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教学理念较落后,学校领导缺乏长远发展的思路

教育教学理念较落后,学校领导缺乏长远发展的思路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先进大学理念是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前提,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如陕西省四所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办学定位趋同,见表3-1。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开设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是保证民办高校充足的生源重要条件之一。但目前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普遍与公办高校趋同,没有突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温家宝同志指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大学理念和风格。”[10]先进大学理念是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前提,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但纵观我国的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者缺乏民办高校的管理经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存在模仿、照搬公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而出现大学文化淡漠、学校定位模糊、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大学文化淡漠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11]它在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引领、激励、凝聚、定向和涵化的作用,保障大学在自身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健康发展。[12]虽然,民办高校都在不断地推进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但却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对文化建设内涵理解不深刻,缺乏制度保障,精力和财力投入不足;重形式轻内涵,内容仅限于组织文体活动,注重打造建筑风格等方面;缺乏鲜明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成立至今也不过2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少,而校园文化讲求历史文化的积累,讲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往往只追求效果,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简单地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多彩的校园活动、专业的社团建设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直接表现,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并不直接等同于学生文化活动。相反,活动过多地耗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削弱了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精力,这无异于本末倒置,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出现了偏差。

为了通过政府的年检、应付各项政府的视察和检查,吸引更多的报考生源,民办高校往往会加大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力度,不断盖教学楼和实验楼、建学生公寓,让学生感到校园的美丽,这一重视学校硬件建设的现象在民办高校中非常普遍。无可否认,建造一幢教学楼、一栋学生公寓其短期的效果绝对比营造大学文化来得快,但一所有特色的学校,除了拥有漂亮的教学大楼以外,更多地体现在其师生的精神风貌上,良好的精神风貌来自大学文化的熏陶和濡养。

(二)学校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次含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多元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区域化明显,各层次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人才的应用性、行业性已成为时代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个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要区分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使各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国的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主要是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层次,基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和学校的整体实力,大多数学校都提出了“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如陕西省四所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办学定位趋同,见表3-1。

表3-1 陕西省四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表[13]

这种办学地位的高度趋同性,脱离学校实际片面追求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现象,根本无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作为民办高校其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还是学校的品牌性标志,对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品牌效益。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相似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办学优势,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

许多民办高校的办学者急于追求学校规模,盲目扩张。除了办学者为学校制订的办学目标过于宏大难以实现外,急于争着使学校升格为本科;还有些民办高校无视自己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差、办学经验不足的现实,不切实际地提出“与国际名校接轨”培养世纪精英等口号,企求短时间内把学校办成国内外著名大学。这种不实事求是的低质量、“攀高症”带来的后果是“大专不专”、“高职不职”,所培养的毕业生既缺乏理论功底,又缺乏过硬的技能,这种“夹生饭”人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导致了这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生源越来越少,流失率越来越高,成为制约这部分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14]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22条明确规定:“实施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自主选用教材。”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开设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是保证民办高校充足的生源重要条件之一。但目前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普遍与公办高校趋同,没有突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民办高校的专业大多依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立,这对改变以往高校忽略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状况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弊端在于民办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盲目地设置新专业,忽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导致专业设置雷同。诸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广告设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专业备受欢迎,几乎每所民办高校都有,而一些理学、工学等办学升本高、师资要求高的专业几乎很少有学校问津。如上海市19所民办高校中,有15所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13所学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16所学校开设英语专业、13所学校开设日语专业、13所学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10所学校开设会计与审计专业、14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1所学校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15]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虽然是较好地满足了部分社会需求,但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各校为了获得较好的报考生源,一哄而上开设相似专业,导致了大量热门专业的重复设置,使某些专业的人才短时间内供给过剩,而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如陕西省2009届部分本科专业(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毕业生的失业率达到33.3%;2009届部分专科专业(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机电一体化等)毕业生的失业率达到30.2%。[16]

另外,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公办高校趋同。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促进为生产领域培养各种一线技术人才的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应用性高等教育转型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在今后几年中,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应用型大学”是对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大批的民办高校也将面临转型的局面,如何适应国家的转型需要,调整现有专业布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是民办高校今后所要求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当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与“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表现在:①就业率不高。2009届民办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仅为82.8%,低于其他同类院校。②专业对口率偏低。2009届民办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52%,明显低于其他院校。③月收入不高。2009届民办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1912元,仅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平均水平(1890元)。④就业单位主要以民营或个体企业为主、规模偏小。[17]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者教育理念的落后、经济利益驱使以及师资力量的薄弱,长期以来,一方面压缩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又投入不足,培养的人才其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培养的毕业生既缺乏技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又不具备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创造性,成为“高不就低不成”的中间型,缺乏“适用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