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实习师范生在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案例: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中的《多彩的消费》,在这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三维目标只涉及知识与能力,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预设。在《多彩的消费》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中,提出了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这一知识目标,在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实习师范生的备课,不管是个人自主备课还是集体备课,一般都包括以下一些程序。

(一)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在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专业实习师范生备课时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然后围绕着目的、任务来准备其他方面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1. 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规定

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这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与分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习师范生在实习出发之前要认真学习这一基本纲领性文件,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所规定的内容目标、活动建议、评价与建议确定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水准,把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精神贯彻到备课与教学中。

2. 依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除了要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与分类目标要求之外,还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价值。

首先,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析、熟悉教材,形成全册(初中)、模块(高中)和各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画出知识结构图。把握教材编写目的、指导思想、教材特点、设计思路、技能要求、策略与情感渗透等。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各个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联系。这项工作应该在实习前完成。

其次,深入挖掘不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要认真阅读、研究单元或课时材料,了解某节课的知识,研究知识传递的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教材的教育价值,实习师范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校本课程资源、当地社会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利用,发挥教材的生命激活功能,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3.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在思想政治(品德)课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是关键内容,也是实习师范生最不擅长的环节。如何备学生是实习师范生绕不过的关卡。

(1)建立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承载者。教学目标要通过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来实现。

2001年以来,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关注学生,摒弃了以学科为中心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错误观念。要求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体现在思想政治(品德)课中的基本理念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以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的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把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等。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开展教学要体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关注点和最终关怀。

(2)了解学生集体与个体状况。学生集体的内容包括集体人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民族构成、家庭背景、人际关系、集体风气、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都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学生个体的内容包括知识水平、智力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情绪情感、意志毅力、身心发育、家庭情况等。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所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其健康成长。

(3)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起点及情感态度状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决于实习师范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状况的认识。因此,备课时,除了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等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起点和对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等。

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备课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时才能因势利导,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实习师范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如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等。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才能合理、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课堂教学容量的大小,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等。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定教学目标有以下原则与要求。

1. 教学目标的主体性与全面性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它是针对学习者的结果或标准,不是对教师的要求。实习师范生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行为主体表述混乱的现象,违反主体性原则。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中的《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如下表述:“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心理、消费原则以及恩格尔系数含义的学习,使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仔细推敲上述表述不难发现,后半部分“使……提高”所表述的主体是教师,这种表述方式违背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教学目标要全面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即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内容,真正体现三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实习师范生在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

第一,教学目标缺失或不明确。

案例: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中的《多彩的消费》,在这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三维目标只涉及知识与能力,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预设。如果加上“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目标的预设就全面了。

第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多彩的消费》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中,提出了恩格尔系数的含义这一知识目标,在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实习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拓展这一内容,但要求学生掌握却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

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坚持适度性与差异性原则,应根据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和个体性发展程度,参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要顾及学生的群体性差异。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以“学”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乡镇中学生与城区中学生、东部与西部、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生活体验等方面区别很大。实习师范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坚持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也要考虑这种群体性区别,目标设置要体现适度性与差异性,保持一定的弹性。

(2)教学目标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对学生进行个体解读,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中间学生,并以这样的目标设计来兼顾两头,这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只针对中等学生,学困生往往被忽视,学优生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既要规定所有学生达到的最低目标,又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具体性与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目标设置要坚持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果目标过于抽象或脱离实际,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