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发展学印象深刻的教学方式

心理发展学印象深刻的教学方式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学研究的真谛,规范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或者评价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注意体现人类教育工作永无休止地追求完美这一活动的性质。搞好教育心理学研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研究设计思想、技术方法处理上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了解和把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既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包括教育研究的技术方法,还包括教育教学研究的评价。它不仅通过有关的方法程序等具体指导教育心理研究,还通过有关的原则与要求来规范教育研究,而且还能评价发现教育研究中的问题,进一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技术、研究的技术思路和程序。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这里所讲的研究原则主要是指方法论原则。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研究措施、步骤、程序、计划、方案等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方法是接近或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是一些研究工具和手段、一种程序或结构,方法也是一种技巧或技艺。方法论即有关方法的理论和学说,也就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体系、形式和方法的原理学说。它主要是从方法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科学研究的过程,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应用等问题。

心理学史专家波林说过,现代人与我们的祖先在探讨学问上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所提出问题的类型,而是在探索相似问题的答案时所使用的方法。由于方法上的相似性,造成了从古希腊时代到欧洲18世纪时期这2000年内,在心理学上看不出多大的进步。同样,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古代的思辨经验方法研究教育心理问题,可能永远超越不了孔夫子的水平。因此,黑格尔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学研究的真谛,规范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或者评价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因此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求做到:①在通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而不能先入为主,去证明自己主观上希望存在的结论;②在搜集研究相关材料时,必须尽可能从全面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实记录;③在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时,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④在作结论时,特别要严谨慎重,不应“推论过远”,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什么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客观性原则也要求我们树立“注重实效,力戒空谈”的良好学风。正如古人所说的:“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二)整体性原则

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就是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的心理,把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综合研究,这是提升教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整体方法了解认识学生,从整体方法上研究教育心理问题。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发展性原则,就要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量的变化和质的表现,不断观察和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不能以静止的、固定的模式看待人的心理。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坚持发展性原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所在。

(四)教育性原则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注意体现人类教育工作永无休止地追求完美这一活动的性质。所谓教育性原则,也就是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人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心理学界,像华生对儿童过敏性反应的研究,虽然科学严谨性很高,但同样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反感。我们认为,科学研究无禁区,但科学研究同样有价值取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

搞好教育心理学研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研究设计思想、技术方法处理上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教育实验和测验类型的研究方面,对研究变量的确定就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国外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极为重视,一般常常由心理学专家设计,教师协助完成研究变量的确定。由于心理现象=客观刺激+(个体内部活动过程+外部行为反应),因此在总体上,我们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非常复杂的因素或者变量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客观刺激变量=自变量

客观刺激变量即自变量,是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因素很多,常见的类型有:

(1)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如教学中板书或课件上的字体大小、颜色就属于物理性刺激。

(2)被试的特点。被试的特点也是研究中常可操纵的自变量,像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水平、职业、受教育程度等,都是选择的变量因子。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类研究。

(3)环境因素。实验中的各种环境条件也是重要的刺激变量来源。

(二)反应变量=因变量

反应变量就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者探讨的行为变量,其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测量并转化为数据进行研究处理的。在教育心理学实验中,选取因变量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因变量的适度性。在研究中因变量的选择要难度适中,需要防止将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作为因变量指标,高限效应就是让初试完成低难度的任务;而低限效应则是要求被试完成高难度的任务。这样就容易得出没有普遍性的结论。

(2)因变量的稳定性。指信度:稳定性、一致性。

(3)因变量的可靠性。指效度:研究内容与实际相符合的程度、拟合性。

(4)因变量的操作性。选取因变量应该选择在观察和数据处理中简便易行的指标,如反应时。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研究教育心理学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变量,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变量,甚至是十分复杂的变量,是指研究中除了刺激变量因素之外还可能对反应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需要精心设计、严密控制。与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无关变量因素很多,像对被试的选择应该随机化和同质性,即尽量在某个维度上使用同质的被试。同时,通过抽样统计技术,如使用“大样本范式”和“小样本范式”,均可以有效地消除误差,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质量。

