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素养·社会·人生

诗歌素养·社会·人生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素养的高低,在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因素中占有相当的权重。毋庸讳言,就诗歌素养对社会和个人的功用而言,不少人的认识未必清楚,至少是有欠深刻的。有据可考的是,孔子非常注重诗歌教育。唐朝,诗歌教育犹受重视,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合法体裁。由于历代重视诗歌教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然而中华民族却风雨前行,文化昌盛,其中不无诗歌的力量。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感情中最能感动人的是悼亡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文学长河的主流。千百年来的诗歌菁华,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诗歌素养的高低,在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因素中占有相当的权重。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书记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对有些地区小学教材中删掉古代诗词的做法予以严肃批评。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毋庸讳言,就诗歌素养对社会和个人的功用而言,不少人的认识未必清楚,至少是有欠深刻的。我们在这里不妨加以阐述。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铸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桂冠,诗歌教育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利器。有据可考的是,孔子非常注重诗歌教育。他不仅鼓励儿子和学生学习诗歌,还亲自整理经典教材——《诗经》。唐朝,诗歌教育犹受重视,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合法体裁。唐诗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与唐人以诗取士的制度有很大关系。虽然后世朝代更迭,政权交替,但诗歌教育之风仍绵延不绝。

由于历代重视诗歌教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几千年来,社会沧海桑田,众多古老的文明被历史湮没,许多民族也濒临消亡。然而中华民族却风雨前行,文化昌盛,其中不无诗歌的力量。

诗歌,不独使人们诗意地栖居,心中保持着一分希望;诗歌,有时还会成为宣传的武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鼓舞人们的斗志,推动历史的车轮。

当然,古代诗歌用于学校教育,有助于学校的德育教育,事关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例如借助《离骚》《涉江》,可以进行节操教育;借助《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可以进行情感教育;借助《书愤》(陆游)《别云间》,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借助《锄禾》《淘者》,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借助《秦风·无衣》,可以进行友谊教育;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可以进行人道主义教育。

现代人喜欢谈自由,但人们喜欢谈的大多是人身自由,其实表达自由也很重要。一个缺少表达能力的人,就无法充分享受自由。因此,著名作家毕飞宇说:“人文主义就是可以并有能力充分地表达。”诗歌本身就是表达的艺术。人们常说“诗言志”,其实,诗也言情。一个人能用诗歌来表情达意,其实就会渐入自由表达的佳境。你在创作诗歌,也就是在创造美、表现美,而你的受众则会欣赏美、享受美。许多古人的诗歌,穿越千年仍然打动我们的心灵,这就充分展示了诗歌表达的力量。

至于诗歌作为交流的载体的重要性,孔子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论说:“不学诗,无以言。”听,孔子说不学诗,就连话也说不好,就不能有效地与人沟通交流。在中华民族的人际交流中,诗歌犹如春日的花朵,烹饪的佐料,大海的浪花,天空的白云。我们难以想象,春天没有花朵,烹饪没有佐料,大海没有浪花,蓝天没有白云——那样的世界该是多么荒凉,那样的生活该是多么乏味!只要留心,我们便会发现,名家的演讲中,因诗歌而增色的例子俯拾皆是!

诗还可以用以辩解。公元965年,宋朝大军压境,后蜀君臣闻风丧胆,屈膝投降。蜀主的贵妃花蕊夫人也成了俘虏,被押往宋朝京城。花蕊夫人不仅人美貌如花,而且诗才出众,宋太祖赵匡胤慕名召见,并命她当场作诗。花蕊夫人闻声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中国封建时代,世俗对女人偏见很深,就连严谨的史学家们也认为女人是祸水,往往把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身上。花蕊夫人的诗针对世俗的偏见,指出蜀国君臣在拥有十四万兵力的情况下,不战而降,以至亡国,责任不在她。花蕊夫人是在为自己辩白,也是为古代所有的亡国的嫔妃辩白!赵匡胤听了花蕊夫人的诗后,赞同她的观点,佩服她的才识,收入后宫,宠幸有加。

