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一原则,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总的方向。

这一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提出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

(1)教学应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不能因追求通俗、有趣而影响科学性;教师的态度也应是科学的,一旦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联系科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各科知识虽然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感染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取决于这门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教学应体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两者相互制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安排好有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课程。要防止学生负担过重,严格控制作业、考试,预防学生大脑神经过度紧张和疲劳。要注意各种教学卫生,例如教室的照明、通风、学生坐立的姿势都要关心,要注意通过常规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家们普遍提倡教学中“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这一原则是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的反映。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是前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学生不可能事必躬亲,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接受前人的认识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的实际,联系实践活动的实际,用丰富的实际材料论证书本知识,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而且,这一原则也是我国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不仅要使学生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修养,也要使他们能够运用知识于实际,成为知行统一、学用一致的人。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

(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只有深刻的理论才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必须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切实抓好基础理论的教学,切不可主次颠倒,片面强调联系实际而削弱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联系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等。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和学生特点,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切忌生拉硬扯,随意发挥。

(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正确处理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学生经过认真的、反复的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体会到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4)适当补充乡土教学教材。

这是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并使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经济结构,学校教材应适当反映这些实际情况,使学生掌握一些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际知识和实际本领。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

这一原则是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决定于教师,所以,教师要使自己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必须善于启发诱导,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主导作用是以“学”为落脚点,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一原则,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教师受社会委托,闻道在先,而且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学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所以,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主要由教师负责。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条件,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相互有正确的认识,共同作出努力。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当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来看待,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对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其次,学生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学生应认识到教师是社会要求的贯彻执行者,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的使命,教师的劳动是崇高的、辛苦的,应当受到尊重。同时,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的活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动机在态度上的外在表现。学生接受教育若没有内在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其理想、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理想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3)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结合,把指导学生系统学习与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难易适中、环环相扣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创造才能。

4.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地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但应该明确的是,循序渐进不是放慢速度、降低要求去简单适应学生,循序是为了渐进、为了提高。因此,要在循序的基础上有所超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内容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它们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习者必须按照内容的逻辑顺序,掌握其基本结构,否则,难易颠倒,或杂乱无章,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二是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是制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

(1)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系统性

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保证内容的逻辑系统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把握住知识、技能等的发展线索和逻辑体系,注意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证内容的前后连贯、新旧衔接,循着线索将教学内容逐步推向高级层次;其次,在确定内容的深度、广度、新颖度以及编排形式等方面时,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既让学生能够接受,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保证教学活动的系统连贯性

循序渐进要落实到教学活动及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进度的确定等方面都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教学中,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改造。

(3)正确处理“序”与“进”的关系

循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前进,促进其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适度地超前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在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序”和学生发展的“序”的基础上,恰当地提高难度和加快速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首先,这一原则反映了教育目的对教学的要求。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德、智、体等诸方面获得一定发展并具有一定个性,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有统一的人才规格,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发展学生特长。其次,这一原则也是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与之适应,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

(1)教学要有统一的要求

教学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去进行,保证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是全面打基础的教育,要防止学生偏废某些课程或过早偏科,各门课程都应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另外在教学的组织纪律、常规制度、课堂秩序、作业规格、考试纪律等方面,都应有严格而合理的若干统一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2)教学措施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应落实到每个学生

“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因材”即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主要的是“施教”,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

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多数学生都可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要能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正如学生的个别差异存在多样性一样,教学的措施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在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布置作业的分量和难易以及课外学习小组的组织和指导等方面都应该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应照顾到个别人的特点和需要。

应该看到在学生中确实有一些才智出众、能力过人的高材生,还有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人材,对他们精心培植,为充分发展他们的各种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如跳级、提前升学等),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另一方面对一些后进生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有人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真的爱”。教师应深入研究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找准他们真正落后的原因,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实现有效转化。

总之,因材施教应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全面学生都能在他们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这是贯彻这一原则更为重要的方面。

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之中,正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各个教学原则反映和解决的矛盾各有偏重,但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彼此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上述教学仅仅是教学原则体系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一些对教学很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如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另外,在学科教育学中还针对各个学科的特殊性提出有关的教学原则,因此,作为师范生,还应该通过其他教育学、教学论方面的书籍进一步对教学原则进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