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护理发展史

中国护理发展史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以《中华护士报》为主的护理出版刊物博得世界各国护士代表的好评与关注。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华护士学会注册的护士学校有183所,培养护士3万余人,共有会员1万余人。

西方近代护理最初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进入中国的。随着中国教会医院的增加,外国护士也随之来到中国。麦克奇尼(Elisa beth M Mckechine)于1884年3月来到中国上海,与罗弗尼克医生(Elizabeth Reifsnycler)一起在教会办的妇孺医院工作,成为历史上美国第一个来华护士。1887年在中国率先开办了护士训练班,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据1915年在华基督教会的报道,当时基督教会的医院及诊所共有330所,外国医生383名,外国护士112名。1907年,美国基督教护理工会妇女部派护士信宝珠(C E Simpson)来华。信女士先在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在此期间,她到各地医院巡视发现各处的护理工作毫无标准,深感各医院仅靠少数外籍护士根本无法应付日渐增多的护理工作,更谈不上发展和开拓科学的护理事业。当时,我国对开设医院、开办医学与护理教育尚无条例规定,各医院自定标准,自行其是。信宝珠认为,从长远考虑应像欧美各国成立的护士组织“护士会”那样,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统一管理。她了解到中国的医生已经有“中国博医会”组织(中国医学会的前身),并且经常进行学术活动,还出版医学刊物等。于是,她致函博医会,倡议在中国成立护士会,各地护士们对此反映热烈,都有成立护士会的意愿。适逢一些外籍护士与医生在江西牯岭度假,于是,她们交换意见并进行讨论,几度磋商后,决定于1909年8月19日成立一个全国性护理机构,其目的是统一全国护理教育标准,提高护理服务水准,定名为“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选出在安徽芜湖工作的美籍护士郝特女士(Miss Hart)为主席(会长),奥格登(M Ogden)为副主席(副会长),上海的亨德森(Miss Henderson)为书记。参加会议者还有高士兰医生(P B Cousland)、在南京开办第一所医学校的盖纳(Lucy Gaynor)、参加建立早期广州医学校的富尔顿(Mary Fulton)以及美籍护士盖仪贞(Gage),英籍护士贝孟雅(H Bell),克拉克(A Clack)。8月25日,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更改会名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并选出3名会员着手拟定护士会章程等事宜。当时,中国北部和中部的会员即使合并亦为数甚少,而东部不足12人,究其原因,多因路途遥远或联系困难而无法获得准确数字。此后护士会又召开数次会议,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仅有4名护士。她们通过了拟定的英文章程,章程内容主要是“第一,联络会员感情,增进护士利益,于疾病、失意及遭遇不幸之时,互相扶助安慰。第二,为中国学生采取统一课程及考试,以提高中国医院训练程度”。1910年8月18日,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仍于江西牯岭召开常会,亨德森女士担任主席。这次会议决定将章程译成中文并发函通知中国各教会,请当地各书记将护士会成立的消息告知各地医院的护士们。

这次会议还计划将来由护士会自己发行中英文对照的护理刊物,以报道中国护理发展情况,并与英、美两国的护士界保持联系。

1912年3月18日,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于牯岭举行第三次常会,这次常会修改了会章,新任会长是当时在长沙湘雅医院的美籍护士盖仪贞,书记(总干事)为克拉克女士,下设委员数人。会议决定:统一中国护士学校的课程,规定全国护士统一考试时间并订立章程等,同时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

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这是中国护理事业的里程碑。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11个会员国。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中国以《中华护士报》为主的护理出版刊物博得世界各国护士代表的好评与关注。1925年7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国际护士大会。中国有4名护士代表出席会议,护士代表中仅伍哲英女士为华籍,其他3人均为来华较早颇有影响的外籍护士,如美籍护士信宝珠、盖仪贞,英籍护士温道德女士。作为中国护士代表的盖仪贞女士,在热烈的掌声中当选为国际护士会新会长。1936年春,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王正廷博士请中华护士学会协助组织训练班,以训练救护人员为应付非常时期做准备。1936年颁布了护士章程,要求全国护士学校统一注册,并进行护士登记工作。护士职业地位在社会上得到相应提高。

由中华护士学会主办的《中国护士季报》杂志,是中国一种综合性的护理刊物,除报道各地医院的护理工作、护理教育情况、介绍各科护理技术外,还有不少支持护理工作的人士投稿。此杂志于1949年停刊。1946年年初中国选派20名护士赴美进修。学成回国后,大部分从事护理教育和护理行政工作。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华护士学会注册的护士学校有183所,培养护士3万余人,共有会员1万余人。

1949年5月,在郑州召开的第四野战军首届护士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护士工作要专业化,要建立护士工作系统”的观点,加速了护理工作专业化、系统化的进程。1950年中华护士学会召开了第十七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护士代表大会。1949-1965年,我国护理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为护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护理工作者奔赴朝鲜战场,救护了大批伤员。1954年张开秀和黎秀芳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病人的病情分轻、重、危“三级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1957年4月12日,《健康报》全文发表“卫生部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护士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1966年以后,中华护理学会组织难以正常运转,全国各地护士学校停止招生,医院的护理部被迫取消,护理质量严重滑坡,中国护理事业进入无序状态及历史低谷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护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累累硕果。1979年卫生部颁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和晋升条例(试行)》,明确了护士的技术职称级别。1981年5月7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邓颖超同志在护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全社会都要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983年中华护理学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护理学会相继恢复,护理工作开始向正规化、科学化迈进。同年我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南丁格尔奖评选活动,王琇瑛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护士。从此护理教育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为护士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1986年由卫生部主持的第一次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这不仅是改革开放以后召开的一次盛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护理工作会议。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是第一部为了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护理工作的重视。1950年我国有护士4万余人,1980年已达到46万人,2000年达到121万人,2008年达到165.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护理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