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诲人不倦好导师

诲人不倦好导师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他执教五十年。赵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上。长期以来,每届新入校的研究生都会得到赵老师的一份《学风十戒》和《治学感言》。同时,每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赵老师的讲话,又被学生们称作“离校前最重要的一课”。研究生们纷纷反映,这些批评,恰恰是终身受益的警示。在学术研究中,赵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开拓创新。他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重要成果。

刘本炬

甘为园丁心坦然,执教治学成宏愿。

只缘播撒是大爱,桃李争艳春满园。

1979年秋,西北政法学院在经历“文革”劫难和坎坷之后,开始复校招生。我也作为第一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崭新的求学之路。令我最为欣慰的是:有幸遇到了一批师德高、素质好、业务精的好老师、好导师;而赵馥洁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是他执教五十年。作为学生,我由衷地感谢他,衷心地祝福他!

在读研的第一年,我曾完整地听了赵老师所讲的《哲学原理》课,也领略了他“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风采。从一开始,学生们首先就被他讲课的“艺术性”所吸引。热情、生动、极具感染力的讲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并引发师生之间的互动。一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抽象概念、原理,会在生动鲜活的例证中得解。同学们反映,赵老师的课总是不乏新鲜感,甚至会给大家提供预料之外的思考方向,极具启发性。同时,赵老师的教学也十分严谨认真,对教学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他从不照本宣科,但也绝不会放过那些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总要进行精细深入的辨析、论证;对于课本中涉及的经典作家的言论,总是博引原典,条分缕析,务求学生领会第一手资料的真义,并引导学生掌握严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时间久了,我们逐渐知道,赵老师课讲得好,是与他深厚精到的学术修养分不开的。他学贯中西,尤精中国哲学,特别专注于原典的文本研究。加之他又擅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和表述,所以,他的课既有深度又鲜活生动,达到了逻辑性与生动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完美结合。

赵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上。长期以来,每届新入校的研究生都会得到赵老师的一份《学风十戒》和《治学感言》。《学风十戒》一文剖析了应该戒除的十种不良学风。《治学感言》由十首七言绝句组成,生动形象地提出并回答了从如何做人到如何治学、从道德修养到学风文风磨炼、从学养求博求深到学术求专求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生们都把它看做入校的第一份“精神食粮”。

同时,每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赵老师的讲话,又被学生们称作“离校前最重要的一课”。每次讲话,重点常常不在对毕业生成绩或论文特色的肯定,而主要是针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对于受大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关乎人品、学风、文风方面的倾向性问题,则要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是点名道姓的批评。研究生们纷纷反映,这些批评,恰恰是终身受益的警示。

但是,严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更为绵长。离校后的学生一旦带着问题回校请教赵老师,都会得到他的热情接待和精细指导。许多学生后来成才并著书立说,一旦请赵老师审阅、评价、乃至于写序言等等,赵老师都会在百忙之中认真“完成学生交给的任务”;而学生们也会在此过程中受益于严师的启迪和教诲。

赵老师至今仍坚守教学岗位,辛勤地耕耘在第一线。他被学校聘任为资深教授,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他当之无愧!

1982年秋,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此与赵老师在同一单位执教,经常得到他的教诲和指导。耳濡目染,对赵老师的严谨治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赵老师爱读书、爱买书是出了名的。我曾多次参观他的书房。一架架大书柜从地面挺拔到屋顶,装满了古今典籍与中外名著,且文、史、哲几大类俱全。在读书和知识的获取方面,赵老师追求广博,“敞开胸怀纳百川”。正因为如此,他能文,尤擅诗词;他通史,更精中国思想史;他爱哲,学贯中、西、马。“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痴于博览群书,好与前贤神交,善于融会贯通,积淀必然深厚。这也为他教学、科研取得显著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学养根基。这种知识和学问的广博,反映在其著述之中,则是引证史料翔实充分,字里行间充溢诗情,凸显出厚重与生动统一,说服力与感染力并存。

在做学问方面,赵老师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上。他下苦功夫“十年磨就一柄剑”,废寝忘食,耗费大量精力,执著于对古籍原典的钻研和考证,从第一手资料中汲取“营养”。每研究一个课题,他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探究,会从多学科、多领域比较分析。有一次,哲学学院举办“智慧大讲堂”,特邀他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当时他已担任陕西省社科联主席,但仍然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搜集文献资料并对相关史料作了详细考证。因此,他的演讲内容翔实,考据严谨。他阐明了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含义,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形成,重点对和谐思想作了七个方面的全面分析,包括:宇宙和谐观、自然和谐观、天人和谐观、人际和谐观、社会和谐观、天下和谐观、人生和谐观。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中国哲学和谐思想的价值意蕴,包括:和是道、和则生、和则一、和则强、和则美。他的分析精到透彻,他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的表达妙语连珠。因此,博得与会学子一次次的热烈掌声。这一事例,足以反映出他做学问的精专深透。

在学术研究中,赵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开拓创新。他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重要成果。其中,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全国十多家报刊发表了消息和评介。张岱年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对其独创性和深透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1994年获陕西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次年又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其增订本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围绕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赵老师还出版了《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等专著,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重要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摘要转载。

赵老师在学术研究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作深作透。他在从中国哲学深入到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研究过程中,反观中、西、马的哲学特征,从比较研究中再透析中国哲学的总特点,进而提出对中国哲学特质的崭新观点。2014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论中国哲学的特质》。文章鲜明地提出:“‘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相融通乃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重要特质。”“‘必然’原理与‘应然’原则融会贯通,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也是其理论建构的范式。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合性、贯通性。……从而使哲学理论呈现为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的独特风貌。”此文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16期全文转载。它是赵老师开拓创新精神的又一佐证!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在赵老师的引荐下参加了陕西省哲学学会。后来,又逐步在他的带领下,参加了学会理事会的日常工作。在他担任学会两届会长期间,我先后作为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一直协助他工作。

陕西省哲学学会成立于1962年,是陕西省成立最早、会员最多的人文社科学术团体。至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下属8个学术委员会(研究会)、800多名会员的大学会。学会每年要制定学术活动计划,要组织数次学术交流活动(包括与外省及国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要组织重大课题的研讨会,要召开一年一度的年会,还要出版研讨会或年会成果的论文集。这一切,需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细致落实,步步到位。为此,赵老师要花费大量精力,而且没有一分钱的补贴,但他乐于奉献,甘于服务。

他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和扩展学会与社会联合开展学术活动的途径,与更多的高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企业等进行协作,并向有的企业家争取到较多的经费支持,从而保证了学会活动开展的条件和基础。

他极力主张并认真落实对年轻有为新生力量的吸收和培养,一批博士、博士后被吸收到各专业委员会的骨干队伍中来。他尤其重视策划和组织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带动全体理事、常务理事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把学术活动搞得一年比一年更上规模、更上档次,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性强、有新意、有深度的理论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文化效应。受到全体会员和社科界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社团组织,后来,赵老师担任了陕西省社科联主席,但他仍作为哲学学会名誉会长,热情指导并积极参加学会的重要学术活动。长期以来,在他和其他老会长的带领下,哲学学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和作风,即“团结合作、宽松和谐、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尊重创新”的好传统、好作风。而赵老师本人正是这种好传统、好作风的身体力行者。

综上所及,可以看出:赵老师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在哲学学会活动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历来被看做是中国传统伦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实际上就是如何做人、做事、作文。我以为,赵老师在做人、做事、作文诸方面,都是我们学生辈的楷模。我们以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同时,我们更要在这三方面不断努力,争取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奉献更多力量,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并报答母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西北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