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是指将所理解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是知识储存以及在储存过程中与更多的知识形成联系,得到进一步精加工的过程。在进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主要是通过语义进行编码,即通过理解新信息的意义将其归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为了巩固记忆,又增加了15分钟的学习时间,这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为50%。

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一、陈述性知识保持的概念及意义

知识的保持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讲,保持就是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的过程。保持是重现和再认识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是由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变的,如果学生仅能回忆那些带具体学习情景的知识,那么他们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研究成果,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持久记忆。

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是指将所理解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是知识储存以及在储存过程中与更多的知识形成联系,得到进一步精加工的过程。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进行保持则会发生遗忘。因此,必须经常进行复习和运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优化已有的认知结构。

二、陈述性知识保持的条件和方法

(一)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积极的遗忘是指当新的知识或上位的命题习得后,一些下位的命题和具体的事例或细节的遗忘不会导致知识的实质性损伤,反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消极的遗忘是指新的知识或上位命题发生了遗忘,或与同化它们的原有观念发生了混淆,从而使知识产生了实质性的损伤。陈述性知识的保持过程实际上就是同消极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遗忘是有规律的。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研究中,为了避免由过去经验产生的意义联想对记忆保持量的测定造成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他以自己为被试,把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进行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时间或次数占初学时间或次数的百分比来代表识记材料的保持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实验结果如表5-2所示。

表5-2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成绩

img27

img28

图5-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绘成的曲线图,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5-7)。

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出现,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

(二)运用记忆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

1.精细加工

所谓深加工是指深入细致地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以使新知识能够与旧知识建立起牢固准确的联系,从而增强保持效果的方法。深度加工是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信息加工策略。例如,背诵一首古诗,如果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背景,把握了它的整体结构,那么记忆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如果只凭诗的韵律、词句去机械地记忆,效率就会很低。再如,识记一个数学公式,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清楚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代表什么含义,与其他公式有何联系,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靠。如果只是纯粹按照公式由哪几个数字和字母组成来进行记忆,那么记起来就比较困难,而且容易遗忘。

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深加工,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就较为深刻,保持时间也较长,而且在提取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线索,从而有助于回忆。有人曾用英语材料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A组回答呈现的词是大写或小写的问题;要求B组回答呈现的词是否与给定的词押韵的问题;要求C组回答呈现的词是否在给定的句子中适合的问题。每个词呈现11秒,然后进行回忆与再认测验。结果C组回忆成绩比其他两组约高出2倍,而A、B两组再认的成绩与C组相差更大,原因就在于A、B两组只是对词的音和形进行了表面加工,而C组对词的意义进行了深层加工。其他一些心理学家也做过许多实验,都证实了这个结论。

2.多重编码

我们在前面提到遗忘的原因有因为检索困难造成的,因此可通过多重编码来增加信息的提取线索,增强记忆效果。在进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主要是通过语义进行编码,即通过理解新信息的意义将其归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除了语义编码之外,还有形象编码、声音编码、动作编码等多种方式。因此,可综合运用这些编码系统来为以后的信息提取提供更多的线索。例如在词汇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其音、形、义的多重掌握来进行记忆,还可以通过大量书写形成动作习惯,以增加动作编码来为以后的信息检索提供更多的线索。

3.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即记忆方法,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所识记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中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直观形象记忆法、多感官协同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系统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列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特征记忆法、信息编码记忆法等。这里我们以谐音记忆法为例对记忆方法进行阐述,谐音法是利用谐音(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为中介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能把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材料,把生疏的材料变成熟悉的材料。例如,化学中金属元素活动的顺序为:钾、钠、钙、镁、铝、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记忆它们时,常发生次序上的颠倒,内容上的错误。如果把它们谐音为“加那个美丽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一下子就记得很牢。因此,教师要把这些方法渗透到知识传播之中,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效率。

