境展开思维,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勤奋、自强、不怕困难、勇于负责的精神。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进行公式推导这一环节时,教师向每组学生提供了如下学具:一个圆锥、一个任意长方体、一个任意正方体、一个任意圆柱、一个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都是容器型的纸盒,并且标上号码),提出如下问题:

①在a、b、c、d中你准备选择哪一个“朋友”与圆锥合作实验,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合适,你是怎么想的?

②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和这个圆锥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③通过实验,你发现这两者的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④由此你能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思考讨论。

这些问题的提出,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第一,要考虑选择哪一个对象与圆锥合作实验最为合理。第二,实验后如何找出它体积之间的内在关系,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学生此时却进入了积极的探索状态,有的比较顺利地选对了对象,正确地导出了公式,而有的学生却选错了对象,陷入了困境。不管结果怎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然而兴奋的状态。很多学生经过一番艰难的思索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享受思维的乐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需求,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如教学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时,抓住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出一个题目的条件:一本书共40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1/2,第二天看了1/3。老师故意对学生说:“这个题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你们帮我补上,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小手纷纷举起,争先恐后地补上了问题:“第一天看了多少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第一、二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多少页?”有的甚至提出了“第二天看的相当于第一天的几分之几?”这样既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

四、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魅力

叶澜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要摆正师生的位置。即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始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朋友,与他们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做旁观者,要时而弯腰倾听,时而热情指导,时而亲切交谈。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聆听每字每句,并细心观察着学生表情的变化,用眼神给学生以激励和启示,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只有师生间进行着真诚的交流,学生才能感到轻松自在;只有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课堂才能始终充满“爱”的气氛,教学过程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思考,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能学会吗?其实不然,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如《十几减9》这节课,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

①13−1−1−1−1−1−1−1−1−1=4

②13−3−6=4

③10−9+3=4

④13−10+1=4

⑤9+4=13 13−9=4

……

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通过以上这些过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思路顿时开阔了。这些多样策略是交流的经历,无疑也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过程。

再如,在概念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小组讨论到判断题、选择题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应用题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讨论、辨析中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试想,学生在求新求异的思维活动中,时而独立钻研,时而相互争论,“钻”和“争”的过程,很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合作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地节省了教师在课上个别指导的时间,不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为学生将来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提供了初步的切身体验,同时,小组合作所特有的自由、宽松的讨论式活动为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