我们说,诗歌是心灵的泊地。

一个人可以有所见,有所思,有所闻,付之于诗,它就可以升华为艺术。也许,心会形成堰塞湖,而诗会成为一个宣泄大闸。古人不乏书愤诗作,其原因盖出于此。在诗歌的小径上徜徉,那名、那利、那人、那哀怨,可能都化为烟云。一个作者与一首诗的关系,犹如宙斯之于雅典娜!有些人把诗歌说得高不可攀,其实诗歌就是心声的表达。楚汉之争的刘邦与项羽,虽然都是粗人,但是,他们不失为诗人。他们的《大风歌》和《垓下歌》都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当然,这些对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分别宣泄了自己的心绪,尽管前者是成功者的寂寞担忧,后者是失败者的悲愤哀伤。但是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的灵魂都是焦虑的,而能起到慰藉作用的则是诗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感情中最能感动人的是悼亡诗。因为,人到如此,其情难堪,足以表达的,唯诗而已!诗歌是艺术,人与诗歌为伴,就会由俗变雅,从而提高其自身品位。一个人长期读诗写诗,他的生命的土地上便会开出绚丽的花朵。唐代的艺妓,有的人仅仅因为能唱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觉得与众不同。当时不唯不遭人指责,而被传为佳话,原因就在于此!近日有一个老者,年近百岁,人们问他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与诗做伴”。是的,以诗为伴,他的精神有了寄托,他的生命之路也在脚下延长!

学习语文,诚然渠道很多。然而,从诗歌学习入手,无疑是一条通途。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读诗写诗,且不说受到文化熏陶,单就语言知识、语言表达技巧而言,已自使人受益良多。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简洁,讲究语言生动,讲究押韵,讲究意境,讲究用典,讲究炼字。学习诗歌,我们的修辞能力会在无形中提高。诗歌,是对语文素养的积累,而写诗,则是对综合语文素养的运用。那些绝妙好诗,往往显示诗人的语文功底。一个人把诗学好,自然会写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而一个人能写一手好诗,语文能力自然会登堂入室。譬如说吧,一个会写诗的人,也会写文章,他的文章就不会语言啰嗦,内容冗长,枯燥无味。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诗词大家,哪一个不是文章圣手!

读诗写诗,是与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创新能力的核心能力是想象力。而诗歌之美,离不开想象,无论现实意义的力作抑或浪漫主义的佳构概莫能外,且不说李白梦游天姥,杜甫的长安望月,白居易的蓬莱贵妃,就是今人毛泽东的诗词,其想象力也惊天地而泣鬼神。毛泽东当年的想象,竟于后来变为现实。如“高峡出平湖”的愿景,“长缨缚龙”的期待。捧读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更令人拍案叫绝。“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读罢这首诗,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的想象力所折服。古人的游仙诗、悼亡诗都无过其右。诗中既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妻、友的悼念之情,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英气:烈士英魂升入月宫,令吴刚钦佩敬酒,令嫦娥敬仰献舞。这是何等浪漫!而烈士革命之情“死而后已”,听到革命成功的消息而洒泪化雨,这又是多么超越!可以肯定地说,诗锻炼了毛泽东的想象力,从而提升了他的创新力。毛泽东用他诗人的气度与情怀,立身处世治国,令无数人难以望其项背。也正是想象力,使他成为哲学家。他的“物质无限可分性”的富有想象力的哲学论断,指导着西方哲学家发现了微粒子。为了纪念他的哲学成就,这种粒子被称为毛粒子。有些人误解,搞文学需要想象,其实科学也需要想象。因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郭沫若就呼吁科学家,不要让想象为文学家们独占。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不少卓有成效的科学家,都受到诗歌的滋养,具有深厚的诗词修养。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他们不仅在科学领域天马行空,在诗歌领域也卓有建树。

遗憾的是,诗歌教育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早就被削弱了。因为高考作文把诗歌打入“冷宫”,诗歌教育在中学就被边缘化了。尽管课本上也选了几首诗词佳作,高考考题也有点缀性的鉴赏题。但教师只教学生欣赏诗作而不要求学生创作诗歌。其实,学习诗歌只读不写,终究是隔靴搔痒。我们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诗歌的功用,不但教学生读,也教学生写,真正地让诗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让语文为社会文明与人生发展助力!

2015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