4.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是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一种防止遗忘的措施。例如,读一篇外语课文,学习3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并正确回忆。为了巩固记忆,又增加了15分钟的学习时间,这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为50%。在日常教学中,一般教师都知道,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原理等的学习,仅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例如,加减九九表中的162个数量关系是加减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些数量关系的记忆必须达到“滚瓜烂熟”,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乘法大九九表中的81个数量关系也应作如此要求。这些都是实际教学中过度学习的例证。可见,过度学习确实可以使记忆保持的效果更好,但是最佳的记忆效率并非与学习时间量的增加成正比。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却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复习

复习是记忆保持的最基本的方法,根据遗忘规律和遗忘原因的解释,可采取以下有效的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有关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学习后的第一天遗忘发生很快,而以后逐渐变慢。因此,合理的复习方法应是学习后当天最好复习一次,以后复习间隔逐渐变大,这样就可以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使保持效果始终处于较高水平。19世纪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记忆就像建筑物,不要等快倒塌时再去修复,否则那就等于重建。这说明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2)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有两种方式,即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一般来讲,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但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要视材料的性质、数量及记忆已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通常情况是“先密后疏”,即最初复习的时间间隔应短一点,以后逐渐拉长。比如外语单词的学习,一次学习的数量不宜太多,最好是每次课都分散复习一些,这样可以避免单词学习之间造成的较大的干扰作用。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复习材料为自然课教材,让甲班在讲完全部教材后集中复习(用五节课的时间),而乙班则分四次复习(也用同样的时间),在两个班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终测试成绩不同,分散复习班明显优于集中复习班。具体成绩如表5-3所示:

表5-3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成绩对比

img29

当然,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的效果是相对的,它还因学习材料本身的特征以及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而有所不同。根据教育实际经验来看,学习材料越难,机械成分越多,学生又缺乏兴趣,宜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而学习材料较易,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学生学习兴趣又高,则宜采用较为集中复习的方法。

6.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在学习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之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两种方式的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样不仅识记的时间花得少,识记的速度也快,而且保持的时间更长。其原因在于尝试回忆的目的更明确,更具体,有利于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习者及时发现并改正学习中的错误。所以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更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根据认知心理学所揭示的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律,分别提出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和复杂陈述性知识保持的策略。

(一)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符号表征学习和事实的学习。这类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而在保持。也就是说,它们的遗忘速度快,而且遗忘率高。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记忆策略或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记忆习惯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效且适合于学习与记忆简单知识的策略或方法如下:

(1)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记住外语单词,必须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单词。要背诵一首古诗,也必须多次重复。这里讲的复述与阅读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大意的教学方法不同。前者是原封不动地保持原材料,如记忆外语单词时不可改变词中的任何字母或它们的顺序;后者旨在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复述要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宜于采用其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盖茨在1917年的实验表明,重复与结果检验结合的学习方法比单纯重复的方法,在即时记忆与延时记忆的效果上明显要好。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结,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例如,中学生在记忆陈胜、吴广在公元前209年领导农民起义这个历史年代时,可想象陈胜、吴广两人领(谐音“零”)导900农民起义,“两人领900人”这个观念与“209”建立了联系,这个历史年代便牢牢记住了。

(3)组织策略。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在中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在外语词汇教学中,也有利用类似的归类识字教学法。这些都是组织策略用于简单学习任务的例子。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从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二)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在复杂知识的学习中,学习的实质是习得言语材料中的意义,意义如果以命题网络或认知图式储存,则能持久保持且易于提取和应用。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同样可以利用上述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但应用的目的和条件不同。

(1)复述策略。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复述策略包括边看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做摘录、画线或圈出重点等。心理学家对画线的作用做了许多研究。例如,有人比较了不同画线条件下的回忆效果:当要求学生自由划出一段文章中的任何句子时,比只要求他们划出最重要的句子的回忆效果好。原因是在自由画线条件下,学生可以将文中已有的结构联系起来。

(2)精加工策略。在复杂知识学习中,精加工策略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做笔记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一种精加工技术。维特罗克称之为生成技术。研究表明,做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注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组织策略。在复杂知识学习中,可以采用列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组织。在许多编写得好的教科书中,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内容结构提纲。结构提纲提供大小标题及其层次和序号,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知觉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内容结构提纲,为学生学习这种方法提供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