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与确定课程目标联系最密切的是学科功能方面的信息。泰勒在总结了美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指出,由学科专家提出的课程目标往往容易过于专业化,因为学科专家常常会把学生看作是将来要在这个领域从事高深研究的人,而不是把这门学科视作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问题,有着与课程一样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专门的范畴,则只是20世纪的事。至今,人们对课程目标的含义和实质的认识,仍然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我国教育界历来比较重视目的和目标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均是在教育层面而不是课程的层面进行探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先后开始在课程层面上来研究和解决目的和目标问题。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目前,对课程目标概念的理解,尽管理论界也存有异议,但其基本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即普遍认为,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关于课程目标的依据或来源问题,在整个20世纪里有过许多争论。但就一般而言,大家比较认同的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例如,杜威在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一书中,论述了教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学生、社会、教材。研究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的主要任务。拉格(H.Rugg)在1927年美国教育研究会(NSSE)《年鉴》中,在总结课程发展史上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学生、教材、社会是课程编制中三个相互依赖的因素。波特(B.H.Bode)在1931年《处在十字路口的教育》一文中,论及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教材专家的观点、实践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兴趣。塔巴(H.Taba)在1945年《课程设计的一般技术》一文中,也论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所有这些思想,都被归纳在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所提出的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现已成为课程工作者的共识。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1.对学生的研究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程编制者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当然,这些都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除此之外,课程编制者还需要了解作为课程对象的特定学生的特定情况。我们需要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可以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揭示出课程目标。课程就是要开辟各种渠道,以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方式,帮助学生满足这些需求。

2.对社会的研究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需要:把社会文化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事实上,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更新文化)、政治功能(灌输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经济功能(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等,都是通过课程为中介而达成的。

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泰勒介绍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是:①健康;②家庭;③娱乐;④职业;⑤宗教;⑥消费;⑦公民。他认为,这种分类有利于把整个社会生活分析成一些便于控制的方面,保证不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虽说他的具体分类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但这种分类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因为笼统地说学校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对课程编制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最后,课程目标的确立,不能完全依赖于对现存社会的研究。从对现存社会的研究中抽取课程目标,是以承认社会上流行的价值准则和运作方式为前提的。而事实上,社会的价值取向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今天对课程目标所作出的抉择,其结果将在20年后同我们见面。虽然我们无法断定20年后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但社会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真空中的,它有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们是可以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些抉择,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

3.学科专家

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学科的专家谙熟该领域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事实上,大多数课程的教科书通常就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

与确定课程目标联系最密切的是学科功能方面的信息。学科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二是这门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的教育功能。泰勒在总结了美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指出,由学科专家提出的课程目标往往容易过于专业化,因为学科专家常常会把学生看作是将来要在这个领域从事高深研究的人,而不是把这门学科视作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利用学科专家的建议来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向学科专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门学科对那些以后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有什么功用?”或者说,“这门学科对一般公民有什么功用?”这可以避免学科专家提出过于专业化的课程目标,突出该学科一般教育的功能。

课程编制者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仅凭个人经历过的点滴经历而认定课程目标应该是什么;二是对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没有作出科学分析,便认定课程目标应该是什么。尽管课程工作者确实难以给出课程重点的明确证据,因为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之间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分析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结果作出明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