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

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前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小语会会长崔峦明确指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里,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细分,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定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晏子的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

东莞市清溪镇第二小学 王淑玲

2010年9月,我有幸参与了我校《反思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语文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的课题组。在此之前,我每天只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备课、上课、改作业。偶尔学校要求反思,才会动笔写几句。参与了课题组后,才认真去反思。一年过去了,获益良多。我知道了反思的类型:教学前反思、 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反思的内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环境等。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前进行反思——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的成败,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问题在于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我认为自己存在如下问题:

1.照抄教参。教师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导致目标和行为不对路,甚至没有目标,凭经验、凭感觉。

2.指向错误。由教师行为目标代替学生目标。

3.缺乏可测量性。名为目标,实际上没有标准,如“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教师无法观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4.目标表述形式死板,机械地分为三维目标,导致无法操作。

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根据是什么?在桑教授的指点下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就如余映潮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对课文有独到的或者深透的感受,又关注到课文单元教学的要求,就能上出自己心中比较满意的课。”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的范围和程度

小语会会长崔峦明确指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

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又如习作教学而言,低年级训练重点是“练习写话”;训练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乐于表达、通顺完整”。中年级训练重点是“起步习作”;训练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进行初步的文体训练”。高年级训练重点是“规范习作、学会表达”;训练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四大文体基本的构篇规律、有规范有创意的表达”。

二、深入解读文本,理清教学内容

记得在去年的9月份我校的何老师在初次上《灰雀》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此课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目标定位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经过课题组研究讨论和桑教授的指点,知道了原因何在?是何老师没深入解读文本,没明确教材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该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何老师在第一次课设计目标时把列宁与小男孩两者的本末倒置了,误导学生总往小男孩身上想。因此,我们设计目标时要深入解读文本,要明确教材写了什么内容,如果脱离教材,我们的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读教材,要做到四个字——“通读”、“精读”。

“通读”——把握教材中单元提示、课文、课后习题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里,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细分,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但是这种相对而言的具体化,细分到每一单元,再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里,又显得比较笼统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才智,进行属于自己的创见设计,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如:《晏子使楚》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这段文字的一些信息,值得我们注意。“用语言进行交流”、“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仔细分析这些信息,不难发现它主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感受语言艺术,学习语言艺术,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定的目标之一是感受语言艺术,学习语言艺术,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教材安排了四道练习题:

1.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燕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对练习题的分析:练习1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把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感觉,读出气势。在这种分角色朗读的创设情境中,学生自然就会“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对语言有了感受,自然就会体会到语言的妙处。可以定目标是: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练习2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体会,学生就能有自己的创见。定目标:2、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了解晏子这一人物形象。“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写照,在感受人物语言的基础上,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会被其精神感染、浸润。这是练习3考查的内容。定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晏子的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单元导读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通过单元导读,我设计目标之一是读文品句,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写具体的表达方法。课后教材安排了四道练习,其中两道是:1.默读课文,联系有关语句,说说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2.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我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4-6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并指导背诵第4段。

“精读”——研读教材,把握文本内容的重难点。

还是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全文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深入学生,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必要依据: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学生的亮点出现?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阅读古典名著,由于我面对的是农村的学生,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所以对古人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将相和》里的两个人物廉颇和蔺相如更陌生。在定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因此就把单元提示里要求的目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改为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蔺相如以大局为生,胸襟宽阔的高尚情操。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走进西部”,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因此定本单元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文字、图片资料。

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相对而言是比较模糊的。它没有用具体、准确的语言来表述。教材在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里,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细分,这是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但是这种相对而言的具体化,细分到每一单元,再具体落实到每一篇课文里,又显得比较笼统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才智,进行属于自己的创见设计,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而上出自己满意的一堂课。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 杜威教育论著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王升. 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23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