三、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技术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很多,而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要解决“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记录”这样三个问题。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常常要借助仪器设备记录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根据观察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将观察法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观察法是收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其使用方便,有经验的研究者或教师如能善于运用,往往能够收集到不少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但是,观察法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对于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但能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的问题。以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影响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称之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有些变量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它们是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例如,如果我们想要检验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法的效果,就可以把这种新方法视为自变量,而新方法所引起的变化反应视为因变量。用实验法研究心理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无关变量方面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以这样的方法来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相同,确定自变量的实验效果。

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因此必须精细地设计并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三种变化因素(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同时,要以数学的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测量法

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常见的心理测量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创造力测验等。

所谓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指由权威机构或学科专家负责组织编制的心理量表(问卷),其有客观而规范的标准,如信度、效度指标、评分标准、常模和解释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品质。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用于个体心理研究,也可以用于群体心理研究。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问卷式调查,一是访谈式调查。运用调查法应当遵循的步骤是:①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恰当的调查类型和方式;②拟订调查的具体详细内容;③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④进行调查前的预测,以发现和纠正调查的问题及内容;⑤开展正式调查;⑥整理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包括整个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步骤。理论思路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是理论观点的准备,二是研究操作的顺序。就理论观点的准备而言,对于一个心理学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比较明确的理论观点和假设,必须有与该课题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上的准备和基础建构。就研究的操作顺序而言,主要有归纳思路和演绎思路两种。心理学研究工作的理论思路常常体现在具体的研究程序之中。

(1)选择和确立选题。选一个有待解决的、有价值的课题。课题有各种类型,有理论性课题与实际课题。需注意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意味着研究可以缺乏理论基础,而是指这类问题的解决带有实际上的紧迫性。

(2)文献综述。在确定研究选题之后,就要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形成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的清楚认识和把握。

(3)形成假设。建立和形成假设是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设定,这是做好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

(4)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选择的研究类型应该与课题的性质相匹配,以此确定研究类型和具体技术方案。

(5)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方法实施后的资料收集,除了要重视收集定量化的数据资料之外,还要收集被试的定性化资料,并对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6)撰写研究报告。心理学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更是非常重要,一般要符合写作规范。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重点参考我国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杂志上的文章。

小卡片

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策略实验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了解性格,承认差异,创造条件,指导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完善性格,发挥潜能。

二、目标与设想:探索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其学习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是研究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三、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观察实验法和行动追踪法。

四、研究过程:1997年开始,1998年到2000年是攻关阶段。以三年级86名学生为样本,前后对比。

五、研究过程:初级实验阶段——对学生12种性格因素普测;中期总结阶段——在基本心理过程检测基础上进行实验行为观察和描述;深化实验阶段——1999年3月到2000年2月,小学生IQ、学习成绩、性格因素分析,找到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学习策略进行研究的桥梁。

六、效果与结论。

资料来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网页,2006年。

●反思与总结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它重点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情境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包括教与学的统一,其既研究人们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也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领域。

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其经过了“学科形成积累时期”“学科体系的独立时期”和“学科体系的深化繁荣”这样几个阶段。早期的教育心理学企图向自然科学方向发展,随后进一步与教育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新世纪初期的教育心理学,以认知心理学为主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的科学化,提高研究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变量控制技术、研究范式、研究程序和结果讨论均需要经过认真学习并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逐渐领会其中的奥秘及真谛。

●思考与练习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出哪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

3.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4.教育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5.学习教育心理学对从事教师职业的意义。

6.教育心理学与当代教育改革思潮的关系。

●网络资源索引

1.http://info.psychcn.com

2.http://psychSPACE.com

3.教育心理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华东师大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

                华南师大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

                华中师大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

【注释】

(1)Burden:《国际心理学手册》(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660页。

(2)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页。

(4)西蒙:《企业经理的创造性》,载《交流》1987年第2期。

(5)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6)任其平:《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7)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8)Santrock:Educational Psychology,McGraw Press,2001,P39.

(9)格拉塞:《教学心理学新进展》,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